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了保障崇义客家梯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保护,本文从梯田生态系统辨析入手,通过深入分析崇义客家梯田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农业生态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生态保护的总体思路与途径,主要包括:积极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创造富含客家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不断提高民众保护意识、积极完善保护和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保护和完善现代稻作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梯田的开发与保护,将使梯田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得到提升,对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农业》2017,(23)
<正>11月2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专家会议在意大利罗马召开,我国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和甘肃迭部扎尕农林牧复合系统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批准,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申报的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含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和山东夏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2月,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IAHS)秘书处致信中方,确认中方提出的"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系统"正式被纳入GIAHS,至此,中国GIAHS项目点共计15个,居全球之首。此次新纳入的"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系统"包括4处,分别是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湖南新化紫鹊梯田和广西龙胜龙脊梯田。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专家会议在意大利罗马召开。我国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甘肃迭部扎尕农林牧复合系统,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含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和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通过了专家评审,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截至目前,全球共有48个项目获得认定,分布在19个国家,而我国则占了15个项目,居各国第一。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11月23~24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专家会议在意大利罗马召开,我国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和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批准认定,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申报的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含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和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也获得原则批准认定。本次会议通过或原则通过的还有:日本的德  相似文献   

6.
新闻集萃     
<正>农业部发布我国第二批20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6月12日,农业部在京发布第二批20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宣读了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包括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山东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4月19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主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国际论坛在意大利罗马召开,FAO为中国"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由崇义客家梯田、尤溪联合梯田、新化紫鹊界梯田、龙胜龙脊梯田组成)"4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2月,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IAHS)秘书处致信中方,确认中方提出的"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正式被纳入GIAHS,至此,中国GIAHS项目点共计15个,居全球之首。此次中国新纳入GIAHS的4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别为: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和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发展中,凭借着独特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1年,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地。2013年,入选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4月19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的第五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包括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在内的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等4个中国项目,正式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紫鹊界梯田位于新化县水车镇,起于先秦,盛于宋明,已有2000余年历史,最早为苗瑶两族祖先开创,是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和苗瑶山地渔猎文化交融揉合的历史遗存。紫鹊界梯田是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  相似文献   

11.
地处钱塘江源头的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具有超过千年的历史,集中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适应自然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农耕智慧。本文依据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和认定标准,总结分析了该系统的农业特征、生态特征、景观特征和文化特征,并对其进行功能价值评估,最后从农业生态、农业景观、农业文化、生态产品和休闲农业5个方面提出了保护与发展策略,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正"联合梯田"作为一个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因为其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壮丽的人文景观,于2013年5月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梯田农业文化的保护,有力地推动了城乡旅游的发展。一、"联合梯田"概况"联合梯田"位于尤溪县北部的联合乡,从乡政府所在地联合村起,连接联东、联南、联西、东边、云山、下云、连云等8个建制村的梯田,总面积10707多亩。"联  相似文献   

13.
<正>6月12日,农业部在北京发布第二批20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党组成员杨绍品指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族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各地要按照"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和社会功能,探索传承途径和方法,逐步形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机制,努力实现文化、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是开化地区农耕文明时代的历史遗存,为当地创造了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已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文从山泉流水养鱼的应用价值出发,对养殖技术革新与系统优化、农业文化遗产与生态保护、农业品牌建设与产业融合等提出发展建议,以期提升山泉流水养鱼的综合效益,有效传承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正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项目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得中国农业文化再一次得到世界认可,这对于中国农业发展以及世界农业文化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把植根于悠久文化传统和实践经验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好,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落实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活着的历史",农业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日前,农业部公布了19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我国传统农耕技术的使用正在萎缩,农业文化遗产也面临消失的危机。危机面前,我们不禁要问:农业文化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农业部下发通知,确定19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省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被正式列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经过推选和参评,云南省推荐的文山州广南八宝稻作生态系统、大理州剑川稻麦复种系统成功列入农业部第二批20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中。云南省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6月12日,农业部在京发布第二批20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党组成员杨绍品指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族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各地要按照"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和社会功能,探索传承途径和方法,逐步形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机制,努力实现文化、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第8个“文化遗产日”来临前,农业部公布了19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第一批发布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以及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中国学者们一直在探索适合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之路。回顾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上2006—2019年学者们发表的学术论文,对具有代表性的刊物上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结合部分实地考察的案例,阐述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传统生产模式退变、生态系统退化、文化传承意识薄弱、申报资料欠妥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包括创新生产模式、激发文化创意内涵、完善相关文件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固然重要,但探索其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让其一直生存下去的根本,而这条道路不仅需要各位学者的学术研究,更需要政府和实践家的资金、时间和实践的投入,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