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Sark.  A  梁雪妮 《中国麻业》1989,(4):44-46
试验在1981~1982及1982~1983两年度进行,苎麻年收四次,以尿素作氮源,三个施氮水平处理,即每季麻每公顷纯氮(A)25公斤,一次施完,(B)50公斤分二次施和(C)75公斤分三次施。结果是在所有三个施氮水平上,均以(b)处理的纡维产量、干物产量和植株吸氮量最高,每次收割后进行土壤 NO_3—N 含量分析,发现 B 水平处理含量最高,干物产量和纤维产量,在用氮量不超过 B 水平时,随用氮量增加而增加,在用氮量为 C 水平时下降。  相似文献   

2.
在大田设立小区进行了两个试验,以研究稻草和肥料处理策略对小麦吸收土壤氮和标记氮的影响.第一个试验以~(15)N标记硫酸铵,施用量折合氮素113公斤/公顷,稻草按以下4种方式处理:①焚烧,免耕;②小麦播前6周,稻草混入土壤;③小麦播种时,稻草混入土壤;④稻草置于地面,免耕.结果是:处理①使小麦吸收氮量增加47%,吸收水稻茬地残留氮(~(15)N示踪)的量从1.2增加到2.1公斤/公顷.处理④使水稻茬地残留氮吸收量增加到2.5公斤/公顷.第二个试验设120个小区,其中60个施氮100公斤/公顷;另外60个不施氮.施氮小区的稻草产量为21吨/公顷,不施氮小区为11.5吨/公顷.这两种稻草产量水平与5种处理方式(上述四种处理方式加上焚烧后翻耕处理)组成联合因子试验.~(15)NH_4~(15)NO_3在播种期或分蘖期一次全量施用,或两期各半施用.不论是否焚烧稻草,翻耕比免耕减产0.7吨/公顷,土壤氮吸收量减少了12公斤/公顷,化肥氮吸收量减少了10公斤/公顷.小麦播种时,将稻草混入土壤的处理,对小麦长势明显不利,但却增大了吸收化肥氮素的比例.延迟施肥亦可增大吸收化肥氮素的比例.在稻麦轮作制度下,不论是否焚烧稻草,免耕都可促进小麦吸收土壤氮和化肥氮的活性,增加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田间试验法为依据,研究了延边地区亚麻氮肥效应函数。结果表明:1.延边地区亚麻原茎产量与施氮(硝酸铵)量的反应模式为y=2718.55882 19.7911x-0.0429639x~2。F=1584.2225,R=0.9981;2.经济最佳施肥量为每公顷硝酸铵222.4公斤,亚麻最佳原茎产量为4995.07公斤/公顷;3.最高产量施氮量为每公顷硝酸铵230公斤,最高亚麻原茎产量为4997.77公斤/公顷。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氮水平对胡麻根系形态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陇亚杂1号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施氮量(纯N)水平:不施氮(N0,0kg·hm-2)、低氮(N1,78.75kg·hm-2)、中氮(N2,105kg·hm-2)、高氮(N3,131.25kg·hm-2),采用土柱栽培法研究了氮肥运筹对胡麻根系形态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抑制了胡麻枞形期根系的生长,现蕾期后根长、根系直径、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超过一定施氮量(N2)时又呈下降趋势。中氮处理增加了胡麻生育后期根系在40cm以下土层的分布,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根系分布呈现高氮(N3)浅根化趋势。胡麻的根冠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降低,但中氮处理显著提高了生育后期的根冠比。胡麻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表现为:籽粒茎根叶非籽粒生殖器官,籽粒在氮素的分配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中氮水平(N2)时籽粒中氮素分配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处理下籽粒产量增加,中氮水平下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最高。综合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105kg·hm-2为有利于实现胡麻高产和高效的最优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钠质土(PH9.2,碱化度32)上,从1974年开始进行田间试验,12年(1974/75—1985/86)的水稻—小麦连续轮作,无肥区(对照)的有效N、P、K分别从初始水平的225,33.6和358公斤/公顷降至120,17.9和318公斤/公顷。连续单施氮肥(120公斤N/公顷)或配施P、K,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效N。对轮作中水稻和小麦之一或二者均施用P22公斤/公顷,从1979年起水稻明显增产,而小麦仅1985/86年增产,且土壤有效P大量积累。单施N肥,有效P、K分别从初始水平33.6和358公斤/公顷降至8.7和280公斤/公顷。对两种作物或任一作物施用K42公斤/公顷,对产量无影响。施用N、P、K可增加作物体内这些元素的浓度和吸收量。12年连作使PH由9.2下降为8.5,碱化度由32下降力8.0,在这一点上各处理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2018年在兴化市进行了优质水稻减氮稳产生产技术的探索试验。试验设置了不施氮肥(N0)、当地大面积水稻生产施氮水平(N2)、比N2提高30%施氮量的施氮水平(N1)和比N2降低30%施氮量的施氮水平(N3),系统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增产效果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协调穗粒结构,增加群体颖花量来实现。与N2和N1处理相比,N3处理的水稻产量虽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也可以获得9.75 t·hm~(-2)以上的产量。因此根据土壤肥力特征,适量减少氮肥投入,可实现减氮稳产的水稻生产,但生产安全性仍需要多年的验证。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施氮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地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设置0 kg·hm~(-2)(N0)、100 kg·hm~(-2)(N100)、200 kg·hm~(-2)(N200)、300 kg·hm~(-2)(N300)和400 kg·hm~(-2)(N400)5个施氮水平,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未施氮(N0)处理相比较,施氮处理的冬小麦籽粒产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量和干物质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增加,而各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含量降低。两年的冬小麦耗水量和籽粒产量均表现为N100、N200N0N300、N400;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干物质量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增加趋势,但N200与N300及N300与N40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200 kg·hm~(-2)时冬小麦既能高产,也可高效利用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8.
在任一灌溉水平下,当香蕉施氮量高于向风群岛香蕉种植者协会推荐的施氮量(280公斤/公顷·年)二、三倍时,可提高香蕉潜在和收获产量。香蕉在最高灌溉与施氮水平下产量比在较低灌溉与施氮水平下略高,但其间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也探讨了不同灌溉与施氮水平组合对香蕉其它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鹰  曹国军  耿玉辉  叶青  王聪宇  李佳 《玉米科学》2014,22(1):132-136,14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吉林省东部地区不同施氮量对高产春玉米氮素积累分配规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影响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各生育器官氮素的阶段累积量,对累积趋势与分配规律无明显影响,不同处理对春玉米各器官氮积累量影响均表现为N300>N450>N150>N0,表明适宜的氮肥用量不仅能有效促进春玉米对氮素的吸收、累积,而且能显著提高生育后期子粒氮素的积累量,从而促进高产的形成。春玉米花前是大量累积氮素的时段,其积累量占吸收总量的67%~88%。各处理间子粒产量均达显著水平,随着施氮量增加,子粒产量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产量、养分积累分配等因素,该地区高产田块春玉米的推荐施氮量为300~330 kg/hm2。  相似文献   

10.
不同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明确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高产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分别于2006-2007、2007-2008年度在保定市和藁城市用当地冬小麦推广品种河农822和石新616研究了不同灌水次数(在保证底墒基础上全生育期灌0、1、2和3水,分别用W0、W1、W2和W3表示)和施氮量(0、112.5和225 kg/ha,分别用N0、N1和N2表示)对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2007年度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小麦总茎(穗)数的影响较显著.W1、W2和W3的成穗数显著高于W0,W1、W2、W3之间差异不显著.3个施氮水平间各生育时期的总茎数均差异显著,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大部分生育时期不同灌水次数的LAI差异不显著,而不同施氮量的LAI差异显著,N2的LAI显著高于N1和N0.灌水次数对穗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施氮量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显著,以致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的主效应均达到显著标准.4种灌水水平的产量以W3最高,W0最低;3个施氮量中N1产量最高,N0最低.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各产量构成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W0和W1条件下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而W2和W3条件下N1产量最高,且与N0差异显著.2007-2008年度试验中,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各生育时期的总茎数、LAI和产量的影响均不显著.根据本研究结果可知,在河北平原地区常年降水(小麦全生育期100 mm左右)和中等肥力条件下全生育期灌溉3次,施氮量为N 112.5~225 kg/ha以及丰水降雨年份和较高肥力条件下全生育期灌溉1或2次,相应地施氮225或112.5 kg/ha,可以分别取得较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在田间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4个秸秆还田量水平[0kg/hm2(S0)、4000kg/hm2(S4)、6000kg/hm2(S6)、8000kg/hm2(S8)]耦合4个施氮水平[0kg/hm2(N0)、90kg/hm2(N90)、180kg/hm2(N180)、270kg/hm2(N270)]对水稻茎蘖动态、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特征、氮素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施氮条件下,秸秆还田明显抑制水稻生育前期茎蘖的发生和茎蘖高峰的形成,促进水稻后期的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提高剑叶光合速率,稻谷产量增加2.22%~4.44%。2)氮肥单施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茎蘖数和最高苗数显著增加,分蘖高峰提前7~14d;施氮显著增加水稻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量和稻谷产量,明显延缓水稻生育后期剑叶光合速率的下降。3)同等施氮条件下,与S0相比,秸秆还田S4、S6处理促进水稻茎蘖发生,成熟期植株吸氮量显著增加,以S6处理增幅最大,平均增加36.58%,生育后期剑叶光合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S8处理则对水稻茎蘖发生、光合作用和氮素吸收表现出负面影响。4)秸秆还田耦合施氮量显著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稻谷产量,与N0S0相比,两者配施水稻显著增产9.59%~23.51%,以N180S6处理产量最高,达10.56t/hm2。适宜的秸秆还田量耦合施氮量可促进水稻茎蘖发生和有效穗形成,增加氮素和光合同化物积累,从而增加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2016,(4):47-53
在湖南长沙以超级稻Y两优1号为材料,研究了机插秧条件下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对产量表现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机插密度增加而增加,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机插密度和施氮量均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增加产量;产量最高的处理组合为N1D1(施氮量170 kg/hm~2,密度36.4万穴/hm~2,产量9.57 t/hm~2),其次为N1D2(施氮量170 kg/hm~2,密度为28.6万穴/hm~2,产量9.45 t/hm~2)和N2D1(施氮量240 kg/hm~2,密度为36.4万穴/hm~2,产量9.38 t/hm~2)。降低施氮量或增加机插密度能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施氮量为170 kg/hm~2、机插密度为28.6万~36.4万穴/hm2条件下,既可以获得高产,又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大田大区试验,设6个施氮量处理(0、60、120、180、240、300 kg·hm~(-2),分别用N0、N1、N2、N3、N4、N5表示),测定棉花生长发育阶段以及收获期各器官干物质质量、产量及纤维品质,研究施氮量对赣北植棉区油后直播棉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8月2日之后,施氮量120 kg·hm~(-2)处理棉花株高最高;8月19日之后,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棉花单株果节数最高;在8月30日,施氮量300 kg·hm~(-2)处理棉花单株成铃数最高;施氮0~240 kg·hm~(-2),棉株单株干物质质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在180~300 kg·hm~(-2),各器官干物质质量差异不显著;以施氮180 kg·hm~(-2)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最高;施氮量对油后直播棉纤维品质的影响较小。赣北地区早熟油后直播棉施氮量为180 kg·hm~(-2)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生育后期水分胁迫下施氮对花生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花育25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通过防雨棚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花生氮素吸收、分配、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在荚果充实期设置水分条件分别为充足灌水(W 0)、轻度干旱胁迫(W 1)和中度干旱胁迫(W 2),设置5个施氮(N)水平,即0kg·hm^-2(N0)、45kg·hm^-2(N1)、90kg·hm^-2(N2)、135kg·hm^-2(N3)和180kg·hm^-2(N4)。结果表明,W1N2处理下花生经济产量、全株生物量、籽仁和全株氮素积累量均达最大值。与其它氮肥处理相比,同一水分条件下适量施氮(N 2)处理增加花生产量,提高收获指数。花生各器官中来自于15N原子标记的肥料中的15N原子百分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同。正常供水和轻度干旱胁迫条件下花生植株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而中度干旱胁迫下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本试验条件下,W1N2处理(轻度干旱胁迫和施氮90 kg·hm^-2)处理下花生干物质与氮素积累量适宜,氮素向生殖器官分配比例和氮肥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以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和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0、120、165、210 kg/hm~2,分别记为N0、N120、N165、N210)和3种移栽密度(25.0、19.1、12.5丛/m~2,分别记为D1、D2、D3),于2016年在四川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水稻品种的适宜移栽密度均为25.0丛/m~2,在此移栽密度下,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N165处理产量最高(10.90 t/hm~2),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以N210处理产量最高(10.21 t/hm~2);相同移栽密度下,参试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移栽密度的增加,参试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呈增加趋势。可见,提高移栽密度,减少施氮量可兼顾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其最佳肥密组合为施氮量165 kg/hm~2、移栽密度25丛/m~2,即低氮密植可作为重穗型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1988~1990年在波兰西部小麦良好生长及黑麦生长良好或很好的复域土壤(Complexdells)上进行田间试验,冬大麦品种为ErfaBo。ma、Dmp和Maron,每英亩播300万、400万或500万粒种子,每公顷施N4O、80或120公斤。每公斤N生产的谷粒产量,效率最高。的是Drop品种每公顷施120公斤N。对于其他品种,以每公顷施80公斤效率最高。Maron品种每公斤N获得最高的蛋白质产量。Erfa与Maron部分小区发生倒伏。在不倒伏小区,随着施N量增加到120公斤/公顷,产量随之提高。但当发生倒伏时,则80公斤N产量最高。播量对Bo。ma与Maron品种的产量不产生…  相似文献   

17.
长期水氮互作下不同年代冬小麦的产量和光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水氮互作下不同年代推广冬小麦品种(现代品种冀麦325和20世纪70年代品种冀麦7)籽粒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变化,于2017-2018年度(丰水年)和2018-2019年度(枯水年)冬小麦生长季,在长期水氮定位试验田进行了灌水量、施氮量和品种三因子裂裂区试验。主区为灌水,设生育期灌拔节水750 m·hm-2(灌1水)和灌拔节水750 m·hm-2 +开花水750 m·hm-2(灌2水);副区为氮肥,设不施氮(N0)及施氮总量为60(N1)、120(N2)、180(N3)、240(N4)和300 kg·hm-2(N5)6个水平。结果表明,2017-2018年度,相同灌溉水平下,小麦开花期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随施氮量增加均先增后减,冀麦325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最大值对应的氮肥处理均为N2,冀麦7均为N3;冀麦325的产量随施氮量增加总体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N2处理产量基本达到稳定值,再多施氮时灌1水有减产趋势,灌2水的产量增加缓慢;冀麦7的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均先增后减,灌1水时N2处理产量较高(仅低于N5),灌2水时N2处理产量最大。2018-2019年度,相同灌溉水平下,两个小麦品种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均先增后减,灌1水和灌2水时产量最大值对应的氮肥处理分别为N3和N2。在丰水年,不同年代冬小麦灌1水、灌2水的最佳施氮量均为120 kg·hm-2;在枯水年,灌1水和灌2水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80 kg·hm-2和120 kg·hm-2。  相似文献   

18.
氮肥用量对迟直播早熟油菜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江西省双季稻区冬闲稻田早熟油菜高效生产及合理高效的氮肥调控模式,以早熟杂交油菜丰油730和早熟常规油菜1358为试验材料,于2012~(-2)013年在江西省油菜主产县(市)设置10个田间试验和7个施氮处理(N0、N90、N120、N150、N180、N210和N240,数字表示纯氮用量,单位为kg·hm~(-2))。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江西双季稻区冬闲稻田早熟油菜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因素、产(油)量、效益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等影响。结果表明:早熟油菜单产比较低,早熟杂交品种丰油730单产比早熟常规品系1358高,合理氮肥施用(N180)条件下各试验点平均增产显著,产量分别达1 700kg·hm~(-2)和1 500kg·hm~(-2)左右;与对照(不施氮)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油菜产(油)量、干物质累积量和效益,两个早熟品种平均产(油)量增幅均在75%以上,效益增幅达80%以上;但当施氮量高于180kg·hm~(-2)(即N210和N240),氮肥的增产效应不显著,产油量和经济效益则明显降低。采用线性加平台回归模型对产量和施氮量关系进行拟合,结果发现,丰油730和1358各试验点肥效模型的拟合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各个试验点的推荐用氮量上,丰油730为157~224kg·hm~(-2),1358为159~199kg·hm~(-2)。两个早熟品种施氮150kg·hm~(-2)处理和180kg·hm~(-2)处理间氮肥农学利用率(ANUE)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其他处理间氮肥农学利用率(ANUE)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利用双季稻区冬闲稻田种植早熟油菜来扩大种植面积可迅速增加油菜籽总产,江西双季稻区冬闲稻田早熟迟直播油菜施纯氮150~180kg·hm~(-2)能较好地协调油菜高效生产与氮肥合理利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南方晚粳稻适宜的氮肥运筹,设计3个不同施氮水平,分别为N210(210 kg/hm~2)、N255(255 kg/hm~2)及N300(300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氮比例为5∶2∶3,并在N255施氮水平下设置4种不同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氮比例,分别为BR6(6∶2∶2)、BR5(5∶2∶3)、BR4(4∶2∶4)及BR3(3∶2∶5),研究氮肥运筹对晚粳稻产量、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晚粳稻产量先增后降,与N255处理相比,N300及N210处理分别降低1.8%~2.0%和6.0%~7.2%。随施氮量增加,晚粳稻氮素总积累量增加,抽穗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及该阶段占总氮素积累量的比例、氮素偏生产力及氮素收获指数均降低。随基肥施氮比例降低,晚粳稻产量、氮素偏生产力及氮素收获指数均先增后降,镇稻11号和甬优2640分别在BR5和BR4处理时最高,但两品种在这2个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随基肥施氮比例降低,晚粳稻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抽穗期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及该阶段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比例均增加。在江西等双季稻区,建议施氮量以255 kg/hm~2,基肥、蘖肥、穗肥的施氮比例以(5∶2∶3)~(4∶2∶4)为宜,具体因品种特性而异。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粒精播花生生理性状和产量性状对密度和氮肥的响应。选择山东省烟台市招远鲁东丘陵地,作物两年三熟。2018和2019年,以出口大花生品种花育22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12万、20万、28万株/hm2,分别表示为D1、D2和D3)和4个施氮量(0、50、115、180 kg/hm2,分别表示为N0、N50、N115、N180),于不同生育时期调查分析花生SPAD值、植株和产量性状。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花生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量、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且两者互作效应显著。在D2密度条件下,花生荚果产量较D1密度和D3密度分别高24.31%~45.04%和10.57%~15.13%,成熟期叶绿素含量分别高3.70%~27.82%和6.10%~18.94%,成熟期干物质量分别高7.31%~32.34%和10.65%~34.59%,且差异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在D2密度下,施氮量在50~180 kg/hm2范围内,花生荚果产量、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量均显著高于无氮处理,各施氮处理表现为N115 > N180 > N50 > N0,以施氮量为115 kg/hm2时花生荚果产量最大,较N50和N180处理分别提高了6.83%和3.90%,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量和植株性状也协同提高。综合考虑生理性状、产量性状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单粒精播花生栽培在低密度12万株/hm2下,花生主要产量性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种植密度为20万株/hm2,施氮量为115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