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通过年栽培试验,摸索出了一套黑木耳墙式栽培新工艺。它比阳畦栽培节省占地面积60%,比吊袋栽培节省占地面积30%~50%。特别是它能将杂菌污染控制在最低水平,且管理方便,产质量明显提高。现将该技术简介如下; (一)栽培袋制作 用17×60cm低压聚乙烯筒料,一端扎口热熔封牢,装料后端面压平,盖一层石灰或草木灰后即成直径10.5cm长40cm的料棒。直立排入锅中100℃灭菌14小时。常规接种。为了提高制种效率和成品率,最好采用塑料钉菌种接种,接好的菌袋直立排放培养,一般30天左右菌丝可发满袋。 (二)菌墙建造 菌棒与墙同向,以直径1~2cm竹木条做骨架。首先在地面顺成墙方向划线,铺一层砖,在砖上排一行菌袋,按间距20cm在袋两侧紧靠菌袋各插一排竹木条做骨架,然后排放第二层。层间菌袋相错压住,似瓦工砌12cm砖墙法。每铺3层,用细绳将菌棒两侧竹竿扎住。砌10~20层均可,为了牢固,可隔一定距离埋一立柱,要求必须坚固以防倒塌。  相似文献   

2.
1)增氧醒菌。在直径3cm、长15cm的木棒上均匀钉入3根8~10cm长的铁钉,制成刺孔钉排。对含水量40%左右的菌棒单面刺孔2~4行,每行9-12孔,孔深3~5cm。含水量在50%左右的菌棒浅刺2~3行,孔深2cm左右。注水后或含水量大于55%的菌棒,不宜刺孔增氧和浸水醒菌。刺孔后放入铁桶内,立排2层,用重物压实防浮。按水桶水量配成35℃、浓度0.3%的尿素水,倒入大铁桶内,浸没醒菌1.5~2小时,捞出菌棒,用薄膜盖严保温。第2桶以后,可用开水补足用水,先配水后放菌棒,按比例在新加水中配入尿素。  相似文献   

3.
天白花菇 ,素称是香菇中的珍品。菇蕾表面花纹呈菊花状或网状 ,色泽嫩白 ,菇形圆正 ,口感细腻香醇。笔者对西峡县袋栽香菇的花菇形成作过调研 ,在多年的示范菇场管理中 ,掌握一套可操作性的育花技术 ,现介绍如下 :1 排湿养菌 菌棒发满菌后 ,用直径 5mm左右的铁锥顺菌棒刺孔 6~ 8行 ,每行 15个左右 ,孔深为菌棒 1/2。刺孔后摆放到出菇棚架上 ,控温 18~ 2 2℃ ,自然干湿度通风管理转色 ,使菌棒中的水分在转色过程中降至 45 %左右 ,每棒重量降至栽培时的 70 %~ 80 %。刺孔排湿为打好四个基础 :一是促控菌棒在自由转色中脱水 ,防止转色菌皮…  相似文献   

4.
王桂芹  司桂兰 《食用菌》2004,26(6):10-10
1 墙式出菇法 将发好的菌棒依次排成菌墙,菌墙间距为1.8m。以利出菇和采菇,菌墙高度不超过1m为宜,排好菌墙后将温度控制在8~20℃,拉大昼夜温差,空气湿度保持在80%~90%,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当袋内原基长到黄豆大小时解口,长到蚕豆大小时放口,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光温湿度正常时,7~10天可采收。  相似文献   

5.
白冰 《吉林蔬菜》1999,(6):26-26
1建造池墙凡是能够遮阳、有利保温保湿出菇的地方均可建造栽培墙。先将地面打实,铺一层砖,宽度50cm.然后在上面将砖立起砌墙.要求两墙高110cm、墙距40cm、墙长500cm(或根据栽培场地自定长度)。砖与砖之间扶缝要用石灰.不要用水泥。从地面第三层起每隔一块活砖砌死一砖。栽培墙要求南北走向,栽培前整个地墙要用5%的石灰水里外上下涂刷一遍。2选料拌料该栽培方式是为利用秸秆草粉做培养基而研究的,选料时一定要把质量关.凡霉变已感染杂菌的原料一律不能用于生产。粉碎时以麦粒大小片状为宜.太粗容量减少.太细透气性差.培养料容…  相似文献   

6.
以织金红托竹荪为试材,采用菌棒覆土栽培的方法,分析菌棒摆放方式和栽培密度对红托竹荪生长、性状、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以探索适合红托竹荪栽培的菌棒摆放方式和密度。结果表明,菌棒采用双排竖直摆放的方式,栽培密度为18棒/m2时最合理,栽培3~4 d后,菌丝开始萌发,平均30 d形成原基,110 d出菇,菌蛋数量70~90个/m2,产量400~500 g·m-2,栽培周期短,产量可观,且对红托竹荪子实体的性状无显著影响。此方法可减少菌棒用量,降低投入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平菇立体栽培的菌墙新筑法,是用粘性的泥封口,营养土衬菌棒筑墙的方法。它较现行的全泥筑菌墙法省工省力,菌墙蓄水的容量大,水分调节能力强,不干不裂,不变形,不倒塌,不易感染病虫,菌棒能始终处于湿润状态,菌丝粗壮,菇产量高。经过三年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学效率可提高25%以上,现将筑菌墙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笔者栽培平菇多年,摸索出一种具有多种优点的简易栽培法。 具体做法:将28cm的塑料筒膜裁成70cm长,制成栽培袋,把发酵好的栽培料装入呈长约49cm(两块红砖总长)菌袋,压实料,待发好菌,用泥土把菌筒码成菌墙(似砖厂畦床上码好的砖坯),菌墙层与层,袋与袋间砌2~3cm厚的泥。菌墙两头事先砌两个宽50cm、厚24cm的码头,中间稍高于两码头,以利以后分排雨水。菌墙码好后再在每相邻的两菌墙上插上竹片,覆好薄膜,即成一条条适于平菇生长出菇的单棚。靠边的菌墙可在其外侧埋一排木桩,架上横木,再架上竹片,把…  相似文献   

9.
袋栽平菇采完2~3潮菇后,由于脱水和缺肥,常会导致后期菇蕾枯死、菇形变小、色泽变差等。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打孔浸水、脱袋砌墙法,既起到了补水增肥的作用,还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湿度,可多收3~4批菇,生物效率可增加50%~100%。现将具体方法简介如下: (一)脱袋、打孔和浸液 采完2~3潮菇后,应及时将菌袋搬出培养室脱去塑料袋,在菌筒上并排扎3~4个直径2cm的孔,间距视菌筒长度而定,一般在10cm左右,再将菌筒浸泡在配备好的营养液中3~4小时。同时准备一些菜园土(也可用一般田土,加入3%~5%的过磷酸钙,若碱性土应将pH值调到6~7),打碎过筛,喷雾水拌匀至手握不成团为宜。 (二)排筒、撒土和砌墙 将菌筒捞起,再把菜园土铺成似菌筒长、宽的条幅,厚2~3em,将沥水后的菌筒浸水孔朝上,逐个挨紧并排在土上,每摆好一层上面撒一层菜园土,并把空隙填满,以利于菌墙形成一个整体,一般可叠5~6层,若场地太少也可多砌几层,但以不超过10层为好。在最后一层的菌筒上撒4~5cm厚  相似文献   

10.
徐占波 《食用菌》2010,(1):62-62
1采用两场制、减少重茬带来的损失 笔者所说的两场制,就是通常所说的室内发菌、室外出菇,可以根据需要搭建一个或多个发菌棚,棚内用木方、竹杆搭成栅栏式,分5-7层,中间用木方或竹杆隔开。香菇菌棒放在上面,间距3cm,上层与下层间距5cm,这种养菌棚既通风,又散热。养菌棚上方用弓型或三角型拱架均可,罩上塑料膜再用草帘遮光,草帘上方再罩高密度遮阳网,遮阳网与草帘间距50cm,防止阳光直射。这样的发菌棚基本上满足了发菌、转色的条件。棚内要定期消毒。  相似文献   

11.
1试验方法试验设在铁岭县李千户乡温泉果园进行,园内土壤气候条件基本一致.2004年春4月18日开始覆膜套袋栽植南果梨500株,对照(不覆膜、不套袋)500株.所选苗木质量基本一致。定植时先把水浇足浇透.待坑内水土沉实后.在地表周围绕树干覆盖1块1m2的塑料薄膜,中间稍凹下(以便积水保墒),四周用土封实踩严.同时也把根颈处用土封实。苗木定于后.在苗干上套一细长塑料袋(塑料袋直径3~5cm,长度70-90cm),将其从菌木上部套下,基部用细绳绑扎,周围用土堆成小丘。幼树发芽时,将苗木基部土堆扒开,剪开塑料袋顶端,下部适当打孔,暂不去袋。发芽3~5d(天)后.在下午将塑料袋去掉。  相似文献   

12.
袋栽平菇2潮后菌棒失水干缩,能否补水成为限制出菇的主要因子。脱袋覆土成了补水兼顾补养的优良措施,方法主要有畦式覆土法和泥菌墙法,为了弄清两者优劣以便更好地指导平菇生产,特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畦式覆土法更易于补水、补养,不仅管理方便,而且出菇潮次多、转潮快、出菇商品性高、生物转化率大。相比之下,泥菌墙法在补水、补养上不易使上下层均匀,在上层已显缺水时,下层还在水渍状态,且平菇易污染泥水而导致品质下降。另外,泥茵墙法中平菇转潮慢,生物转化率小,容易积温。平菇2潮后菌棒畦式覆土栽培法是获得高产的优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平菇覆土栽培是平菇速生高产的主要措施,可明显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危害,节省劳力 4 0 %以上。但在实际生产中有部分菇农没有按操作规程做而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菇体污染,倒垛、烧垛,病虫蔓延,出菇密度大等现象,为此笔者根据近几年的生产实践摸索出防止上述现象发生的几项技术措施,现归纳如下:1 规范栽培模式 目前推广的双排式立体覆土墙式出菇法,即先在准备建菌墙的地面铺 1~ 2层砖,高出地面,把发好的菌棒两袋(去膜)一组、 一"字横排,相距 1 5~ 2 0cm,再排下一组,组间距 2~ 3cm,若干组为一层。当第一层摆放整齐…  相似文献   

14.
张晓梅  李秀林 《食用菌》1994,16(5):30-31
平菇栽培比较简便,所以普及最广,但是后期污染及减产低质问题仍较突出。为寻求一条平菇后期最佳栽培方案,我们于1991年冬~1993年春,连续开展了一系列比较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设计方案 供试菌种为紫孢平菇,由本室保藏分离。试验设四组:①室内脱袋覆土;②室内带袋覆土;③室外脱袋覆土;④室内带袋浸泡(对照)。 (二)试验方法 选出过三潮菇、无病虫害、菌丝白色、生命力较强的菌袋(每袋干料0.5kg),随机选入各组,每组80袋。室内覆土:将菌袋或菌棒(脱袋后称菌棒)单层立放于水泥地上,温度保持在12~15℃,组间留30cm通道,选地表10cm以下壤土,去杂过筛覆土1~2cm,覆土后喷重水一次。室外栽培:阳畦深30cm、宽110cm、长200cm,菌棒覆土后罩塑料薄膜及草帘。室内对照:自来水浸泡48小时后堆三层罩薄膜。记录出菇日期、菇产量及子实体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15.
1 放气降温放气适合与不适合和烧棒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此菇农需视菌棒含水量 ,又称重量的轻重而定放气刺孔量 ,如果制作时菌棒偏重 ,则一定要早放气 ,多刺孔通气 ,使水气多排出菌体外 ,增加菌棒呼吸功能 ,提高菌棒通气性 ,加强菌棒抵抗高温能力。菌棒偏轻 ,可以推迟一些放气 ,但必须都要放气 ,放气次数一般不少于 2次 ,场地偏湿 ,菌棒偏重 ,那就必须多刺孔放气 ,如果场地较干燥 ,菌棒偏轻 ,那就可以减少刺孔放气量 ,一般在出香菇时15cm× 5 5cm规格筒袋菌棒能控制在 1 2 5~ 1 4kg内为最适宜 ,另需看木柴硬 (密 )度装袋松紧度。2 屋内降温…  相似文献   

16.
<正>林下香菇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水源方便干净的空闲林地,充分利用其遮荫、散射光充足、通风好、温湿度适宜等有利条件生产食用菌。1菌棒的运输和摆放当菌棒的3个接种点菌丝圈基本成环时,运往林地里摆放。运输时应注意轻拿轻放,不要使菌棒有破口,避免污染,更要注意不要使菌棒折断。运输途中温度应控制在32℃以下,高于35℃菌丝停止生长,高于40℃超过2小时菌丝将烧死。菌棒运到林  相似文献   

17.
莒南县果树设施栽培发展迅猛,栽培面积已达1000hm2。该县建造了多种结构不同的日光温室,其中主要的有四种结构:(1)砖砌空心墙钢拱架式。后墙内、外部分均为24cm砖砌,中间为12cm稻壳隔热层,构成60cm厚异质复合多功能墙体。山墙厚75cm,为砖砌实心结构,拱架为全钢构成。面积3m2。(2)砖砌空心墙竹木结构。墙体结构同(1),其横梁、拱杆均为竹木,立柱为水泥柱。面积613m2。(3)砖砌37依托式竹木结构。后墙为37cm砖砌而成,山墙为砖砌实心结构,厚50cm,以山坡为依托,半地下式,深度1cm。面积546m2。(4)砖砌25依托式竹木结构。后…  相似文献   

18.
朱广凯 《食用菌》2019,(3):31-31
袋栽平菇在出2~3潮菇后产量会大大降低,品质也开始下降。实践证明,采用断植法不仅能培育出与前潮菇产量相当甚至更高的后潮菇,且方法简单又实用。具体操作如下:1将出菇2~3潮后的菌棒脱去塑料袋,将其表面的老皮刮掉,浸泡在5%石灰水中;如果菌棒较干燥,还要在1%的食盐水中浸泡0.5min。浸泡前要在菌棒中上下各打一透孔,以利盐水浸入,起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林下香菇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水源方便干净的空闲林地,充分利用其遮荫、散射光充足、通风好、温湿度适宜等有利条件生产食用菌。1菌棒的运输和摆放当菌棒的3个接种点菌丝圈基本成环时,运往林地里摆放。运输时应注意轻拿轻放,不要使菌棒有破口,避免污染,更要注意不要使菌棒折断。运输途中温度应控制在32℃以下,高于35℃菌丝停止生长,高于40℃超过2小时菌丝将烧死。菌棒运到林下"井"字型码放,每3天倒垛1次;也可直接平铺于林下地面,每隔  相似文献   

20.
灵芝一般都采用室内瓶栽。由于瓶装料太少,转化率不高。笔者用塑料袋培育菌丝,然后脱袋加土垒菌墙栽培,获得了较高经济效益,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配料灭菌 棉子壳44%,木屑44%,麸皮10%,蔗糖1%,石膏1%,含水量65%左右。采用15×35cm聚丙烯袋装料,常压灭菌10~12小时,冷却后接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