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生质体诱变技术选育香菇菌株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比较了双核菌丝制备的香菇原生质体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再生率,观察了原生质体再生过程.以存活率37%的剂量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后,选出102份再生克隆,从中选出在CM培养基和木屑培养基上菌丝长速较快的材料23份,进行栽培试验,其中10份产量提高,出菇较早.在随后的二次或三次组织分离后代的栽培试验中,大部分材料保持了增产、早熟的性状,经显著性测验.其中2份材料的产量显著提高.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用原生质体诱变技术选育香菇菌株的试验程序.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富硒香菇的市场需求,促进富硒香菇的产业发展,研究并总结出一套适合规模生产的富硒香菇栽培技术,包括场地与菌株选择、菇棚建设、栽培季节、生产配方、科学增硒、菌棒发菌、栽培模式、生产管理、采收标准、抽样送检等方面,大量试验及实践经验表明,栽培的鲜菇含硒量在56~100μg/kg,符合国家富硒香菇的质量标准,生物学效率较高,产品品质上佳。  相似文献   

3.
原生质体融合选育富硒高产灵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株不同性状的灵芝菌株为亲本,采用化学融合方法对其进行原生质体融合选育,筛选与亲本酯酶同工酶酶谱存在显著差异和拮抗试验呈阳性的融合菌株,并分别以液体发酵菌丝生物量、富硒液体培养菌丝体中硒含量和固体栽培时子实体生物转化率和灵芝菌株的富硒能力为初筛和复筛标准,经遗传稳定性试验验证,筛选到了一株灵芝高产菌株RG1108,编号为YG1,其灵芝子实体生物转化率、固体富硒栽培灵芝子实体和孢子粉中的硒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8.48%、21.78%、16.19%,遗传性状稳定。结果表明:原生质体融合选育富硒高产灵芝是一种比较成功的灵芝育种手段。  相似文献   

4.
5.
富硒平菇菌种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9种平菇菌种培养因子和加硒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9种不同的平菇菌种在含硒量为6mg/L的PDA中均能正常生长,平菇菌种P13生长速度和状况最好。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菌种P13在pH值为7、硒浓度为7,5mg/L、PDA液体培养基中菌丝富硒量达371,1μg/g。  相似文献   

6.
香菇富硒栽培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梁英  高彦斌 《食用菌》2000,22(1):5-7
本文对香菇的富硒能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香菇具有很强的耐硒和富硒能力,且子实体中硒含量与硒加入量呈正相关,富硒香菇的硒含量比对照提高300多倍,在适宜硒浓度范围内可促进菌丝体生长,缩短生长周期,具有增产和改善品质的作用,并能控制香菇的硒含量在人体安全食用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金针菇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研究在最适条件下制备金针菇Y19和W088菌株原生质体,紫外线照射1分钟进行诱变处理,再生后挑选生长好的菌株,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筛选出的菌株出现出发株没有的新酶带,证明其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与出发菌株相比,变异菌株生长速度提高23.1 ̄52.3%,出菇时间提早10 ̄14天。  相似文献   

8.
9.
10.
采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法选育灰树花多糖高产新菌株,经过大量的诱变筛选试验,获得一株灰树花新菌株,其液体摇甁发酵试验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内多糖产量分别达到1.15 g/100 m L和0.78 g/L,在同样条件下比出发菌株提高了40.2%和37.5%,且遗传性状稳定,有望作为优良菌种应用于液体深层发酵法制备灰树花多糖的工业化生产中。  相似文献   

11.
香菇申香10号菌种的选育与推广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获得香菇栽培种26的原生质体单核体,选用栽培种菌香为供体,通过非对称杂交,选育出申香10号。它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和栽培适应性广等特点,已开始在我国香菇主产区应用,成为香菇主栽培之一。由此证明,非对称杂交技术在香育种上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材料和方法 1、参试菌株我们从引进筛选的种质资源库库存72个菌株中,根据品种的质量指标和北方气候特点对香菇温型的要求,确定了苏香1号、L-26、申香4号、939、135、241(以上6个菌株引自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Cr-04(引自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选育无孢高产平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襄中  夏道平 《食用菌》1996,18(2):9-10
为了减少平菇孢子对栽培者健康的危害,我们自1992年开始,以无孢平菇P_(22)为出发菌株,制备原生质体,经紫外线诱变,使之再生出菌落,采用拮抗试验、孢子印检测和电镜扫描,确定为无孢突变菌株。经三年来多批次栽培试验、品比筛选,对选育出的无孢平菇新菌株编号为4-10。现将选育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猴头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北大学食药用真菌研究所保藏的猴头(Hericium erinaceus)He001菌株为试材,对其进行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处理,共获得273株再生菌株,初筛获得14株再生菌株与出发菌株有明显拮抗现象,进一步筛选出8株再生菌株菌丝长速优于出发菌株,并通过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对该8株菌株进行菌种真实性鉴定。结果表明:8株菌株共检测到4谱带,分布于迁移率在0.41~0.59之间;H035与出发菌株的联合系数为0.33,与He001遗传差异最大;同时它在栽培常用培养基上长速优于出发菌株,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因此初步认定其为优良的再生变异菌株。  相似文献   

15.
以柑橘果汁为自然发酵原料,结合有机硒含量及感官评价结果,采用亚硒酸钠抗性平板筛选与紫外诱变的方法,选育得到一株富硒能力较强的酵母菌B1,通过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对该富硒酵母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酵母菌B1富硒发酵最适亚硒酸钠浓度为75μg·mL~(-1),在此最佳硒浓度下,当菌株接种量为5%,发酵液初始pH为4.4,在装液量为80%的摇瓶(250mL)中32℃发酵3d后,其总硒含量可达4 756.76μg·L~(-1),同时该菌株的生物量可高达2.57g·L~(-1)。  相似文献   

16.
香菇单核原生质体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迎捷  伯海英 《食用菌》1992,14(3):14-15
从食用菌菌丝体中制备出的单核或同核原生质体,是一种不同于孢子单核体的新的育种材料,是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杂交育种中的重要应用.它为充分利用丰富的野生种质资源,扩大现有栽培种的基因型,缩短育种周期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以香菇为材料,研究了其单核原生质体的形成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介绍香菇母种的扩大培养及原种,栽培种的制作技术。母种的扩大培养从分离培养获得或从省市级食用菌科研单位引进的优良母种,因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应进行繁殖培养,称为母种的扩大培养,也叫母种的转管培育。如果只转管一次的,可于4月下旬至五月上旬初进行。 1.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0克,琼脂18克,葡萄糖20克,硫酸镁1克,水1000毫升。pH值自然。 2.制作方法:削去马铃薯皮,洗净后称  相似文献   

18.
祝子坪  马海乐 《食用菌》2007,29(5):13-15
采用紫外线诱变桑黄菌原生质体,经过初筛、复筛,得到10株变异株。选生长速度最快的5株进行瓶发酵,发酵产量均有所提高,产量最高的菌株比出发菌株提高20.78%。经平板传代,5代以后,变异株的生长速度仍较稳定,无明显回复突变。结果表明,桑黄菌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是桑黄菌菌株选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香菇菌种退化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迎捷  钟顺昌 《食用菌》1991,13(2):12-13
  相似文献   

20.
香菇单核原生质体的交配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配型是四极性异宗结合食用菌杂交育种中的一个重要遗传标记.在制备香菇单核原生质体的基础上,我们测定了7个菌株单核原生质体的交配型比例,研究其交配型等位基因的规律.材料与方法(一)供试材料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均按潘迎捷等的方法(食用菌,1992:4).(二)单核原生质体的交配型的测定每个菌株取10个单核原生质体再生菌落做10×10的交配实验,对峙培养后,以交界处菌丝是否出现锁状联合做为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