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是实现高校办学效益及为社会经济服务的抓手。尤其是地方多科性海洋大学必须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依托优势学科,统筹科学规划,不断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满足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世纪,面对以海洋技术革命为主力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广东海洋大学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构建自我调整的学科专业管理机制,加强学科专业结构支撑条件建设,创新教育管理制度,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  相似文献   

2.
新高考改革实行“专业(类)+院校”的志愿填报方式,学生填报志愿时更注重专业的选择。同时,同一所院校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差异增大,导致农林类高等院校涉农林传统优势专业招生困难,生源质量降低。建议高校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学科专业社会影响力,合理设置选考要求,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设置绿色通道、拓宽招生渠道、加强就业指导等多种路径,来提升农林类院校招生质量。  相似文献   

3.
农林行业院校发展现状、问题及特色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后,农林院校原有的部门资源优势和机会优势逐步丧失,学科专业逐渐泛化,面临的外部竞争更加剧烈,如何协调为行业服务和保持自身特色已成为农林院校必须思考的现实课题。新形势下,农林行业院校应从科学定位、特色延伸、加强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以农林类高校女研究生就业困境问题为切入点,对当前农林类高校女研究生就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就业困境的原因,同时结合农林类高校女研究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并借鉴欧美促进女性就业的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吴晓红  孟楠 《宁夏农林科技》2013,54(1):57-58,94
农林类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农林专业人才,有利于当前农林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分析了农林类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未能得到很好的融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善、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观念淡薄等,并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领导、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培养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构建以生态文明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农林类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逐步推进和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高等院校在生态建设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年来,高校植物园的建设与打造也成为农林和医药等学科发展与进步的需求。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拥有独特的热带地域风光和丰富的热带植物资源,作为"211"工程大学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海南大学应以特色植物为基础,打造兼具景观性与实用性的植物园,提高科研与教学水平,推动美丽校园工程建设。该文基于植物园建设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海南的自然地理条件与植物资源概况,提出在海南大学海甸校区建设植物园的规划与建议,为海南大学海甸校区的植物景观设计和植物园区打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21年初我国完成脱贫攻坚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乡村振兴,这一转向推动了我国农林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浙江海洋大学作为农林类高校中的特殊分支,其创新创业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渔村、渔民与渔业领域,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双创教育的发展必须具体而紧密地与振兴渔村、服务渔民、发展渔业同频共振,进而探究独属于此类涉海型农林类高校的双创教育发展模式与路径。  相似文献   

8.
以渭南大荔聚丰高科技生态植物园为例,立足洛渭两河之间沙苑的实际,紧扣大荔县生态农林发展趋势,论述生态植物园可行性研究程序,提出了项目开发的初步设想,积极探索生态植物园因地制宜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区域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转型发展、新型农林人才培养和一流应用型专业建设融合发展为契机,对凯里学院园艺专业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与规划、办学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改革.站在一流专业建设新起点,对当前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提出未来的努力方向及改进措施,以期更好地推动园艺专业新型农林人才培养,为同类院校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动物学科专业为例,分析了当前动物学科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现状,提出合理的农林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策略,旨在培养新时期实用型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11.
面向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农林大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农村,投身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农林类大学生的必然选择和价值所在。农林类大学生应根据农村特点,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结合时代背景有针对性地强化自身素质和能力。高校应借鉴、整合培养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培养高素质农林类大学生。  相似文献   

12.
捐赠收入是当前我国农林类高校教育基金会的主要资金来源,扩大捐赠收入规模对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我国农林类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现实困境,以4Cs理论为分析框架,从捐赠主体需求、额外支付成本、捐赠便利以及组织与捐赠者的沟通4个方面对影响捐赠收入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优化政府及高校捐赠策略、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强队伍建设以及完善信息披露等应然策略,以期扩大农林类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收入,为农林类高等教育的资金供给提供内源动力。  相似文献   

13.
当前随着农林类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部分农林类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略有下滑;同时,农林类硕士研究生就业率总体上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受到了社会及媒体的广泛关注。以农林类硕士研究生就业率统计问题为切入点,对当前农林类硕士研究生就业率统计过程中存在的统计程序不规范、统计时间过早、统计指标过少,缺少权威解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当前农林类研究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借鉴美国及英国的就业率统计方法,为改进我国农林类研究生就业率统计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鑫  赵聪 《河南农业》2016,(33):43-44
长期以来,林业在社会中一直属于弱势行业,农林类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虽然农林类高校对研究生德育工作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在创新性方面仍存在不足。以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研究生"我的外业日记"德育精品项目为例,分析总结提炼专业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模式的必要性,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以期为探索农林类高校德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调整与优化高等农林院校学科专业结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新世纪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工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所在。通过分析国内8所高等农林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继而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专业布局、专业内涵建设以及优势特色创新等四个方面提出"一体多面"式的专业结构链优化策略,以适应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发展要求,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适销对路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6.
刘丹 《现代农业科技》2013,(15):198-199
以充分体现植物专类园的专类性、物种多样性、区域性、景观性为规划原则,对鸡公山植物园植物专类园的建设进行了规划,提出了茶树种质资源区、药用植物园、珍稀植物园、特有植物园和经济植物区等15个植物专类园的规划构想,以期为鸡公山植物园植物专类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现状的统计分析表明,目前独立学院存在专业设置高度集中在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外国语言文学类、艺术类、电气信息类5个二级类以及农林院校举办的独立学院轻农林、重经管等问题。独立学院应根据校本部的学科专业优势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应以校本部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现有专业加以调整和改造,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亦应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农林院校举办的独立学院设置农学门类专业和涉农类专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区域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环境、经济、能源和社会等综合影响,从资源、需求和发展条件3个方面构建了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并对中国除港澳台以外31个省(市、区)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的适宜性进行综合指标值计算和空间分布特征评价,然后利用加权聚类分析法对各省区进行分类,结合综合指标值形成了区域适宜性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区域适宜性评价准则层指标重要性排序为资源>发展条件>需求;农林生物发电产业的规划和布局不能只考虑资源条件,要充分考虑需求和发展条件;我国农林生物质发电根据区域适宜性不同可以分为4类,分别为重点发展区,潜在发展区,普通发展区和不适宜发展区。研究结果有助于我国生物质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完善农林类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培养优秀的职业规划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规划、开展有效的毕业生后续跟踪服务,切实提高农林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扭转农林类专业招生困难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陈喆 《江苏农业科学》2023,(12):249-254
农林类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对推行“包干制”管理模式起到关键作用。随着我国农林类高等院校科研经费数的逐年增长,为了更加科学、高效地服务科研工作,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表明国家对探索未知科学研究规律的尊重和重视基础研究科研创新的决心。近年来,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的改革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配套措施的不及时、不到位,使得“包干制”项目经费管理的落实较缓慢。农林类高校作为大农口基础研究的主阵地,科研经费“包干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高校的科技创新,有益于完善高校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但显然也会给现行的预算制项目管理模式带来不小的挑战。在分析科研经费“包干制”的内容和意义的基础上,对农林类高等院校包干制经费管理试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管理工作建议,以期为科研经费“包干制”的实施管理提供参考,进而促进农林类高校科研工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