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重要绿色革命的基础:所谓绿色革命,主要是以利用、改善和创造种子来实现的。远在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以定居代替茹毛饮血的狩猎生活方式,便是由于利用种子进行作物栽  相似文献   

2.
山西小麦战略中的种子问题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太原030001)张亨禄世界“绿色革命”的经验证明,在实施小麦战略中,品种改良是小麦增产的内因,是各项技术的龙头。山西实施小麦战略,同样应借鉴世界“绿色革命”的经验,把品种改良作为重中之重。为此,就要解决好...  相似文献   

3.
更正2     
陈上镇 《种子世界》2000,(12):42-42
1 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以矮秆抗病良种推广、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为代表的三次“绿色革命”浪潮,整个世界农业生产迅速复兴和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迅速推广。可以说,世界“绿色革命”史,实质上就是一部“种子革命”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粮食单产提高、总产增长,农业效益提高、技术普及,种子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我国农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农业科技进步史,也是一部种子改良史。世界“绿色革命”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品种改良的光辉业绩,都说明了种子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上,产量的提高、品质的改良离不开种子,一切科学技术、农业措施也都要通过种子这一载体才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种子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业增产的内因,是先进科技的载体,是农业价值链的起点.有什么样的种子,就有什么样的产量、品质和效益.改变世界农业面貌的"绿色革命"就是从种子开始的.种子的优劣,不仅影响农民增产增收、影响国家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安全、影响种子和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关系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其意义和作用就在于此.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是国民经济建设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种子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必要的物质保障。杂交水稻的利用,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让人们认识到了“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然而,优质种子给农民带来的丰收是喜人的,但劣质种子造成的损失惨重更是让人痛心疾首。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的栽培作物已大部分实现了杂种优势利用和种子杂交制种,这对农业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这是紧接20世纪农作物矮秆化"绿色革命"之后的又一次农作物杂交化"绿色革命".这次"革命"对解决近30年来全球人口,特别是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吃饭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喻志东  胡金林 《种子科技》2001,19(5):261-262
(一 )自从这个世界有了农业 ,就有了农业种子。但早期的种子是纯自然繁殖物 ,其主要作用是维持农业的延续。但其产量、品质以及社会化水平却相当有限。自从种子被赋予人类的智慧 ,从科学试验中走出来以后 ,种子的产量和品质都大大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相应地种子也就具有了社会属性 ,商品化市场化水平也逐步得到了提高。到现代 ,种子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价值也就越来越重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同时也推动了种子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我国水稻的二次绿色革命 ,特别是 70年代中后期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和大规模投入生产 ,使我国的粮…  相似文献   

8.
六十年代震撼全世界的“绿色革命”,使中美洲这块肥沃土地上的粮食大幅度地增产,主要是种子的功绩。这种植株矮化、高产稳产的“种子”,终于将一个有史以来粮食不能自给、依赖外国小麦生存的贫穷国家——墨西哥,一跃成为小麦出口国。过去(1944年)墨西哥小麦总产只有33万吨左右,但自推广矮秆小麦新品种以来,到1963年使其总产量一跃达到200万吨,为1944年总产的6倍还多。从此,  相似文献   

9.
国际种子联合会(ISF)曾经于2003年5月28~31日,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召集了45个国家的逾300位政府组织、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种子企业的专家学者对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讨,并发表了“双螺旋的觉醒:从绿色革命到基因革命”的大会声明,声明阐述了未来品种创新(通过各种手段)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水稻是当今世界过半人口的主食。水稻种植凝聚着人类的心血与智慧。国际水稻研究所等机构推动"第一次绿色革命",中国育种学家探索杂交育种,都曾为水稻"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作出巨大贡献,成果惠及亚非17个国家的几千万稻农。绿色革命让粮食产量实现了两倍的增长"第一次绿色革命"是上世纪中叶由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一场提高作物产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加强市级种子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全种子管理体系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市级种子管理机构在种子管理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作者认为。加强市级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即加强种子管理能力、种子质量体系、品种管理体系、行政管理效能和种子信息化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种子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艳萍 《种子科技》2007,25(2):9-10
种子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是种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护农民利益的法宝,是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措施。在当前种子市场空前火爆的形势下,种子产业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也存在着坑农害农等不法行为。因此,必须强化种子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坚持以法治种,保证种子市场持久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1 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中的“硬件”建设 生产基地建设中的“硬件”是指种子生产所需的物质条件。生产基地要具备满足种子生产要求的气候、土地、加工、仓储、运输等条件。良好的生产条件无疑会确保种子的产量和质量,也就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基地建设要先进行周密的选址规划,再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4.
种子基地建设是国家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种子企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种子基地建设,向企业持续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优质种子,对于提升企业品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管是种子管理的重要职责,也是防范劣种下田、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和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湖北以创业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创造性的工作,以种子质量监管的体系建设、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三大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千方百计强手段、竭心尽力谋发展,夯实了种子质量监管工作的基础,全省常年种子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的高水平,近年农业生产上从未发生大的种子质量事故。  相似文献   

16.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加强种子监管是保障农业安全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宜宾市农作物种子市场现状和种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宣传培训等对策建议,以期使宜宾市种子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更上一层楼,为建设宜宾现代农业强市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7.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加强种子监管是保障农业安全的重要一环。现通过对宜宾市农作物种子市场现状和种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宣传培训等对策建议,以期使宜宾种子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更上一层楼,为建设宜宾现代农业强市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在试行适合中国国情的种子认证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经验。种企种子认证体系建设与品牌建设紧密关联,前者是后者的内容,后者是前者的驱动因素。种子认证管理体系的应用,可为种企品牌建设提供制度化保障,为产品质量建设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撑,可显著提升种企品牌认可度、社会形象,可快速与国际市场接轨。与种子认证建设相关,中国种企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种子可溯源机制缺乏、质量意识不够强、缺少体系发展的外源性基础环境。宜通过政府引导和推动、种企基础条件配套、行业牵引、社会监督等多管齐下,促使中国种子认证管理体系尽快落地、普及。  相似文献   

19.
资讯     
产业北京种子质检机构建设出猛招本刊讯近日,北京市在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的机构建设方面密集行动,"中国农业大学种子质量检验丰台测试中心"、"北京市种子质量检测服务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牧草种子实验室——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认可实验室丰台基地"、"北京市丰台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在丰台区种子管理站同时挂牌成立。据了解,该批机构挂牌是北京市科委"北京农科城建设"重点支持的科技项目,也是中国农业大学与丰台区"校区合作"  相似文献   

20.
罗森辉 《种子科技》2000,18(2):74-75
种子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种子产业化进程是当前种子工作的重头戏。借鉴先进省和发达国家的经验 ,切实采取措施 ,建立和完善种子引育、生产、加工、营销、管理五大体系 ,以开辟一条具有广东产业特色的种子产业化之路。1 增加投入 ,加快产业化建设种子是技术性强、科技含量高、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 ,实施种子工程是科技兴农的一项跨世纪战略工程 ,需要各级政府重视和扶持。按照国家和广东种子工程规划和建设目标 ,应切实增加财政和信贷投入 ,其他农业投入也要向种子工程倾科。种子企业要挖掘自身潜力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