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云南是茶树的王国,其西南部盛产大叶茶品种。云南大叶茶,树高叶大,多酚类物质含量高,适制红茶,品质优异,特别是制成红碎茶,具有浓、强、鲜的特色,蜚声中外。解放后,云南大叶茶资源得到发掘,表现出极高的利用价值,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三十年来,不仅在云南省内西南部和南部广泛推广,而且广东、广西、四川大量引种推广,贵州、福建、湖南等省进行生产栽培,甚至江西、浙江部分地区也加以引种试种。因此,就产生了云南大  相似文献   

2.
一推广栽培云南大叶茶的经济意义云南大叶茶产在我国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自治区车里、佛海、南峤及西部凤庆、缅宁、昌宁、保山诸县亚热带地区。它的植物学特征是叶大而薄,叶端尖锐,叶脈10对以上,树冠高大,野生呈亚乔  相似文献   

3.
茶叶籽油是我国新批准的新型可食用植物油,目前人们对其了解和研究还比较有限。本文对云南大叶茶茶油中脂肪酸的组成所产生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显示,不同地区所生产的茶籽油脂肪酸可分为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三类。云南大叶茶茶籽油脂肪酸在树木分布不同的地区所产生的脂肪酸含量不同,对于茶籽油脂肪酸目前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于云南大叶茶茶籽油中的脂肪酸研究还不够系统,故本文所采用云南6个地区的大叶茶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杂交是当代育种的主要手段,也是茶树育种的重要方法之一。云南大叶茶(以下简称云大)是我国宝贵的红茶品种资源,三十年来,各地利用云大作为杂交亲本,培育出许多新品种,对生产起了一定作用。本文就杂交育种原理和云大在杂交育种方而的运用,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5.
肖时英  袁学仁 《茶叶》2014,40(3):180-183
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闻名中外的普洱茶就出产在这里.还有云南大叶种茶树,是云南独有的茶树群体种.这里的茶树资源、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令人神往,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和科技人员来工作和创业.张木兰就是向往云南大叶茶而来云南工作的一位女科技工作者,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茶叶事业,为发展云南茶业作出了卓越成绩.  相似文献   

6.
云南是有名的大叶茶产地。大叶茶比小叶种,不论在产量和品质上都优越。云南绝大多数茶区的气候,属亚热带气候类型,土壤深厚肥沃也是其他茶区不能及的。云南省在祖国边疆,居住着各兄弟民族,栽蜡茶树的有(亻太)族、哈伲族、瓦族、拉祜族、本人族及汉族等。各民族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有着不同的生产水平。这些技术经验是兄弟民族长期和自然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现在把这些经验加以调查整理,编写出来,供茶叶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场引种了不少云南大叶茶种,由于云大性喜阴湿的环境,适应性较差,而海南地处高温干旱,阳光曝晒的时间长,往往茶苗种植后碰上春旱就出现大量死苗,造成断行缺株的现象,这样既使抚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又增加管理投资。下面对云南大叶茶快速成园创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出些肤浅的意见,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8.
ISSR标记鉴别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利用最少数量引物获得最大鉴定能力,这对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别尤为重要。本研究应用ISSR标记技术对134份云南茶树资源进行了分子鉴别研究,用3种独立的方法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别:特殊标记、特异的谱带类型和不同引物提供谱带类型组合。结果表明,UBC807等12个引物扩增的10个特异标记的存在和15个特异标记的缺失,可以为香竹箐大山茶等21份资源提供鉴别依据。引物UBC811扩增的54种谱带类型可以为海南大叶茶1等35份资源提供鉴别依据。UBC811、UBC835、ISSR2、ISSR3等4个引物带型的组合可以鉴别所有的134份茶树资源,并为这134份云南茶树资源的构建了可以相互区别的DNA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9.
何欢 《福建茶叶》2023,(10):180-182
云南是世界最大的茶树资源起源中心、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中心,大量的古茶树资源分布在多个地区,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我国茶文化发展中,古老大茶树是重要的遗产。云南作为古茶树较多的省份,要保护好自身特有的古茶树资源,才利于云南茶文化弘扬和茶产业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云南古茶园的生存现状,探究云南古茶园价值、发展困境,最后提出云南古茶园法律保护机制建设策略,以此促进云南古茶园法律保护工作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0.
桃源县茶资源优势与桃源大叶茶标准化生产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源县茶叶具有优良的种质资源、优越的产地环境和健全的科技支撑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是把桃源大叶茶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把品牌优势转变成名牌优势的必要条件。本文从生产、加工、贮运和销售等环节入手,探索桃源大叶茶标准化生产技术,以期提高桃源大叶茶的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化学滴定及气相色谱等手段,对产自云南普洱的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及8个常见食用植物油的特征指标(折光指数、相对密度、碘值、皂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折光指数为1.4629~1.4634;相对密度为0.9148~0.9167;碘值为859~903 g·kg-1;皂化值为189.0~1...  相似文献   

12.
云南红茶生产加工中实施HACCP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昌云 《茶叶》2004,30(2):79-81,87
本文简要介绍了HACCP的历史和基本内容,并以云南红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害及其控制方法来探讨HACCP在云南红茶生产加工中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云南是我国产茶大省,云南省及普洱市、勐海县近年来在茶产业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强化特色优势茶类、全面拓开市场与多民族茶文化传承等方面成效显著;并在茶产业管理机构高效推进、集团型大企业的培育、重视市场推广方式方法、注重种质资源专业化保护与利用以及利用多民族茶文化特色助推茶产业等方面值得浙江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均随渥堆时间延长而剧烈变化。至渥难结束时,茶多酚、此茶素、TF、TR、氨基酸及组分、可溶性精含量均剧烈地下降;TB和水不溶性条多酚则明显增加;但水浸出物含量并未明显下降,说明茶叶内含物通过氧化、降解、缩会等反应已产生新的生成物,从而形成了新的色香味品质。这种品质成分的剧烈变化,除了在特殊条件下的湿热作用外,微生物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中还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云南普洱茶的发展历史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骆锐  邵宛芳 《茶叶》2006,32(2):112-115
云南普洱茶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独特的风味品质特征。本文就普洱茶名称的来源、历史背景及其发展阶段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云南红茶的香气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云南省内主要产地生产的38个红茶样品,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香气物质并用GC-MS检测香气成分;分析了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的香气特征及化学组成,并比较了工夫红茶和红碎茶在主要香气成分含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的香气成分组成基本一致,但在含量上有明显差异;云南红茶的香气成分由醇、醛、酸、酮、酯、内酯、含氮类和烃类等8类97种化合物组成,在主要的23个组分中,醇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其次为醛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云南红茶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云南红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考察。采用SWOT分析法对云南红茶的竞争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云南红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49,自引:10,他引:49  
对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研究表明:主要微生物有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属(Penicllium)、根霉属(Rhizopus)、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loucus)、酵母属(Saccharomyces)、土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白曲霉(Aspergillus candidus)、细菌类(Bacterium)。其中黑曲霉最多,它能产生葡萄糖淀粉酶、果胶酶、纤维素酶等;酵母次之,除它本身含有极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丰富的酶系统和生理活性物质外,酵母菌还能代谢产生维生素B1、B2、、维生素C[1]等物质。这些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形成都直接或间接地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氟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元素之一,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有其两面性,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人体健康。本课题主要调查分析云南不同茶区主产茶类:绿茶、普洱茶和红茶等茶中氟含量的现状。旨在让人们重视饮茶中氟摄入对人体健康所产生的影响,指导云南的茶叶生产,引导人们科学的泡饮茶叶,降低茶叶中的氟对人体的伤害。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云南白茶与福鼎白茶的化学物质差异,以9个云南白茶茶样和6个福鼎白茶茶样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MS)的代谢组学方法并结合感官审评分析对其非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共鉴定出109个化合物,包括儿茶素类、二聚儿茶素类、黄酮糖苷类(黄酮-O-糖苷和黄酮-C-糖苷)、N-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儿茶素类、氨基酸类、酚酸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脂质类等。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热图分析表明,云南白茶和福鼎白茶的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共得到46个具有组间显著性差异的化合物(P<0.05),其中表型儿茶素类、二聚儿茶素类、部分黄酮糖苷类(山柰酚-3-半乳糖苷、槲皮素-3-葡萄糖苷等)、酚酸类、有机酸类、脂类等化合物在云南白茶中含量较高;非表型儿茶素类、部分黄酮糖苷类(槲皮素-3-半乳糖苷、杨梅素-3-半乳糖苷等)、氨基酸类、生物碱类化合物在福鼎白茶中含量相对较高,推测主要受茶树品种和干燥工艺的影响。本研究可为全面了解和认识两地白茶的化学物质基础和风味品质差异及其产地鉴别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