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究嗜水气单胞菌双组分系统的调控功能,通过同源重组法敲除嗜水气单胞菌双组分基因envZ/ompR,检测各菌株在不同盐浓度胁迫条件下的生长情况,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比较各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通过全血共培养试验评估各菌株抵御鱼血杀伤的能力;比较不同菌株感染斑马鱼的半数致死量(LD50),通过草鱼组织载菌量评判各菌株的侵袭能力,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脏器的促炎因子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嗜水气单胞菌双基因缺失株ΔenvZ/ompR的生长没有显著差异,而其下游基因ompF和ompC的转录水平显著受到影响;ΔenvZ/ompR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以及抗鱼全血杀伤能力相较野生型都显著下降。ΔenvZ/ompR的斑马鱼刮伤感染LD50较野生型增长了4.8倍,致病力减弱,在草鱼腹腔感染中其全身扩散能力也较野生株显著减弱,并且ΔenvZ/ompR感染组草鱼脾脏、肝脏和肾脏中促炎因子TNF-α和IL-6的转录水平相对于野生株感染组均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双组分系统EnvZ/OmpR参与响应渗透胁迫,参与调控生物被膜形成,且在致病过程尤其是在宿主体内系统扩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嗜水气单胞菌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水气单胞菌的代表株J-I负染显示它具有一端生单鞭毛及周身菌毛,菌毛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短而硬,数量多,另一种是细而长,易弯曲,数量少。不同的培养条件影响菌毛、S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法对不同条件下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量最高的时间为12 h;25 ℃条件下,在16、24、48 h分别测定生物被膜形成的D570值,皆显著高于37 ℃;葡萄糖浓度在0~2%(m/V)时可以促进生物被膜的形成,当浓度大于3%时有抑制作用;当氯化钙浓度达到10.0 mmoL·L-1时,生物被膜形成的D570值显著上升,而氯化镁对生物被膜形成的D570值无显著提高。人纤维蛋白原对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纤维蛋白原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嗜水气单胞菌胞外蛋白酶的研究概况李焕荣,陆承平(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系,北京102206)(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南京210095)嗜水气单胞菌等气单胞菌是鱼类[33]、冷血动物及包括人在内的温血动物的重要病原菌[5,12,13].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  相似文献   

5.
嗜水气单胞菌胞外蛋白酶对鲫鱼的致病性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以提纯的嗜水气单胞菌胞外蛋白酶注射异育银鲫,鲫鱼出现典型的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症状;病鱼体表充血、出血,鳃苍白,腹部膨大,肛门红肿突出,腹腔内有红色的腹水,肠壁充血发炎;背部肌肉注射部位发生液化、糜烂,鳞片竖起。病鱼各组织器官都有病变,其中尤以肝、肾最为严重:肝脏肿大,质地脆弱,肝细胞水肿,胞浆结构疏松;肾小体坏死以至解体,肾小管上皮细胞也发生病变。体外试验表明,正常鲫鱼血精中有某种成分能够抑  相似文献   

6.
鱼用嗜水气单胞菌口服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制备含嗜水气单胞菌被膜或全菌的PLG疫苗微粒。以草鱼为实验动物,研究疫苗微粒的免疫保护效应。方法:采用复乳挥发法制备PLG疫苗微粒,草鱼口服免疫在4周内进行3次(每次10mg微粒),用ELISA法测定血清和肠粘液的抗体变化,保护效应用细菌攻击实验检测。结果:获得被膜和全菌的PLG疫苗微粒,蛋白含量分别为2.31%,6.12%,2种疫苗微粒均可诱导血清及肠粘液抗体应答。腹腔接种20LD50嗜水气单胞菌后,被膜、全菌疫苗微粒组的存活率分别为46.7%和36.7%,相对存活率分别为42.9%和32.1%,接受空微粒的草鱼仅有6.7%的存活率。结论:被膜、全菌疫苗微粒对草鱼均有显著免疫保护效应。可作为预防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疫苗。  相似文献   

7.
嗜水气单胞菌胞外蛋白酶ECPase54的纯化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嗜水气单胞菌(Ah)J-1株的液体培养物上清在56℃或与乙二胺四乙酸(EDTA)或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苯甲基磺酰氟(PMSF)作用,其胞外蛋白酶(ECPase)的活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将酪蛋白掺入丙烯酰胺聚合后,加Ah-J-1上清作SDS-PAGE37℃原位消化,染色,显示上清中存在至少5种分子量不同的蛋白酶,AhJ-1株的培养上清经硫酸铵沉淀,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G-20  相似文献   

8.
对从发病棘胸蛙中分离的4株致病性不同的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被膜特性及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形成生物被膜能力AH07株最强,AH06株最弱, AH07,AH03与AH06之间有极显著差异,AH02与AH06之间有显著差异。电镜扫描显示AH07株生物被膜致密,而AH06株生物被膜较疏松。表明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建立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的生物被膜(BF)体外形成模型,用银染法及扫描电镜观察检测Ah致病株J-1、N-1及非致病株W-1、4332株产生BF的情况,同时研究温度和消毒剂对AhJ-1株的游离(Fc)细菌(以下简称FC细菌)和具有BF的细菌(以下简称BF细菌)的影响。实验表明:致病株AhJ-1、N-1株均可形成BF,而非致病株Ah W-1、4332株均不形成BF。Ah J-1株的BF细菌经85℃ 30min、-20℃ 80d、0.01%新洁尔灭处理后均有存活,而FC细菌无存活细菌。根据已发表的Ah A1株的转录调节蛋白基因(AhyR)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对AhJ-1、N-1、W-1、4332株的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发现致病性AhJ-1、N-1株可扩增出912bp的核苷酸片段,该片段与已发表的AhAhyR基因的同源性达99%.而非致病性AhW-1、4332株无该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10.
建立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的生物被膜(BF)体外形成模型,用银染法及扫描电镜观察检测Ah致病株J-1、N-1及非致病株W-1、4332株产生BF的情况,同时研究温度和消毒剂对Ah J-1株的游离(FC)细菌(以下简称FC细菌)和具有BF的细菌(以下简称BF细菌)的影响.实验表明:致病株Ah J-1、N-1株均可形成BF,而非致病株Ah W-1、4332株均不形成BF.Ah J-1株的BF细菌经85℃30 min、-20℃80 d、0.01%新洁尔灭处理后均有存活,而FC细菌无存活细菌.根据已发表的Ah A1株的转录调节蛋白基因(AhyR)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对Ah J-1、N-1、W-1、4332株的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发现致病性Ah J-1、N-1株可扩增出912 bp的核苷酸片段,该片段与已发表的Ah AhyR基因的同源性达99%,而非致病性Ah W-1、4332株无该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11.
12.
为确定油菜ogu CMS不育基因orf138编码蛋白的毒性与雄性不育的关系以及hau CMS不育基因orf288的核心功能区域,对2个不育基因进行不同长度的截短,进行原核表达和拟南芥、油菜遗传转化。不育基因orf138截短研究结果显示,IPTG诱导后,转入含有跨膜螺旋的pET32a1-138和pET32a1-93的大肠杆菌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而转入去掉跨膜螺旋的pET32a45-138的大肠杆菌生长不受影响,表明ORF138的毒性区域位于包含跨膜螺旋的N端;遗传转化结果证实PS∶Rfp13835-138和PS∶Rfp13845-138均不能引起拟南芥和油菜雄性不育,说明N端的毒性区域是ORF138引起植物雄性不育所必需的。不育基因orf 288不同长度截短的超表达载体拟南芥转化结果显示,PS∶Rfp288104-288、PS∶Rfp288134-288和PS∶Rfp288164-288的转基因阳性苗出现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一氧化氮合酶的功能和作用,克隆该基因的全长序列,在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缺陷菌株的基础上,构建一氧化氮合酶过表达菌株,进行表型验证,研究NO对细菌表型的影响。结果显示:一氧化氮合酶缺失使细菌自溶速率加快,抗氧化杀伤能力减弱,生物被膜生成能力降低、缺失和过表达均会影响细菌正常的生长周期和速率。外源性NO对野生菌株、敲除菌株和过表达菌株生物被膜有不同影响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一氧化氮合酶还参与了外源性NO对生物被膜的调控。一系列表型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内源性NO作用不仅仅阻断Fenton反应、增强过氧化氢酶活性,还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分子调控细菌基因的转录和表达。  相似文献   

14.
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cerate kinase)是一类进化上非常保守的蛋白家族,因而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研究PGK家族基因功能具有普遍意义。拟南芥基因组中含有三个PGK基因家族成员(PGK1,PGK2和PGK3),但是对于它们的基因表达模式和蛋白定位的研究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PGK基因家族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三个PGK基因在拟南芥的各个组织器官和发育阶段中都有表达。利用拟南芥原生质体瞬时转化系统对三个PGK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PGK1和PGK3定位于细胞基质,而PGK2定位于叶绿体。另外,我们分离得到了PGK2基因的T-DNA插入敲除突变体pgk2。pgk2在正常条件下表现出叶片黄化,PR1基因上调表达和H_2O_2过量积累等类似于超敏反应的细胞死亡表型。进一步的遗传分析表明pgk2的细胞死亡表型和T-DNA插入位点紧密连锁,暗示着pgk2的细胞死亡表型是由于PGK2的基因缺失造成的,因此PGK2可能在调控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以上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探讨PGK基因家族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是目前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中仅有的鲸类动物,了解其种群的生理和健康状况对于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2002-2015年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共计136头次长江江豚的体检数据,统计分析了包括血液学和血液生化54个临床指标,结合行为学指标,构建了基于行为与生理健康两个维度的长江江豚健康评价体系,并评估天鹅洲保护区内圈养长江江豚"天天"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以及谷草转氨酶(AST)等多个临床指标的生理参数区间同陆生哺乳动物及其他近缘种存在较大差别,显示长江江豚物种的特异性."天天"的体检结果显示其肝功能、血脂等指标异常.研究结果为长江江豚的健康状况评估和养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特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 ,建立了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培养体系。用无菌手术法从健康第二胎泌乳期山羊乳腺取得组织块 ,在体外条件下用组织块法进行原代培养。基础培养液用 RPMI1 6 4 0 ,含胎牛血清 1 5 0 m L/ L,添加 EGF(1 0 μg/ L)、胰岛素 (0 .1 m g/ L)、E2 (1 μg/ L)、氢化可的松 (0 .1mg/ L)、孕酮 (1 m g/ L)、青霉素 (0 .1 g/ L)及链霉素 (0 .0 5 g/ L) ,在铺有胶原的塑料培养板上培养。从细胞接种存活率、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细胞生长曲线和细胞分裂指数 4个方面考察了乳腺上皮细胞的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 ,在此培养体系中 ,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生长良好 ,增殖旺盛。细胞产物电泳及蛋白印迹分析结果表明 ,培养的细胞为山羊乳腺上皮细胞 ,并具有表达山羊酪蛋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苦瓜RAPD分析体系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碧绿2号、碧绿3号两个苦瓜品种RAPD分析体系的优化研究表明,苦瓜RAPD 25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Mg2+,Taq DNA聚合酶、dNTPs 4种主要成分的最适用量分别为20 ng,1.5 mmol@L-1,16.67 nmol@s-1,0.2 mmol@L-1.  相似文献   

18.
为构建可溶性表达弓形虫MIC1蛋白质的重组杆状病毒株并分析重组蛋白质的活性,通过PCR扩增弓形虫mic1基因的编码序列并连接到pFastBac 1质粒中,将重组的转移质粒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通过蓝白斑筛选获得重组杆粒,转染Sf9细胞后连续培养3代获得重组杆状病毒株。结果显示,Sf9细胞在感染后的第3天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试验结果表明MIC1重组蛋白质在感染的Sf9细胞中成功可溶性表达;纯化的MIC1重组蛋白质不仅具有结合唾液酸乳糖的能力,同时能够刺激Balb/c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1∶25 600)。以上结果表明,通过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可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弓形虫MIC1重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9.
结合系统方法中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动态性、科学性等原则,提炼出数据表编辑加工的系统分析三步法,将数据表看成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表序、表题、表身、表注等)组成的整体。首先审查系统整体结构是否合理,再逐项审查各要素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最后,统筹考虑表与正文、插图内容的相关性,进行一致性审查。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两栖动物嗅器和犁鼻器在种系发生中的意义,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中国林蛙嗅觉系统和犁鼻系统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嗅器可分为主嗅室、中室和下室3部分;主嗅室被覆嗅上皮,中室和下室被覆非嗅上皮。犁鼻腔位于嗅器的腹内侧,与下室相通,被覆发达的犁鼻上皮。背侧嗅神经起始于主嗅室背侧嗅上皮,经由嗅球腹外侧和前部进入同侧嗅球;犁鼻神经起始于犁鼻器上皮,经由嗅球腹正中部进入同侧副嗅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