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9 毫秒
1.
依据多年的小麦生产实践,剖析了小麦种植中存在的玉米秸秆粉碎过长;连年旋耕;不深耕深松;播后不镇压;深播压水等农机农艺融合存在的突出问题、危害和形成原因,提出了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化和秸秆还田、耕耙、播种等关键环节的具体农艺农机要求。  相似文献   

2.
豫西旱地小麦农艺农机融合节本增效技术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多年试验示范,总结了旱地小麦宽窄行条播、宽幅匀播、秸秆周年覆盖简耕栽培、免耕沟播4种农艺农机融合节本增效技术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小麦生产农机农艺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对小麦生产农机农艺融合进行了概述,其次对农机农艺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前茬作物整地不规范、小麦播种方式不科学、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作业与农艺不适应等问题进行论述,最后对农机农艺融合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小麦立体匀播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主要通过小麦无垄联合耕播机(立体匀播机)的应用,实现耕播一体化、无行无垄且均匀种植的新技术。新郑市农技站通过农机农艺技术相融合,结合品种选用、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合理造墒、种子包衣、旋耕立体匀播联合作业,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取得了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5.
水稻秸秆直接还田肥料化利用是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而影响水稻秸秆还田的主要因素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段。前段涉及机械收获过程中同步碎草、碎草分布及还田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碎草分布相对集中,还田作业难度甚大;后段则是伴随大量由秸秆还田而衍生的"小麦机条播作业十分困难、出苗率低而不匀、根系发育不良、幼苗素质差、冬春冻害死苗重"等问题。前者的解决途径是农机装备的定向改进和优化集成,后者则依赖于关键农艺措施的综合配套。针对影响水稻秸秆还田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解决的措施,通过稻茬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机械匀播高产栽培技术集成,实现稻茬小麦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6.
《农机化促进法》实施后,国家对农机化的扶持投入逐年提升,有力地提升了枣庄市农机装备水平,加快了小麦玉米收获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普及应用步伐,但仍存在着一些农机作业质量问题,如有的地方玉米种植标准化程度还不高,有的小麦玉米收获损失率较高、秸秆粉碎还田效果不好,有的小麦播种质量不高、镇压效果不好;等等。分析制约农机作业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农机作业质量宣传不到位,农民群众对一些农  相似文献   

7.
小麦探墒沟播是一项传统农艺与现代农机紧密结合的节水抗逆实用栽培技术,本文对此项技术在河津市三年来的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总结分析,包括小麦探墒沟播技术的推广概况、发展原因分析、存在问题及建议等。  相似文献   

8.
正精耕细作本是我国农业科技的传统优势,然而传统的小麦耕作播种程序烦琐,用工用时多,投入大,逐渐被少耕或免耕播种技术替代。但是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部分耕播机具整地粗放、耕层浅、播种质量不高,缺苗断垄较严重,影响产量和农民种粮收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王东通过农艺农机融合研制出小麦联合精密播种机,有效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9.
六合区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南京市六合区推进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分析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加大政策扶持和建立长效管理责任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小麦错位开沟匀播栽培技术是对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改进,实现了农艺农机相结合,更利于农民群众接受的宽幅精播技术。其核心是"错位开沟,双行宽播,健壮个体,提高产量"。该技术采用洛阳市鑫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2BMFD-6/12播种机,利用装有左右倾角错位组合新型铡切刀的开沟器,将较大的秸秆和挖出的根茬分离到两侧,利用比重落差原理,使开沟细化过的土壤落到了底部,较  相似文献   

11.
养分高效管理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需求。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和耕作栽培技术的发展,养分管理技术与施肥机具之间农机农艺不匹配的问题日益明显,如何实现养分管理中农艺技术与农机操作的有机结合,成为农业绿色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养分管理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提出高效施肥技术需要用适宜的施肥机械作保障,肥料新产品研发需要新的施肥机械,栽培耕作方式变革对农业机械产生新的需求,施肥机械化需要智能化提升,同时肥料产品和施肥技术研发需要考虑机械的可行性。针对东北春玉米、华北冬小麦-夏玉米及南方水稻种植体系的主要养分管理特点,阐述了我国在玉米启动肥及种肥同播技术、玉米秸秆覆盖条带耕作技术、小麦机械化追肥技术、水稻机械化侧深施肥技术及机械化变量施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如何促进农机农艺结合、提升我国农田养分管理技术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邵长敏  齐自成  丁梅  魏希营  李国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121-8125,8213
[目的]解决济宁市小麦/玉米两熟区传统耕作方式生产成本高,对土壤结构破坏大,土壤的生产能力降低的难题。[方法]多次试验示范和总结。[结果]构建农机农艺技术流程为"小麦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覆盖)→玉米直播→喷除草剂→田间管理(灌溉、灭虫等)→玉米收获并秸秆还田覆盖→深松(3~5年深松一次)→小麦免耕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灌溉、除草、灭虫等)"的适合该区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通过万亩试验示范验证,该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下,能够较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结论]该研究可为济宁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应加快推进全市农业进入保护性耕作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包括秸秆或残茬覆盖技术、免耕或少耕播种技术、深松技术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的对策建议,为全面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4种麦秸还田/玉米播种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更好发挥现代农机装备作用,设置4种小麦秸秆还田/玉米播种模式,研究耕层土壤含水量、有机质质量分数、玉米播种质量、生长发育、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结果表明:秸秆粉碎免耕播种保墒效果好,植株抗倒,但秸秆抛撒不匀常造成播种机入土部件挂草壅堵、缺苗断垄。翻埋秸秆旋耕播种当季有机质增加较多,但保墒效果差,倒伏风险较大,环节多成本高。秸秆打捆免耕播种还田量少,但出苗较好,保墒、抗倒,产量较高,且增加了秸秆收入。洁区播种可一次完成小麦秸秆粉碎、玉米播种、秸秆覆盖,且播种质量高、保墒抗倒效果好,增产明显,经济效益最佳。说明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单位面积穗数是玉米高产的基础,播种区域相对"洁净"是提高播种质量的关键,秸秆覆盖起到蓄水保墒作用,免耕播种玉米抗倒能力强,洁区播种模式实现了以上要素的结合,节本增效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从1979年起,连续六年的试验研究证明: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方式中,采用以耙代耕和秸杆还田的“少耕”和“培肥”相结合的措施,较传統耕法可以减少机组的进地次数,减轻机具对耕层土壤的破坏,提高机具的利用率和生产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作业成本,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仅小麦播种前的土壤耕作阶段,以耙代耕与传統耕法相比较,平均每亩可减少燃油消耗1.25公斤,节約32%,可降低作业成本1.5元,节約30%,幷可节省全部耕地后平地所用人工,提高了工效,有利于小麦适时播种。试验结果提出了农机和农艺结合的耙秸还田机械化作业工艺和机具配套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稻草还田免耕直播、稻草还田翻耕直播、非稻草还田免耕直播和非稻草还田翻耕直播4种耕作方式,探讨其时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免耕直播的水稻出苗率、低位分蘖发生率、成熟期绿叶数均为最高,分别达94.98%、93.20%和2.7张叶;无倒伏现象.稻草还田和免耕直播对水稻出苗率、低位分蘖发生率、成熟期绿叶数的单效应均为正效应,表现为促进作用,并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倒伏率的单效应为负效应,表现为抑制作用.稻草还田与免耕直播配合.对水稻出苗率、低位分蘖发生率、成熟期绿叶数的交互作用也表现正效应,而对倒伏率表现负效应.  相似文献   

17.
南方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旨在探析南方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现状,为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提供参考。阐述了南方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存在现有水稻品种对机械化插秧的适应性差、育秧与取土难、播种量大、缓苗期长、育秧分户经营、适应双季稻农艺生产要求的插秧机短缺及插秧机成本高等问题,并从农机农艺融合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秸杆还田对棉田土壤的养分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棉秆粉碎还田后的重量变化计算棉秆降解率,测定土壤中有机质等养分和理化性质,采用平板培养法测量可培养微生物数量,运用高通量测序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棉花秸秆还田180 d的降解率可达5.01%;可培养微生物总量提高9.8%,其中细菌数量提高64.6%,放线菌数量提高39.3%;秸秆还田后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分别提高7.40%和32.77%;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显著影响,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明显。【结论】秸秆还田能够增加棉田土壤养分和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为理清水培叶菜工厂快速发展过程中,机械设备应用现状和相关研究进展,以水培叶菜播种、育苗、移栽、收获环节为突破口,重点分析水培叶菜生产全流程相关的播种机械、移栽机械和收获机械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视觉识别、专家智能系统等高新技术正融入水培机械,播种、移栽和收获环节的机械正朝着智能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但受机械价格和适用性等因素的影响,水培叶菜生产各环节的机械化应用较低,除了在播种环节有一定的播种机械应用外,水培叶菜的移栽和收获仍然依赖人工,水培叶菜全流程的机械化应用尚属空白。当前政府应加大科研投入,研发人员应注重加强水培农艺与农机融合,着重开展水培移栽机和收获机的创新性研究,突破弱势环节,因时制宜的发展水培叶菜机械。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91~2010年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建立对数模型,实证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技术人员、农业劳动力、农业中间消耗、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技术人员、农业劳动力、通货膨胀率对农民纯收入起到正向促进的作用,而农业中间消耗则起反向作用。为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提出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粮食交易机制、改革土地制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