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的3—4月往往是番茄晚疫病的发生时期。说起晚疫病,还是个常见的马铃薯病害。1845年夏,晚疫病登陆爱尔兰岛,使得爱尔兰全岛马铃薯减产1/3;1846年,再次大流行,产量几近无收,减产3/4,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长达7年之久。这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了20%~25%,其中约100万人饿死或病死,约100万人因灾荒而移居海外。  相似文献   

2.
李从顺  金兆辉  朱海山 《园艺学报》2007,34(4):1015-1018
对不同抗性的番茄品系(自交系5号、CLN2037E及杂交一代) 人工接种晚疫病菌后, 观察叶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 (1) 接菌前, 自交系5号的线粒体比CLN2037E和F1多。(2) 接菌42 h,3个品系都出现质壁分离; 自交系5号和F1的线粒体增加, 同时出现过氧化物酶体; 自交系5号叶绿体被破坏。(3) 接菌54 h, CLN2037E线粒体增加, 出现过氧化物酶体; F1有部分叶绿体破坏。(4) 接菌72 h,3个品系都出现细胞壁折叠, 自交系5号的叶绿体只存在零散的基质、基粒片层, 少数线粒体膜破坏和空泡化; F1的多数叶绿体还存在基本形状; CLN2037E只有少数的叶绿体膜破坏。结论: 接种病菌后, 抗性品系(CLN2037E) 比感病品系(自交系5号) 叶绿体被破坏程度轻, 线粒体增加和过氧化物酶体出现时间晚, 细胞壁折叠很明显。  相似文献   

3.
双炔酰菌胺悬浮剂防治番茄晚疫病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双炔酰菌胺悬浮剂30ml/667m2剂量防治番茄晚疫病防效,高出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个百分点,40ml/667m2剂量防治效果更好,未发现对番茄生长有不良影响,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以具典型晚疫病症状的番茄病叶为试材,采用薯片夹叶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测定了不同培养基、pH、温度、碳源、氮源对菌丝生长、产孢的影响,通过病原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以期为西藏设施番茄晚疫病发生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引起设施番茄晚疫病的病原菌为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病菌菌丝在大多数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其中RSA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及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8℃,最适生长pH 6~7;菌丝对碳源的利用,以可溶性淀粉最好,麦芽糖最差;在氮源利用方面,菌丝在以脯氨酸为氮源的查氏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精氨酸、胱氨酸和氯化铵上不生长。孢子囊的致死温度为55℃,15min。  相似文献   

5.
晚疫病从苗期一直到结果期都可危害番茄,既危害叶片,也危害茎和果实,特别是在深冬时节,温室秋冬茬番茄正处于结果期,最容易发生晚疫病,一旦发生,也很难防治,往往会造成菜毁绝产。  相似文献   

6.
番茄晚疫病是番茄主要病害之一,云南省德宏州冬春季大棚番茄晚疫病有逐年加重趋势,对番茄生产影响较大。该文介绍了番茄晚疫病的发病症状、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并总结了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数据处理软件分析了番茄晚疫病发生流行程度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并组建预测模型,以期根据气象条件预报番茄晚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测试了20种中草药的乙醇提取物对番茄晚疫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6种中草药提取物对黑麦培养基上番茄晚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程度达13.75%~100%;其中黄芩、菊花、大黄和五倍子3种提取物抑菌效果与化学药剂甲霜灵3 000倍达到同一显著水平,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测试.结果表明:五倍子提取物稀释到1 000倍时对番茄晚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显著优于另外3种提取物,与甲霜灵3 000倍液达到同一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番茄晚疫病病菌可侵染番茄幼苗、叶、茎和果实,以叶和青果受害最重。幼苗染病,病斑由叶片向主茎蔓延,使茎变细呈黑褐色,致全株萎蔫或折倒,浔度大时病部表面着生白霉;叶片染病,多从植株下部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初为暗绿色水浸状不整形病斑,扩大后转为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病、  相似文献   

10.
冯海涛 《北方园艺》2007,(5):193-193
番茄晚疫病又名番茄疫病,是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地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1 症状 主要危害叶和果实,也侵害茎部.从叶尖和叶缘开始发病,出现不规则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斑扩大后变为褐色,在潮湿的条件下,病势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1.
番茄晚疫病是日光温室冬春茬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日光温室的环境条件极有利于番茄晚疫病的发生。近几年,由于连茬种植等原因,使病害有加重的趋势。该病发病来势猛,流行速度快,一般造成减产15%~50%,严重的毁产绝收。  相似文献   

12.
我县今年番茄晚疫病发生相当严重 ,直接影响菜农的收入。我局组织有关技术专家对其进行调查和诊断 ,找出发病原因 ,并结合当地实际 ,提出晚疫病防治措施。1 番茄晚疫病发生原因①设施简陋。我县种植番茄的大棚一般较低 ,只有 2~ 3m ,没有中膜 ,不利于通风降湿 ;在浇水时拉水管来浇水。②处理不当。番茄晚疫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湿度适合病菌生长 ,在 2月份期间 ,雨量较多 ,发病后还继续喷施农药 ,加大了棚中的湿度 ,而不利于病情控制 ;把病果病株剪掉后没有集中销毁或深埋 ,而是随处丢在大棚外 ;所用的农药基本上是以防为主的常规药品 …  相似文献   

13.
李奎  王亚丽 《蔬菜》2015,(1):71-72
遵义县番茄蔬菜种植面积较大,番茄晚疫病发生重、损失大、不易防治、防治效果差,针对遵义县番茄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进行调查与研究,提出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为种植户防治番茄晚疫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基肥中添加木美土里菌肥,结合喷施金玉配(氟吗啉+霜脲氰)可湿性粉剂和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对番茄晚疫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肥中添加木美土里菌肥,配合金玉配可湿性粉剂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经2次连续喷药后,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9.16%和82.62%;3次用药后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1.00%和85.13%。  相似文献   

15.
<正>番茄晚疫病是番茄重要病害之一,是毁灭性病害,如果防治不及时轻者减产20%以上,重者可导致绝收,经济损失巨大。番茄晚疫病保护地、露地均可发生,但主要危害保护地番茄。连续阴雨天气多的年份危害严重。发病严重时造成茎部腐烂、植株萎蔫和果实变褐,严重影响产量。1病原菌番茄晚疫病的病原菌为壳针孢属致病疫霉菌。菌丝丝状,分隔,初无色透明,后变褐色,寄生于寄主组织内。分生孢子梗3~5根丛生成束,  相似文献   

16.
番茄俗称西红柿,既可做水果又能当蔬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较高的保健功效,是适合我国南北方广泛种植的流行蔬菜之一.既可以生食、煮食,又可以加工番茄酱等作为调料使用.露地和棚室均可种植,番茄市场需求大,给农户带来较好经济效益.番茄栽培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病害,其中番茄晚疫病就是番茄种植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之一,一旦发生传播迅速...  相似文献   

17.
敬红 《吉林蔬菜》2003,(2):38-38
番茄晚疫病又叫番茄疫病,是典型的流行性传染病,因为病害之快又重,如同瘟疫一样,故称“疫病”。 [症状识别]幼苗和成株期都可以发病,危害叶、果、茎,但以成株期的叶片和青果受害较重。叶片受  相似文献   

18.
中国18 省市番茄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利用5 个含有不同单显性抗番茄晚疫病基因的番茄材料Ts19、Ts33、W1Va700、LA1033 和L3708为鉴别寄主, 对我国18 省、市、自治区的番茄晚疫病菌201 个纯化分离物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共鉴定出8 个小种, 即生理小种T0、T1、T1 ,2 、T1 ,2 ,3 、T1 ,2 ,3 ,4 、T1 ,4 、T1 ,2 ,4 和T3。其中, 小种T1 和T1 , 2是主流小种, 地理分布最广和发生频率最高, 分别在13 和11 个省市出现, 占样本总数的28.8 %和28.4 %;其次是小种T0 和T1 ,2 ,3 , 分别在8 和7 个省市出现, 分别占1819 %和819 %; 再其次是小1 ,2 ,3 ,4 , 在4个省市有发生, 占710 %; 小种T1 ,2 ,4 、T1 ,4 和T3 分布均少, 仅在1~2 个省市发生, 分别占3.0 %、2.5 %和2.5 %。这是我国的首次报道, 为番茄晚疫病的抗源材料筛选和抗病育种提供了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番茄种植周年化,金华市从1999年11月份开始发现番茄晚疫病,随后有小面积的流行,2000年局部发生,2001年、2002年大面积暴发,发病重的田块是毁灭性的,使农民造成很大的损失。然而如果栽培技术和预防措施得当,该病的发生就比较轻,且基本能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20.
菊花提取物对番茄晚疫病菌抑制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以甲霜灵为化学对照,80%乙醇为空白对照测试了菊花乙醇提取物对番茄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以及光照、温度对菊花提取物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菊花的乙醇提取物抑制番茄晚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有效中浓度为稀释470倍,抑制孢子囊萌发的有效中浓度为稀释1 055倍;光照强度在6 000~80 000 lx范围内,温度在40~90℃范围内,菊花提取物的抑菌效果和化学药剂甲霜灵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