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根据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园林建设提供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生产历经从农业1.0至农业3.0共3个阶段,每一次农业生产变革,都伴随着农业与新技术的结合,科技与教育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农业4.0已崭露头角。乡村振兴战略、"四化同步"对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对农业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旨在通过对农业1.0到4.0的演变过程、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的需求、农业产业模式新的转变进行简要梳理,对我国农科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探讨适应新形势的"新农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就"新农科"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发展智慧农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建好智慧农业专业,培养智慧农业人才,满足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对人才的新需求,是高等农林教育的历史使命。文章分析了智慧农业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阐述了华中农业大学建设智慧农业专业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4.
农业传播学是新兴、交叉学科,是传播学走向专业化的必然产物,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大有可为。培养合格的农业传播学人才,首先要选准学科方向;其次要定位特色鲜明的培养目标;第三要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最后还应建立开放、动态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5.
“农业昆虫学”是农林高校传统农科专业植物保护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面对新农科建设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农业昆虫学”教学现状及其在课程教学方法、配套资源建设、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课程知识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教学团队长期的教学实践体验提出了以思政和专业协同育人为根基、以资源建设和考核方式改革为支撑,全面带动教学模式的革新,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的课程建设设想。部分改革实践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参与度、学习能力提升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研和实践,探讨了目前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新农科建设对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措施,分享了实践能力提升的特色做法。  相似文献   

7.
农科专业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当前农科专业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两大矛盾”和“两大困扰”等四个方面问题,介绍了安徽科技学院学风建设的一些具体措施,旨在强调从教师、管理干部、学院领导和学生等全员入手进一步抓好学风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8.
9.
新农科建设理念为地方高校在新时代构下建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方向.该文基于新农科建设理念,结合传统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农科建设对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地方高校实施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和深化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期使农科人才培养不断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相似文献   

10.
11.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九大报告为我国农林高校改革与建设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为农林高校学科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但是传统农林高校面临严重瓶颈制约,难以满足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发展"新农科",实现转型跨越,着力解决国家"三农"问题,成为农林高校当前及以后必须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议题。通过对农林高校存在问题、承担使命以及"新农科"内涵等内容的研究,提出加强"新农科"建设必须扎根中国大地,积极服务国家"三农"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农科;准确研判现代农业发展态势,及时更新"新农科"研究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成果转移转化,激发"新农科"建设的内生动力;积极打造农业命运共同体,全面提升服务全球农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遗传学是农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与作物遗传育种系列课程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和交叉性.为促进特色应用型大学中农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质,本文首先分析了遗传学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知识体系优化、教学策略更新、思政教育改革、个性化教学探索等方面对遗传学课程建设进行思考,并提出优化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迈向强国之路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农业强国梦是中国梦的坚强支撑。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站在了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需要我们"农林人"思考如何建设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农业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以往注重服务产业经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4个根本性的转变(从偏重服务产业经济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从单学科割裂独立发展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转变,从专注专业教育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高度融合转变,从专注知识本位向侧重个人本位转变),探索实现农科学生全面发展与人生价值的新农科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4.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对策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目前比较流行的一般解释,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农业中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相结合的经营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以缓解农业市场风险,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显然,这一定义涵盖的内容很广,  相似文献   

15.
16.
"新农科"建设呼唤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通过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构建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区域的实践育人模式,加强学校与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高校联盟、产业联盟等的多元合作,开展互动融合式的"新农科"实践育人研究,为高等农林院校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卓越农林新才"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新农科的建设需求下,实践课程成为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为了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性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迫在眉睫。从新农科建设需要入手,探索了实践性教学组织建设的思路,并在教师培养、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入实践。实践表明,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效果良好,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型农林人才的需求,福建农林大学积极探索新农科建设模式,形成了“生物信息—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数字赋能新农科建设理念,提出了数字赋能新农科建设的实践方案:创建“实体化新型学院、虚拟教研室、课程群教学团队”三种教学组织;创新“目标再定位、专业再调整、方案再优化、课程再改造、师资再转型”五个育人要素;创设“校企跨界联动、内外融合共享、资源配置考评”三个协同机制,并在建设理念、培养体系、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创新与特色。  相似文献   

19.
针对生态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课程内容综合性与针对性不强,实习基地欠缺,毕业实习时间偏短等问题,结合农业院校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目标,提出了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实施措施,包括提高实验课程质量,突出实验课程的农业特色;优化实习内容,规范实习考核,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长科研实践时间,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实验与实践教学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时代,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习平台资源不足问题愈加突出,亟待发展新实习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实习教学是基于“互联网+”教育理念探索的一种实习模式。在阐述“线上+线下”混合实习模式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实习教学在视频质量、实习基地资源利用及“线上”和“线下”融合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展望:构建实习教学视频资料库,推进高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进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构建“物联网+”实习模式;深化“线上+线下”实习结合程度,升华实践教学课程质量。以期为新农科实践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