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岭南茶文化是中国四大茶文化系列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本文在分析岭南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认为创新与传播岭南茶文化既是对中华传统的文化传承,又是在新时代下实现“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还是在喧闹生活中寻找平静祥和心态的重要方式,从挖掘岭南茶历史文化、加强岭南茶文化推广、建设岭南茶体验场所、做好岭南茶产品研发、打造岭南茶品牌、构建岭南茶网络平台等六个方面阐述创新与传播岭南茶文化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岭南茶文化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基于对岭南茶俗从其文化特征、茶技核心、环境因子等层面来进行文献与田野调研,高效挖掘岭南特色文化基因,创新性传承茶俗、助力人文湾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岭南茶艺的发展需要我们深度挖掘茶文化的内涵,更正茶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偏差,做好文化的正确传播,开设更多的茶文化传播点,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将茶融入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茶与多种文化相结合,设立"岭南茶文化交流中心",加强沿线茶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旅游合作,寻找符合中国特色的茶文化推广模式,建设岭南茶文化网络平台,共同推动岭南茶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如何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则更为重要,需要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本文对"互联网+"视域下岭南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分析"互联网+"对岭南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互联网+"视域下岭南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并就如何做好"互联网+"视域下岭南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旨在为推动岭南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取得更大成效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侗族是古越人的一支后裔。古代散布在我国南方的西瓯、乌浒等地的岭南百越民族被视为今日侗傣语族的先民之一。春秋战国时代,越国被楚国灭亡之后,部分越人散居岭南各地,融入岭南百越部族之中,其中很大一部分融入西瓯部族。西瓯后来受中原势力压迫,走入山区。后来到唐朝期间,岭南多次发生少数民族起义,但都被镇压。起义失败后,大批越人朔江迁涉,其中一支朔都柳江而上,定居黔、桂、湘交接地,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形成今黔东南侗族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茶文化与茶叶种植发展历史悠久,因此,与茶相关的舞蹈艺术也发轫甚早。岭南地区作为我国的茶叶主产区,也是采茶舞艺术的发源地。在岭南采茶舞艺术发展过程中,岭南文化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以挖掘地域文化与地域舞蹈艺术之间的关联为出发点,对岭南地区地理环境、农耕文化、族群迁徙、文化交流为采茶舞变迁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孙英  王萍 《福建茶叶》2016,(5):356-357
岭南的采茶音乐旋律、腔式变化较多,变化自由没有特殊和严格的限定,它们主要是根据采茶音乐歌词以及表现的需要,进行音乐调式的自由处理。岭南采茶音乐有不同的构成元素和种类,继承和保留有采茶音乐元素的精髓与内涵,它的舞台表演具有灵活性和即兴性,也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语言特色,给人以轻松、丰富多彩的审美享受,岭南采茶音乐的清新、质朴、淳厚特色,体现了丰富、灵活多变的调式思维,在它与旋律相融合的过程中,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音乐内容。  相似文献   

8.
岭南茶区茶树昆虫群落结构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岭南茶区不同类型茶园茶树昆虫群落结构的差异与特性  相似文献   

9.
广东大麦是与小麦同时由朱民南迁时传入,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北宋朝廷诏令“岭南诸县种大麦、荞麦,以备水旱。”(见《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之十六)。明万历《广东通志》记载,潮州府、南雄府、韶州府,肇废府、高州府等均有大麦种植。清朝,据康熙《番禺县志》载,  相似文献   

10.
“岭南茶文化”的复盖面是广东、广西、海南。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于世纪之交在广州召开是意义深远的。羊城金秋茶飘香 ,龙腾盛世喜洋洋 ,异彩缤纷茶文化 ,“两个文明”齐弘扬。岭南茶文化有两大“热点” :就是广州、潮州。这两大“热点”都具有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饮茶热” ,但各具特色。1 广州茶文化促进会成立是广州茶史上一大盛事老树发新枝 ,岭南添光彩 ,作为茶的故乡 ,中国的饮茶大省广东 ,人均年消费茶叶量 16 6 0克居于全国城市之首的广州 ,在中国国际茶文化促进会的指导下 ,在广州市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 ,经过半年多紧张筹…  相似文献   

11.
<正>陆羽《茶经·八之出》在叙述岭南茶区时说"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还特别注明"福州,生闽县方山之阴"。闽方山究竟在福州的什么地方?《茶经》中没有说明。并且也没有交代方山所产的是什么茶?研究表明,福州于唐朝有两种茶作为贡茶,即"腊面茶"与"方山露芽"。方山露芽又称"方山之芽"。  相似文献   

12.
总的来说,对秦朝时期到唐朝时期的广东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该地区茶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而在唐朝时期,我国经济社会中心逐渐南移,此时,广东地区的经济、社会相对稳定,这就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扎实前提,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知名的茶叶产品,比如岭南茶、生皇茶等等。本文拟从秦朝至唐朝之前广东地区茶叶发展历史的具体状况分析入手,探究唐朝时期广东地区的茶叶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3.
唐朝陆羽所著《茶经·八》茶之出记载:南岭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南岭即岭南,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北部和湖南、江西数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茶经》所指福州又名长乐郡,今福州、莆田一带;建州,又称建安郡,今福建建阳一带;韶州,又称始兴郡,今广东韶关、仁化一带;象州,又称象山郡,今广西象山县一带.四州中真正位于岭南的是韶州,韶州以州北有韶石山(仁化境内)而命名,韶州近五岭者,仁化又居其中心.  相似文献   

14.
《福建茶叶》2008,30(2)
吴协昌,知名书画家,号听风楼主人,1956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连江县。1976年2月入伍,从军期间曾受教于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和广东省著名书法家陈景舒先生,作品多次入选全军和海军各类专题书画展,曾为海军书画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相似文献   

15.
李娟 《福建茶叶》2016,(7):357-358
粤北位于岭南山地的中段,是广东客家人的居住地之一。这里盛产茶叶,有着极具地域特色的采茶民俗,丰富的茶事活动充分展现了当地茶农淳朴自然的生活风貌。本文通过对粤北采茶民俗及茶文化艺术形态的介绍,以期对民族传统茶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由英德市人民政府、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广东省观赏石协会联合主办的2015中国英德红茶英石旅游文化节,于2015年12月30日至2016年1月3日在素有岭南古邑之称的英德隆重举行。英德市首次将英德红茶、英石和旅游联袂打造,  相似文献   

17.
广东大麦是与小麦同时由宋民南迁时传入,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北宋朝廷诏令“岭南诸县种大麦、荞麦,以备水旱。”(见《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之十六)。明万历《广东通志》记载,潮州府,南雄府、韶州  相似文献   

18.
《中国马铃薯》2017,(5):268-271
为筛选适合呼伦贝尔市岭南地区生态环境的马铃薯优良品种,引进9个优良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以‘紫花白’为对照,对9个品种的植株性状、生物学特性、丰产性等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冀张薯12号’、‘克新19号’生育期适宜,增产显著,综合性状表现突出,为后续进行品种示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广东茶品牌茶类地方特色、区域产茶品类明显。围绕茶叶优质化、标准化、批量化、商品化、市场认同化等重要方面,运用商业模式、农业工厂化生产、现代营销理念,研究创新岭南特色茶文化,丰富茶叶包装文化内涵,吸纳社会资金,投入茶业产业大发展,形成集团化经营,打造广东茶大规模品牌,提高广东品牌茶在市场的占有率,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0.
潮汕工夫茶一直被视为岭南茶文化的鼻祖,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然而,“饮者众,识其道者寡”的情况频频出现.因此,重新唤起人们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潮油四市:潮州、汕头、汕尾和揭阳的情况探讨潮汕工夫茶的现状,以求重新唤起人们对工夫茶文化的重视。首先,主要根据文献资料,从潮汕工夫茶艺与习俗中研究工夫茶的文化内涵,证明工夫茶在潮汕地区乃至整个岭南的重要性。其次,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工夫茶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在此,以潮州、汕头、汕尾和揭阳四个城市的工夫茶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论述,最后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在保护潮汕文化的同时,也能展现工夫茶文化,从而把工夫茶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