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 )是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的病原体。由于急性感染的高死亡率和亚临床感染严重的免疫抑制 ,IBDV对养禽业经济上有重大的影响[1- 2 ] 。IBDV共有两个血清型 ,即 1型和 2型 ,血清 1型对鸡有致病性 ,血清 2型分离自火鸡 ,对鸡无致病性。Rosenberger(1985 )首次从美国特拉华半岛肉鸡群分离到 4株IBDV变异株 ,1987年 ,荷兰、比利时爆发了与美国株不同的超强病毒 (vvIBDV)。而后 ,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等欧洲国家相继分离到超强毒株。李树根 (1991)等首次在国内分离到血清亚型株 ,李德山 (1991)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IBDV易变异,给防控提出了挑战。持续监测IBDV的流行十分必要。[方法]对36株源于2009~2012年我国10个省的IBDV毒株的VP2部分基因(包含高变区)进行了扩增、测序。将其与本实验室早期分离的18株IBDV,以及源自我国和世界其它地区的24株参考毒株,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IBDV经典毒株、变异毒株、弱毒株和超强毒株(vv IBDV)在我国同时存在。vv IBDV仍然是我国的主要流行毒株,而且新的亚群正在形成。序列比对分析显示,这些毒株中存在可能与毒力和抗原变异相关的氨基酸突变。[结论]该研究有助于笔者进一步认识IBDV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3.
<正>鸡传染性囊病又称腔上囊炎,是由双股RNA病毒科双股RNA病毒属的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病鸡精神不振、厌食、腹泻、高度虚弱和免疫抑制。病理变化为腔上囊肿大、肌肉出血、肾脏损伤为特征。发病后常呈尖峰死亡,一般在发病的第3~4d出现死亡,5~7d达到死亡高峰,其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以后逐渐减少。1发病情况病原为RNA病毒,病毒粒子直径55~65nm,核酸为双  相似文献   

4.
近日,在福建省南平市某鸡场发现一株新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流行株,并将其命名为IBDV-FJ02.为了明晰IBDV-FJ02株遗传变异情况和临床致病特征,进行了A节段基因组序列和特征性氨基酸位点的分析、基于A节段和B节段的新型基因型分类以及对无特定病原体(SPF)鸡致病性的研究,旨在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提供依据.结果显示:IBDV-FJ02株A节段核苷酸序列与早期变异株E的同源性最高,达95.6%,与中国变异株SHG558在同一分支上;IBDV-FJ02株VP2-4-3蛋白氨基酸序列第222位氨基酸为T,第249位为K,第318位为D,参考变异株中仅GLS、E与其一致,位点N213、T222、K249、 D318、E323均符合变异株的特征.根据新型基因型分类方案,显示IBDV-FJ02株属于A2dB1基因型,即IBDV新型变异株类群.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IBDV-FJ02株感染3周龄SPF鸡并不会导致感染鸡只死亡,在感染后21 d内,主要引起鸡只法氏囊的严重萎缩...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安徽省合肥郊县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雏鸡体内,分离到4株病毒。经血清学、人工感染、鸡胚接种、分子生物学试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人工感染易感鸡试验表明,4株中有2株具有超强毒株的致病特点。将其接种36日龄鸡后第2天精神沉郁,拉白色或绿色稀粪,发病率为100%。第3~4天出现死亡高峰,死亡率达80%。剖检可见全身性出血素质,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外观。接种鸡胚后72~96 h引起鸡胚全部死亡。另外2株接种易感鸡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临床症状不典型,出现亚临床传染性法氏囊病,剖检病理变化不明显,表明此2株毒力较弱。  相似文献   

6.
鸡法氏囊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腔上囊炎或博罗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鸡腹泻、打寒战和法氏囊肿大或出血。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不仅感染鸡的死亡,而且能破坏法氏囊引起免疫抑制或免疫机能降低,致使其它的传染病疫苗接种达不到预期免疫效果,并且易感染其他传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变异E株人工感染体外培养法氏囊细胞的凋亡,电镜和DNA电泳分析表明,IBDV感染后4-24h,法氏囊培养细胞呈现典型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和生化特征,经流式细胞计检测,荧光染色观察和统计学分析表明,IBDV感染后4-24h,法氏囊培养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5,P<0.01).试验结果说明IBDV变异株人工感染可以诱导法氏囊培养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3~12周龄雏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在孵化后3~6周,当法氏囊生长成熟时,此时鸡群极易感染病毒。该病不但会使感染鸡致病死亡,生产性能下降,而且还会引起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导致其它疫苗免疫失败,因而常继发和混合感染多种疾病。近年来,各地虽然对该病加强了防控力度,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仍然是严重威胁养鸡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又称病鸡传染性腔上囊炎,是鸡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的急性传染病,表现肠炎的法氏囊的病变,本地区也常发生此病。法氏囊也叫腔上囊,位于池殖腔肛门口上背侧,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传染性腔上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害雏鸡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法氏囊、肾脏病理变化、腿肌和胸肌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是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鸡的一种世界范围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疾病.由于病毒变异株不断出现、血清型多样化、临诊症状复杂、诊断困难、危害大以及免疫效果不理想等特点而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鸡的一种世界范围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疾病。由于病毒变异株不断出现、血清型多样化、临诊症状复杂、诊断困难、危害大以及免疫效果不理想等特点而备受关注。1病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不同毒株结构是不均一的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传染性法氏囊炎或腔上囊炎,是由法囊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病率高,病程短,具有"一过性"特点的传染病.其特征:排白色稀粪,法氏囊肿大,浆下有胶冻样水肿液.多发于3~6周龄幼鸡.本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发生可逆或不可逆的免疫抑制,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失败,可引起其他细菌性疾病.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菌的某些血清型引起的禽类的一种传染病.病的主要病变和特征是胚胎和幼雏死亡,有败血症、气囊炎、腹膜炎、卵巢炎、输卵管炎、脐炎等病变.法氏囊病与大肠杆菌病的混合感染往往能加重鸡的病情,使感染率和死亡率明显提高,所以及时确诊病因,对症下药是防控和治疗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研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n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不同感染阶段对鸡睾丸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达量的影响。通过点眼、滴鼻和擦肛途径对3周龄雏鸡人工接种IBDV后,分别采集不同感染阶段的雏鸡睾丸,利用半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睾丸中NGF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IBDV感染后48h和72hNGF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阶段差异不显著。推测NGF表达水平可能与睾丸的损伤有关,雄激素的分泌在IBD的病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分离的疑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超强毒(vvIBDV)地方分离株HN01,经处理后接种SPF鸡,36h后接种鸡开始发病,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70%以上。剖检可见与野外病例相同的病理变化,如肌肉、腺胃、心脏出血,法氏囊水肿且多呈"紫葡萄"样外观。经血清学试验、毒力试验、鸡胚接种试验、分子生物学和电镜形态学观察均证明该分离物为超强毒株,从而证明河南省鸡群中存在不同于IBDV一般强毒株、经典株和变异株的超强毒株。通过对IBDV不同毒株VP2基因高变区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发现,HN01与华南超强毒株G9201、欧洲超强毒株UK661关系最接近,而与HK46,OKYM,D6948,UPM92-04和KS等毒株关系依次渐远。  相似文献   

16.
为快速检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使用纯化的鸡抗IBDV多克隆抗体和鼠抗IBDV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抗原捕获ELISA检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方法.使用建立的方法可以检测到1:160倍稀释的IBDV疫苗及阳性法氏囊组织中的病毒.检测禽流感、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及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巴氏杆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结果均为阴性.检测IB-DV超强毒和疫苗毒人工感染鸡的法氏囊、脾、肝及临床样品78份,检出阳性24份,与RT-PCR检测结果相符率为96%(75/78).说明建立的方法敏感、特异,可用于法氏囊病的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17.
本项工作对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的中雏和大雏接种新城疫(ND)疫苗后的免疫机能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感染 IBDV 的雏和大雏接种 ND 疫苗后,其血清 HI 抗体滴度低于对照鸡;其血清 IgG 和 IgM含量的增高程度不如对照鸡明显;但对 NDV 攻击仍有很高的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18.
根据已报道的鸡减蛋综合征(Egg drop syndrome 1976 EDS-76)病毒DNA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能扩增300 bp DNA片段的引物,建立了EDS-76病毒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诊断方法。该方法对EDS-76病毒标准株AV-127扩增结果为阳性;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和鸡新城疫病毒(NDV)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且敏感,检测的最低病毒DNA含量达到2.5×10-2pg,PCR检测表明,从试验感染鸡的心脏中不能检测出病毒,肝脏和肾脏只有在感染后7~15 d检出,在试验感染后4~21 d的子宫、血液和4~17 d的脾中均能检测到病毒。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出广谱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N蛋白单克隆抗体,为后续N蛋白保守区域表位鉴定及IBV通用型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打下基础。【方法】通过原核表达IBV广西优势血清型代表株GX-YL5的N蛋白,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选取血清效价在104以上的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间接ELISA筛选后通过小鼠腹水诱生法制备单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 blotting、IFA及间接ELISA等进行效价、亚型、反应特异性、交叉反应谱鉴定,并将制备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应用于免疫组化检测,检测SPF鸡人工感染4株IBV代表变异株(GX-NN130048、GX-NN160421、GX-QZ171023和GX-QZ170728)后不同时段内气管和肾脏中的带毒情况。【结果】制备获得的单克隆抗体N2D5效价大于217,其亚型为IgG2b;Western blotting和IFA鉴定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N2D5只与IBV发生阳性反应,与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喉气管炎(ILTV)、禽偏肺病毒(a MPV)、传染性法氏囊病(IBDV)、禽白血病病毒(ALV)及马立克氏病毒(MDV)的反应结果均呈阴性;单克隆抗体N2D5能与国内流行的多种基因型及广西目前流行的7种血清型IBV发生交叉反应,包括常用标准株、疫苗株和野毒株。将制备获得的单克隆抗体N2D5应用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发现在3株鸡源IBV代表性变异株及1株鸭源分离株人工感染SPF鸡后不同时段内的气管和肾脏中均能检测到病毒信号,进一步证明其广谱性。【结论】基于杂交瘤技术制备获得的IBV单克隆抗体N2D5属于IgG2b亚型,具有特异性高、反应谱广的特点,且与IBV的结合能力强,可作为特异性诊断抗体应用于IBV临床诊断及病毒分布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20.
杜云良  郭延军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4):172-173,185
复方中药对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雏鸡的疗效、抑制人工感染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致死鸡胚和临床治疗试验结果表明:该复方中药抑制IBDV致死鸡胚效果明显(P0.01),治疗效果与卵黄抗体对照组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