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Tris-HCl缓冲液(pH 8.6)抽提,正丁醇脱脂、硫酸铵分级沉淀分离,DEAE-琼脂糖离子交换柱和Sephacryl S-200分子筛纯化,从黄鳝肝脏组织中获得单一电泳纯碱性磷酸酶制剂.该酶提纯倍数为123.12倍,比活力2957.34 U/mg.酶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研究表明,该酶在260 nm处有一特征吸收峰,等电点为5.21;该酶催化磷酸苯二钠水解反应,初速度为6.02 μmol/(L·min),米氏常数为1.17 mmol/L,最大反应速度为13.75 μmol/(L·min),反应活化能为52.6 kJ·mol;最适pH为10.4,pH>11不稳定;最适温度为40℃,温度高于50℃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3.
从山东省莱州海区自然发病的花鲈(Lateolobrax japanicus)体内分离到1株致病性鳗弧菌,经硫酸铵盐析、DEAE-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dex-G100凝胶层析等方法从其培养液中分离纯化了1种胞外蛋白酶。用SDS-PAGE电泳测得蛋白质的分子量为36.7kD,最适温度为50℃,对热不稳定,70℃15min完全失去活力;最适pH为7.0;1mmol/L的PMSF对酶活性无影响,部分金属离子如Cu^2 、Fe^2 、Fe^3 、Zn^2 对酶活力有抑制作用,而Ca^2 对酶有一定程度的激活作用,1mmol/L EDTA能完全抑制酶的活性,表明该酶是1种金属蛋白酶。 相似文献
4.
黄鳝血清白蛋白的纯化及抗体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从黄鳝血清中得到其血清白蛋白,命名为MAA-serum,分子量为67kDa,为单链非糖蛋白,其N末端氨基酸序列为GHKKW。用0.5mg/只MAA-serum作为免疫源免疫大白兔,经3次免疫后,抽取大白兔血液,分离血清,饱和硫酸氨沉淀,获得抗MAA-serum的多克隆抗体。经ELISA方法测定该抗体与黄鳝血清白蛋白的免疫反应,抗体滴度为1∶100000。经初步研究发现黄鳝皮肤中也有大量血清白蛋白分布,该抗体为进一步研究MAA-serum在皮肤中的分布及生物学功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组织匀浆、饱和硫酸铵分步沉淀和Sephadex G-100葡聚糖凝胶层析的方法提取和纯化施氏鲟卵黄蛋白,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50%和70%饱和度的硫酸铵分步沉淀与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获得一种卵黄蛋白纯品。Native-PAGE和SDS-PAGE分析表明,该纯化蛋白纯度为100%,由一种同源亚基组成,其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0 kD。油红O、免疫印迹(Western-blot)和罗丹明B染色均为阳性,表明该蛋白为施氏鲟卵中的一种脂磷蛋白。 相似文献
6.
以罗非鱼肠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电泳技术和层析技术等对罗非鱼肠道蛋白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将鱼肠匀浆经超声波提取的粗酶液,用30%~70%的硫酸铵盐进行盐析、HitrapTM Q FF阴离子交换柱纯化及Sephadex G-100凝胶柱分离纯化,得到罗非鱼肠蛋白酶纯品,其比活为335U/mg,得率为32.8%;SDS-PAGE电泳为单一蛋白酶带,分子量为28ku。该酶最适pH为8.0~8.5,在pH7.0~9.0的条件下稳定;最适温度为37~42℃,热稳定性好;该酶的Km值和Vmax值分别为0.605g/L和9.407μg/min。金属离子Ag+、Pb2+对蛋白酶有完全抑制作用,Na+、K+对该酶无抑制作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能完全抑制该酶活性,胃蛋白酶抑制剂和脲素对该酶有一定抑制作用,EDTA没有明显抑制作用,DTT能激活该酶活性,该酶为丝氨酸蛋白酶。 相似文献
7.
大菱鲆肠道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大菱鲆肠道为材料,对大菱鲆消化生理中起重要作用的肠蛋白酶的分离纯化条件和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经Tris-HCl缓冲液抽提,硫酸铵分级分离,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纯化,获得大菱鲆肠蛋白酶Ⅰ的电泳纯制品,并对该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纯酶的分子量约为58kD。纯酶最适反应pH为9.0,最适反应温度50℃;pH稳定范围6.0~11.0,30℃以下酶活性稳定;Mn2 可激活大菱鲆肠蛋白酶Ⅰ,Cu2 、Zn2 、Ag 、Fe3 则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巯基蛋白酶抑制剂显著抑制大菱鲆肠蛋白酶Ⅰ的活性,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对大菱鲆肠蛋白酶Ⅰ无影响。50℃、pH9.0条件下以双倒数作图法得大菱鲆肠蛋白酶Ⅰ催化酪蛋白水解的Km值为2.92g.L-1。 相似文献
8.
黄鳝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鳝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营养丰富、肉质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黄鳝的人工养殖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成功的养殖,除了要解决好繁殖和苗种培育的问题外,还需要配制适宜的人工配合饲料。而黄鳝的配合饲料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限制了黄鳝的大规模养殖。对于黄鳝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内分泌和繁殖方面,消化生理还无人做过。本实验对黄鳝的消化酶活力进行了测定,探讨了黄鳝的消化能力和消化特点,为更好地进行黄鳝人工饲料的配制,以及进一步了解黄鳝的生理生化特点提供一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10.
11.
三种体色黄鳝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20个随机引物对洞庭湖区三种不同体色的黄鳝群体(分别以A、B、C区分)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结果12个引物的扩增效果良好,统计学分析表明,黄鳝A与黄鳝B的遗传距离较小(0 054107)且与A、B两个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 045000、0 038217)相近,说明黄鳝A、B两个群体的遗传差异不明显;而黄鳝C与黄鳝A的遗传距离(0 123654)以及黄鳝C与黄鳝B的遗传距离(0 134074)均明显大于黄鳝A与黄鳝B的遗传距离,且由引物S326和S462扩增出的5条特异性谱带可以作为区分黄鳝C与黄鳝A、B两个群体的遗传标记,说明黄鳝C与黄鳝A、B两个群体之间遗传差异性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2.
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人繁技术及胚胎发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类似物A(LHRH-A)给黄鳝催产,通过改进的人工湿法授精和滴水孵化,得到的平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是67.5%和89.5%,并通过活体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黄鳝胚胎发育的时序,胚胎出膜的平均时间为168hr。 相似文献
13.
从患病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株DB01,对该菌株进行人工感染、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感染黄鳝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表明菌株DB01为发病黄鳝的病原菌。菌株DB01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和荚膜,在兔血平板上能形成明显的β-溶血。序列分析显示,菌株DB01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同源性达9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DB01对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及氟苯尼考等抗生素高度敏感,五倍子、黄柏、地榆及乌梅等中草药对菌株DB01抑菌作用强。 相似文献
14.
黄鳝由间性发育转变为雄性发育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黄鳝雄性性成熟产卵后,卵细胞败放巢逐渐退化。同时,分布于生殖褶上的原始精原细胞开始生长发育,形成精小囊。这样,残留的雌性生殖细胞与发育的雄笥生殖细胞共同存在于生囊腔内,此为黄鳝的雌雄间性发育阶段,这一阶段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5.
16.
黄鳝(Monopterus albus)养殖产业近年发展较快,已在中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养殖,连续10年产量超过30万t.黄鳝养殖方式主要为池塘网箱养殖,其特殊的生态养殖方式对水环境污染小,影响黄鳝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主要为养殖环境及投入品.养殖环境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通过食物链及其他途径影响黄鳝产品质量.在... 相似文献
17.
投喂频率对黄鳝幼鱼摄食、生长及饵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饵料效率、体重分化、鱼体组成的影响。试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2、3、4、12次/d和24次/d),每组3个重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4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特定生长率有不同程度增高,4次/d组达到最高(P<0.05);饲料利用效率4次/d组显著高于2次/d组(P<0.05),与其它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各试验组组内个体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黄鳝的规格趋于整齐。试验各组黄鳝的鱼体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蛋白质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在4次/d时达到最高(P<0.05)。试验表明:黄鳝的生长受投喂频率的影响,每天投喂4次是黄鳝养殖的最佳投喂频率。 相似文献
18.
Hanwen Yuan Shiyuan Gong Zhangjie Chu Guobin Zhang Yongchao Yuan Wenjie Gong Jianlin Yan 《Aquaculture Research》2011,42(12):1752-1763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low dietary protein in isocaloric diets on sex reversal of Monopterus albus by evaluating the oestradiol (E2) and testosterone (T) concentrations, gonadosomatic index (GSI), sex ratio and gonad structure at the histological level. Fish (9.50 ± 1.50 g average initial weight; n=3 per group) were fed with five practical diets containing 100, 150, 200, 250 or 400 g kg?1 crude protein to apparent satiation for 15 months. Serum E2 and T concentra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radioimmunoassays. E2 concentrations and GSI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ile T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as the dietary protein level was raised. Fish fed 400 g kg?1 of dietary protein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E2 concentrations and GSI than those fed with lower dietary protein levels. The T concentrations of fish fed 100 g kg?1 of dietary protei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ish fed higher dietary protein levels. The shift of sex ratio towards more male and intersex fish was observed with decreasing dietary protein levels. Therefore, low dietary protein level may promote sex change from female to male in M. albus. This study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successful reproductive management and may be exploited for aquaculture of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