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中地区近20年用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水结构的合理确定与科学预测是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关中地区近20年用水结构演变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信息熵的方法对关中地区用水结构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探讨;利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对用水结构的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分析了用水结构变化的驱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2.
针对关中地区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以协调发展思想为核心,建立了关中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模型,探讨了不同水平年、不同发展方案下,关中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为关中水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周桂林 《南方农机》2019,(9):292-292
水是维持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经济的不断发展,严重导致了环境的破坏,致使水源污染,如果不及时解决水资源的污染问题,那么就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为了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制定有效的利用方案,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并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及可持续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中水资源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关中地区面降的水资源问题,以协调发展思想为核心,建立了关中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的模型,探讨了不同水平年,不同发展方案下,关中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为关中水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Logistic模型估算江安河武侯区水污染经济损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江安河武侯区段水质进行监测的基础上,应用Logistic模型对江安河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江安河武侯区段水污染经济总损失率高达99.99%,其中SS造成的污染损失率达到99.86%;总体经济损失为从2009年的42.33亿元逐年增大至2011年的65.15亿元。因此必须加强水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6.
关中地区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但面临着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根据“山水林田湖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等新时期治水思想,结合关中天然水系特点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在已成水利设施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布局湿地、蓄滞洪区等柔性治水措施,完善关中地区水系格局,推进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水和谐.本文对此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张洁  高华 《农业工程》2019,9(3):130-132
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自古以来就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关中地区特有的干旱天气与地质结构,不仅导致了农作物产量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也限制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政府对农业发展中的技术落后和资金缺乏等问题的逐渐解决,同时引进相应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以提高关中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该文针对“小麦与果树”的结合种植如何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数字大棚”对四季蔬菜的培育和“水资源”合理灌溉等方式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帮助,进行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巴彦淖尔市狼山山脉冲积扇地区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且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主要依赖地下水。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大力发展,工业企业需用水量增加,水资源更加紧张,再加上没有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用水效率低下,造成该地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部分地区已形成了超采、漏斗现象。此外,工业污水大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严重威胁全市人畜饮水安全。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具体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应用Logistics模型对邛海饮用水源、旅游、渔业、农田灌溉等功能在2006-2010年间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邛海2006年水污染综合损失率最高,达到99.81%;总体经济损失为44 678.04万元。在此基础上,采用完全均匀混合水质模型预测邛海2015水质状态,并通过Logistics模型估算发现:至2015年,邛海水体污染综合损失率为99.99%,综合经济损失达44 832.42万元。通过对邛海水污染经济损失的研究,为邛海的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沈阳是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需水量迅速增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增加.造成沈阳地区浑河水系水质污染较严重.因此,研究沈阳市水质污染现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是水资源管理部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关中地区气候变化对主要作物需水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用关中地区30个气象站41年气象资料,探讨了关中地区主要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需水量与相应生育期内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冬小麦需水量无一致变化趋势,净灌溉需水量(NIWR)呈增加趋势;夏玉米需水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净灌溉需水量无一致变化趋势。气象因子影响顺序为,冬小麦:相对湿度>最高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平均气温>风速,夏玉米:日照时数>相对湿度>最高气温>平均气温>降水量>风速。日照时数和风速引起冬小麦需水量的降低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相对湿度和最高气温引起的冬小麦需水量的升高趋势,而冬小麦生育期降水的减少是造成冬小麦净灌溉需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风速和日照时数的降低趋势是导致夏玉米需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关中地区秋冬春季向暖干发展,夏季除风速显著降低外,其它气象因子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2.
未来用水量的预测对制定区域宏观经济发展规划、水资源规划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在1986-2005年的用水量演变分析基础上,选取出城镇人口、灌溉面积、GDP、耕地面积、降水量和ET06个驱动力因素,建立了基于驱动力因子的用水量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并对关中地区2006-2020年的用水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田间实际耗水的作物生产水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衡量田间尺度粮食生产对资源的真实利用,基于水足迹及作物耗水理论,提出基于作物实际耗水的农作物生产水足迹计算方法,并以陕西关中的小麦、玉米为研究对象,对1998,2005及2010年的生产水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同一年份同一作物不同地区间耗水量具有较大差异,同时,关中地区3个代表年份平均小麦、玉米耗水量分别比需水量小16.2%和12.4%;小麦、玉米生产水足迹有减小趋势,代表年平均值分别为0.96,0.77 m^3/kg;各地区小麦虚拟水中蓝水比例在10%-40%,玉米则在20%-50%范围内变化,且年际、地区间的蓝水占有比例均无明显变化趋势;3个代表年小麦、玉米的总水足迹之和分别为70.1,59.8及60.7亿m3,均大于当地的水资源总量,其中蓝水所占比例均值为29.1%.基于作物实际耗水的作物生产水足迹的计算对基于水足迹和虚拟水贸易的科学研究及政策制定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矿山进行开采时,会排放一些废石、矿坑水及尾矿等,这些都对水资源产生影响,已经受到广泛关注.矿山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资源的量、水资源的循环、含水层的水位变化,以及开采时对水资源的污染等.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就是提前做好水资源的调查工作,并且加大对矿山开采时废水污染的控制,加强防治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矿山的开采不会对地下水资源产生影响.本文对此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5.
细颗粒泥沙絮凝-分散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细颗粒泥沙絮凝 -分散对土壤渗透性、土壤可蚀性以及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以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和由此带来的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16.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及水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目前的热点问题之一。以2010年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计算黑龙江省的用水、耗水及污染系数、各产业的影响力、感应力系数、生产诱发系数,进行用水、耗水效益和污染程度分析判断,并进行各产业的经济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农业用水成本最大,污染大,最不经济,出口对农业影响最大;(2)高用水行业主要集中在以资源加工为主的工业内部,高耗水行业只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部分制造业,高污染行业主要集中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投资对第二产业影响最大;(3)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均属于一般用水行业和一般耗水行业,出除了住宿和餐饮业外其他服务业均属于一般污染行业,第三产业用水最经济,污染少,为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应首先提高对第三产业的消费,其次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和出口。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应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的问题,引入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构建具有物理成因机制的分布式雨水资源化潜力评估模型,解决雨水资源利用的核心问题--评价当地的雨水资源化潜力。通过研究黄土高原典型区域黄河河口镇至龙门段(河龙区间)的雨水资源情况,定量评估该区域雨水资源化潜力,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后,黄河流域河龙区间的地表径流量、土壤有效水增量和雨水资源化潜力呈现上升趋势;河龙区间大部分地区雨水资源呈增长趋势,雨水资源可基本满足现有条件下区域植被恢复的用水需求。气候变化对雨水资源化潜力起正影响作用,贡献率为63.4%,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则为负影响,贡献率为-36.6%。人类活动对区域雨水资源利用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大力发展干旱半干旱区降雨-径流调控技术,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率,以保障区域生态-经济协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