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王绍增先生"营境学"框架下的营境理论,是关于室外人居环境景境营造的创作路线和方法,是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国传统造园物我合一的"入境式"设计理论,强调风景园林的创作对象(景)必须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人),也必须适应基地现状(境,含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空间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条件,人、景、境这三者是互相关联的。它的核心是满足人的需求,目的是通过"景从境出"创作路线生成的一个个独立的景,这些景组成了景境,人在景境中,与景境交融,最终实现以境启心。  相似文献   

2.
植物营境是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能力板块之一。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植物营境的传授、传播都有了较大拓展,高校教学也迎来新的挑战。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近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植物营境课程可以成为孕育风景园林“承上启下”新时代人才的媒介,和推动我国植物营境在新的时代传承传统智慧与推进自然、人文、社会可持续的途径。而具体的教育实践注重教学方向、内容、形式的深化调整与跨课程协作,思路包括基于传统智慧与在地资源进行教学资源重组,和关注本地社区居民需求,结合地方种植行为特点引导植物营境的参与式设计。整体课程引导学生重视地域、回归地方、关心景观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而实现对于风景园林人才综合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3.
当前"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出现较宏大的教学目标,难免存在与市场脱节、教学内容多学科交叉与综合、教学手段较单一等问题。对此,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中提出了以"培育人才"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梳理"入境式"设计与"图面式"设计的教学理念与手段,强化营境思维训练和"以练代学"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创作中国式风景园林精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翁子添 《广东园林》2020,42(1):31-35
华南植物园水榭和桂林芦笛岩水榭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岭南园林建筑的两处经典作品。它们与明代造园专著《园冶》里花间隐榭,水际安亭的字句遥相呼应,以现代主义建筑的创作风格构造出中国传统山水居游的惬意情境。以这两个经典现代风景建筑为例,尝试从情境、场景和身体体验3个不同角度,具体探讨风景建筑的营境操作。情境旨在针对建筑总体布局进行分析;场景则着眼于空间组合的探讨;最后从身体体验出发,讨论建筑的细部设计。  相似文献   

5.
从王绍增先生的《从画框谈起》一文追述先生的营境学思想中的时空观,尝试基于王先生文献对营境学中的时空观进行进一步解读和探讨,在王先生指明的路径中开枝散叶,让先生种下的善境大树可以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6.
通过回顾院士路街景改造设计的过程,在营境理论指导下探讨了风景园林“入境式”设计的创作思维和路径。按照入境式设计概念内涵的要求,梳理了指导创作路径的原则;在设计构思策略与范式层面,归纳出创作实践中设计意象的转化模式;并结合院士路具体改造效果的解读,详细论述了入境式设计的场地布局方法与要点。整体上对设计认知、设计路径和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入境式设计在城市街景中运用的设计手段。  相似文献   

7.
翁子添 《广东园林》2020,42(5):25-30
“汲古山房”是江门市新会区北园公园南入口一座风景建筑,承担了公园管理用房、文化展陈和休憩观光等功能。建筑呼应周边山势场地和建筑风貌,营造出“碧山瓦海”的情境体验。从瓦坡奇趣、行游场景和结构设计3个方面,阐述系列情境体验的经营方式:首先以剖面为视角,论述了该设计中坡屋面所营造的各种身体体验;其次,围绕着建筑2处出入口、2部楼梯与1条观景路径,从行游体验的角度阐述了其中具体的设计思路;最后,从建筑结构设计的角度讨论了该建筑结构与空间体验的相互统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江门市新会区中心园林区环境改造规划设计与城市管理的研究,在营境理论指导下,初步探讨以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为目标的环境改造路径与方法,探索出一条以绿道慢行系统打造"园城一体"中心园林区的规划路径,建构出一套基于新会市民生活情境与会城历史文化景观交融的绿色基础设施设计方法,系统梳理了构建中心园林区城市室外人居环境的三大原则与范式,总结归纳出营境学视野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介入路径、角色定位及操作内容在城市室外人居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转向,为相关项目和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其能在高校教育和工作岗位上无缝衔接,是每一个风景园林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法国国立园艺与风景园林学院是法国培养园艺和风景园林工程师的唯一的高等专业学院,以出色的专业培养和就业指导而著称。通过对法国国立园艺与风景园林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个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介绍与分析,提出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从课程的丰富性、培养环节的系统性、实践环节的针对性方面进行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吴刘萍 《广东园林》2020,42(1):36-40
基于境理论,提出植境概念,探讨境语境下的教学实践。通过阐明植境基本特性、景观单元类别及适应机制,明确植境是融合人-空间-时间的复合整体。进而分析现有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的整体性思维不足,提出以植境为纲、入境为法、以空间-氛围-时间为核,转变植物景观设计教学思维,构建对接境理论的植境设计教学框架,以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高伟  徐玉洁 《广东园林》2022,44(5):6-11
信息过载导致的公共健康问题在后疫情时代不断加强,高密度城市历史城区体现尤为明显。研究对高密度城市信息过载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研究假设:是否可通过营造具有康养功能的城市历史景观传达有序健康的历史环境信息,提供应对高密度城市信息过载问题的景观服务框架下的调节与文化服务,来缓解高密度城市信息过载现象所引发的公共健康问题。并以西湖路广场口袋公园更新设计为实践研究案例,引用积极健康的概念与维度,将信息传递和公共健康进行关联,基于“天地人”相对应的“遵生营境”“画意营境”“正念入境”三种设计手法,探讨风景园林介入城市更新的创新型途径。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下风景园林方面课程教学案例存在的案例类型杂乱不齐、案例难度参次不齐、案例选取新度不足3方面问题,以专业硕士研究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例,分确定研究专题、围绕“特”进一步确定教学案例、围绕“精”有序开展案例选择与组织、围绕“新”开展案例选择4步概述了教学案例选择的过程以及具体实施案例,即从“特”“精”“新”3个方面提出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以乡村景观专题案例选择为例阐释具体改革措施,以问卷调查分析展示教学成效。通过选择合理恰当的风景园林案例,将书本上的知识立体鲜活起来,以期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初石家庄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受石家庄市政府委托,以“柏坡人家”为主题,在深圳园博园(第五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河北展区内参展,这是本届博览会唯一一件民居参展作品,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兼顾发挥地域特色、风俗民情,受到好评。  相似文献   

14.
李沃东 《广东园林》2022,44(4):36-42
“旅游设计组”是指以莫伯治、佘俊南两位院士为首,活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岭南地区的城建设计团体,该设计组的建筑师在岭南地区留下了诸多以简洁园林提升建筑空间品质的经典作品。建筑师林兆璋(1938—2022)是该组的重要成员之一,以林兆璋在“设计组”时期(1964—1982)主要参与创作的园林建筑空间为对象,从技术观、时代观、艺术观3个层面解析其创作观念,研究拓展了岭南当代风景园林史视野,有助于建筑师、风景园林师了解那个关键转折期的设计思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城乡规划建设政策对生态空间、自然资源和建设行为提出了统筹与融合的要求,而风景园林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空间发展要求为导向的学科,需要灵活地对时代要求、实际问题、政策发展等内容做出反应,这是风景园林教学改革的外部驱动要素。另一方面,在上海市教委开展专业评估的要求下,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于2018年完成了这项工作,定期的内向自省行为对于学科改革和更新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立足于外部政策背景以及内生改革动力,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本科教育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伴随着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其中城市雨洪已成为不容忽视且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承担着涵养水源,补给地下水的重要功能,如何更好地开发与设计它是风景园林专业师生需要掌握的技能。结合目前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背景和教学现状,分析、探讨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引入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英文缩写GSI)的必要性,并进一步结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例,从培养环节的系统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实践环节的针对性方面,对"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引入GSI教学内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互进”岗课+思政融通机制是实现“岗课赛证”融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岗课+思政”融通的意义、难点、机制构建是实现“互进”岗课+思政融通的关键性问题,其中“岗课+思政”融通机制的构建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旨在实现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思政”融通,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构建“互进”岗课+思政融通机制主要从融通思想基础、“岗课”融通、“岗课+思政”融通、融通评价机制四方面实施,稳步推进,合力实现。  相似文献   

18.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兴化垛田农业遗产“三生”智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兴化垛田以其因地制宜的农业耕作方式与人水共存相生的农业生产景观,鲜明地表现出传统农业耕作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智慧,并因其蕴含的农耕文化价值与农业景观价值而被列入为农业遗产。基于风景园林学视角,通过梳理垛田形成的环境背景及改造活动,围绕垛田农业景观的生产、生活、生态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了垛田具有的风景如画的生活场景、因地制宜的生产体系及转患为利、良性循环的生态智慧3方面营造智慧。最后,提出垛田微地貌差异化变现、旅游需求下的农业景观单调及农业遗产活态保护3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类课程“传统园林技艺”面向设计实践类专业人才,从知识、能力与素养方面开展园林匠作技艺文化遗产的熏陶与培养,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高校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通过慕课(MOOC)建设解决线下教学组织协调难的问题,让学生以更为具体可感的方式直观体验园林匠作技艺遗产,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留下记录并扩大教学影响力与辐射面。课程从教学主体、内容与形式进行改革,以岭南园林匠作技艺体系为主要内容与载体,以高校教师理论讲解与技艺传承人实操演示相结合,并在应用中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包青 《河北林果研究》1997,12(3):214-220
分别在白桦幼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林缘和林内设置样地20块、样方160个,研究边缘效应与增产机制和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边缘效应可使白桦林高增产19%-41%,胸径增产8%-11%,其中,幼林高效4.48,径效应1.07,中龄要高效应2.81,径效应-1.18,成林高效应1.11,径效应-0.19。②边缘效应表现显著的树种有红松、白桦、山杨和黑桦。③边缘效应可增加植物多样性1.3-1.6倍。④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