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牦牛皮蝇蛆病的流行病学与危害调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临床触摸背部皮下瘤疱和皮肤虫孔的方法,检查牦牛皮蝇幼虫感染情况,近30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未经防治牦牛皮蝇幼虫感染率为50.4%~93.3%,严重地区高达100%,感染强度2.92~20.98个;剖杀检查牦牛皮蝇蛆,感染率为75%~100%,感染强度0~315条。调查牛皮蝇蛆病对牦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同期比较在冬春季枯草期感染牛比未感染牛体重下降10%~15%,泌乳牛产奶量降低10%~20%,90%~100%的牛皮带有不同程度的“虻斑”和“虻眼”,20%~30%的牛皮无法利用。对牦牛饲养业和制革工业造成了严重危害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3~5月份采用触摸牦牛背部皮蝇瘤疱的方法调查牦牛400头,其中防治牛288头,感染28头,感染率9.72%,平均感染强度2.55;未防治牛112头,感染32头,感染率28.57%,平均感染强度4.25。牛皮蝇病是牛皮蝇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内引起的一种慢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感染后就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牦牛生产性能。为及时掌握本地区牛皮蝇病的感染情况,进一步巩固共和县牛皮蝇病防治效果,加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剖检法在2008年9、10月份检查牦牛皮蝇1、2期幼虫;采用触摸法在2009年3、5月份临床检查未使用药物防治的牦牛皮蝇幼虫,采集成熟3期幼虫,进行牦牛皮蝇蛆病感染情况调查与病原形态学分类鉴定。结果显示:2008年剖检牦牛皮蝇第1期幼虫平均感染率为63.93%,平均感染强度30.6条;2009年3、5月份触摸检查牦牛背部皮下皮蝇幼虫寄生形成的瘤疱和成熟第3期幼虫脱落形成的皮肤虫孔,4个调查区平均感染率63.91%,平均感染强度5.45个;1岁、2~3岁、成年牛的感染率分别为81.65%、63.16%和31.88%,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7.8、4.9和3.5个,随着年龄的增加感染水平呈下降趋势。调查地区牦牛皮蝇蛆病的病原虫种有中华皮蝇蛆、纹皮蝇蛆和牛皮蝇蛆,其比例分别为82.35%、11.77%和5.88%。  相似文献   

4.
采用解剖法检查体内寄生的皮蝇1期幼虫和触摸法检查牦牛背部皮蝇幼虫寄生形成的皮下瘤疱及成熟3期幼虫脱落形成的皮肤虫孔的方法,进行牦牛皮蝇幼虫感染情况调查,对成熟3期幼虫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在当年未用药的牦牛群中,剖杀检查牦牛皮蝇幼虫感染率在24.62%~74.63%,平均感染率为40.40%,平均感染强度30.07条,感染范围7~63条。临床摸背检查皮蝇期幼虫感染率在26.54%~75.22%,平均感染率为44.07%,平均感染强度6.11个,感染范围1~17个。1~3岁的幼年牦牛感染严重。调查地区牦牛皮蝇蛆病的病原虫种有中华皮蝇蛆、纹皮蝇蛆和牛皮蝇蛆,其比例分别为82.35%、11.77%和5.88%。  相似文献   

5.
利用娟姗牛细管冻精,采取人工授精的方法改良色达草地型牦牛,结果显示:杂交一代(犏牛)公、母牛初生重平均达15.35kg,比本地牦牛初生重提高39%,2岁零3个月的公、母牛平均体重达166.7kg,比本地相同年龄的牦牛体重高60%;杂交一代母牛1.5岁初配,比本地牦牛提前2~3年;杂交一代母牛2岁零3个月产犊,第一胎年产奶量达1280kg,是本地成年牦牛产奶量的4倍。  相似文献   

6.
为选择适应于高寒牧区放牧牦牛大群驱除体内外寄生虫的理想剂型,选取120头1.5岁牦牛,分为3组,试验1组(50头)用依普菌素搽背剂按0.5mg/kg体重剂量经背部皮肤浇泼给药,试验2组(50头)用伊维菌素注射剂按0.2mg/kg体重剂量经皮下注射给药,试验3组为对照组。翌年5月底对全部试验牛进行牛皮蝇蛆驱除效果检查。结果:两试验组牦牛皮蝇蛆病治愈率均为98%,而对照组的感染率为100%,平均感染强度为10.9(2~21)。依普菌素搽背剂对牦牛皮蝇幼虫的驱虫率达99.54%。表明依普菌素搽背剂0.5mg/kg剂量安全,驱虫方法简单,可用于高寒牧区牦牛寄生虫病驱治。  相似文献   

7.
选择当年犊牦牛116头,9月下旬用伊维菌素注射液分别按2、5、10μg/kg剂量注射给药,进行牦牛皮蝇蛆幼虫的驱除效果试验,翌年3月中旬和5月下旬检查防治效果。结果2μg/kg剂量组的平均驱净率为90.31%,平均驱虫率93.76%,5、10μg/kg剂量组感染率为0,驱净率和驱虫率均达100%。试验证明:伊维菌素注射液微量驱除牛皮蝇蛆幼虫高效安全经济,最佳剂量为5μg/kg。耗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冷季暖棚夜宿+精料补饲对妊娠母牦牛体重、犊牛初生重的影响,选择同期配种,年龄、生理状况近似的母牦牛两群。通过抓阄的方法确定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头,11月1日~3月1日(冷季)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暖棚夜宿,3月1日~9月1日(妊娠后期及哺乳期)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母牛比对照组母牛多增重13.5kg,试验组比对照组犊牛初生重、四月龄体重平均增重3.5kg、21.8kg。经T检验均P0.01体重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9.
采用背部触摸法对天峻县新源镇某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牦牛进行了皮蝇蛆感染情况调查。共检查牦牛185头,检出感染牛156头、感染率84.32%,瘤疱数共2021个,平均感染强度12.96个。结果表明该社牦牛皮蝇蛆感染严重,应及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采用触摸皮蝇瘤疱的方法,在3,5月份共调查牦牛440头,其中防治组牛300头,感染34头,感染率11.33%,平均感染强度2.26;未防治组牛140头,感染41头,感染率29.3%,平均感染强度3.95。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牦牛皮蝇病对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此我们于2006年4月对青海省玉树地区高原牦牛皮蝇三期幼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局部地区牦牛皮蝇的感染率高达100%,未投阿维菌素药物的1岁牦牛平均感染率达85.6%。投药牦牛最低感染率为10.6%。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1979年到1981年间,哈萨克的三个地区,牛皮蝇幼虫中92—98%为牛皮蝇(Hyporerma bovis),其余的为纹皮蝇(H.Lineatum)。3月份牛皮蝇幼虫中三分之二为二期幼虫,三分之一为三期幼虫;而当时几乎所有的纹皮蝇幼虫都是三期幼虫。22—25%的母牛感染皮蝇,每头有4—10个虫瘤;20—35%的处女牛感染皮蝇,每头有2—4个虫瘤。敌百虫治疗的最佳时间为3月25日至4月10日及9月15日至10月15日。  相似文献   

13.
为选择适应于高寒牧区放牧牦牛大群驱除体内外寄生虫的理想剂型,在青海玉树曲麻莱牦牛养殖户选取120头0.5、1.5岁牦牛随机分为3组,其中试验1组(50头)用依普菌素搽背剂按0.5mg/kg体重剂量经背部皮肤浇泼给药,试验2组(50头)用伊维菌素注射剂按0.2mg/kg体重剂量经皮下注射给药,试验3组为空白对照组。对三组各20头1.5岁牦牛给药前和给药后20d时消化道线虫虫卵进行粪检,同时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翌年5月底对全部试验牛进行牛皮蝇蛆驱除效果检查。结果显示,试验1、2组消化道线虫虫卵转阴率分别为90%和85%;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8.74%和98.77%;1、2组对牛颚虱杀虫率均达100%,对照组体内外寄生虫均无明显变化;两试验组牦牛皮蝇蛆病治愈率均为98%,而对照组的感染率为100%,平均感染强度为10.9(2~21)。依普菌素搽背剂对牦牛皮蝇幼虫的驱虫率达99.54%。结果表明,依普菌素搽背剂0.5mg/kg剂量安全,驱虫效果可信,可在高寒牧区牦牛体内外寄生虫驱虫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埃普利诺菌素浇泼剂对牦牛皮蝇幼虫驱除效果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埃普利诺菌素浇泼剂驱除牦牛皮蝇幼虫,并设埃普利诺菌素注射剂药物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结果:剖检埃普利诺菌素浇泼剂300μg/kg,400μg/kg,500μg/kg剂量组牦牛与药物对照埃普利诺菌素注射剂组及伊维菌素浇泼剂组牦牛,均未检出皮蝇1期幼虫,而阳性对照组牦牛皮蝇1期幼虫感染率35.0%,平均感染强度29.4(9~53)条。翌年3、5月份两次触摸检查牛背部皮下瘤疤和皮肤虫孔,4个药物试验组牦牛均未检出,而阳性对照组牦牛两次检查平均感染率45.16%,平均感染强度6.45个。试验证明埃普利诺菌素浇泼剂低、中、高3个剂量对寄生于牦牛的皮蝇幼虫驱净率、驱虫率均达100.0%,高效安全。  相似文献   

15.
我县现有牦牛19115头,年产牛皮5000张左右,由于牛皮蝇幼虫对牛皮造成大量虻眼和虻斑,收购时牛皮等级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们于1986年12月对来自达卡等7个乡上交屠宰的1322张鲜牛皮进行了调查,结果是:受皮蝇幼虫侵害形成虻眼、虻斑的1148张,占86.18%,受害强度为0—45个虻眼(或虻  相似文献   

16.
<正>牛皮蝇病是牛皮蝇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内引起的一种慢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感染后就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牦牛生产性能。为及时掌握本地区牛皮蝇病的感染情况,进一步巩固共和县牛皮蝇病防治效果,加大用阿维菌素的防治力度,笔者于2014年3~4月份对本县江西沟和倒淌河2个乡镇放牧的牦牛牛皮蝇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采用触摸牦牛背部皮蝇瘤疱的方法,共调查牦牛400头,其中防治牛288头,感染28头,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一、牛感染皮蝇情况:1983年3月初至中旬,对不同年龄、性别的牛分别作了第三期幼虫瘤疱触摸调查,其结果如下: 1.感染情况:共检查500头,查出阳性牛340头,感染率为68%,查出瘤疱2,892个,平均感染强度8.51个,感染范围0—77个。 2.瘤疱寄生部位:据340头阳性牛及2,892个瘤疱数统计,依次为背部1,688  相似文献   

18.
本文搜集了HG1牧场2013~2018年间的产犊数据,选择正产(282±15d)、单胎的荷斯坦母牛共17525头次(初产6515头次、经产11010头次)的产犊数据。犊牛分成初产牛犊牛和经产牛犊牛,并分别按犊牛初生重(TZ,kg)分为8个阶段(TZ30;30≤TZ35;35≤TZ40;40≤TZ45;45≤TZ50;50≤TZ55;55≤TZ﹤60;60≤TZ),探讨了犊牛初生重对母牛助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犊牛初生重对母牛助产率有显著影响(初产牛P﹤0.01、经产牛P﹤0.05);初产母牛和经产母牛平均助产率分别为10.2%和5.3%,所产犊牛的平均体重分别是39.4kg和43.8kg。犊牛初生重对母牛助产率有显著影响,同一体重范围内初产牛助产率高于经产牛。  相似文献   

19.
在当雄县4个村组成280头的基础母牦牛群,先通过同期发情处理,再利用引进的娟姗牛冻精进行人工输配杂交试验,测定杂交一代的体重、体尺和母牛繁殖性能。结果表明,同期处理后实际发情257头,发情率为91.79%;妊娠159头,平均妊娠率为61.87%;流产17头,流产率为1.07%;13头难产,难产率为10%;产犊130头,后期死亡6头,成活111头,成活率为85.38%。娟牦杂一代犊牛比牦犊牛初生重提高1.53kg,6月龄重提高12.69kg。  相似文献   

20.
对川西北高寒牧区引种(黑×黄)F1代杂种奶牛的适应性进行观察测定,结果对该区的生态环境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能正常生存、繁殖、生产;第一胎(5~10月)平均总产奶量1920.04kg,是同胎次牦母牛175.6kg的10.93倍,头平日产奶量10.44kg,相当于10余头牦母牛的产奶量;已繁5头犊牛,平均初生重31.74kg,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0.5岁时相当于1.5岁牦牛的体尺体重;牧区引种奶牛,杜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