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拖网渔业是海洋捕捞主要的作业形式之一,不仅能捕捞中底层鱼类,还能拖捕中上层鱼类。故在我国渔业政策上列为禁止、限制发展的作业之一。拖网由于作业单位,作业方式灵活主动,对渔场、资源变化适应性广,活劳动占用少,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效益比较好,其发展势头呈上升趋势,作业产量所占比重逐渐扩大。全市双拖由1978年34对,发展到1992年的219对,其中钢质渔轮40多对;单拖1984年还是空白,1992年即增至1,261艘。拖网作业产量由1987年0.21万吨,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1%,1986年增至3.27万吨,占25.7%;1992年  相似文献   

2.
虾类是东海区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东海区的拖虾渔业以虾类为主要捕捞目标,发展之初对于促进捕捞结构调整、减轻主要经济鱼类的捕捞压力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该种作业方式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渔船和渔具的大型化,渔获物中经济虾类和兼捕幼虾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东海区的渔业资源造成较大程度的破环。本文主要介绍了东海区拖虾渔业的发展和资源概况,主要经济虾类的种类、分布、作业渔船的产量和数量变化,分析了东海区拖虾渔业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采取的措施,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1998-2003年福建海区拖网渔业资源监测以及1995-1997年间闽南台湾浅渔场单拖渔业资源调查、1998年和2000-2001年福建海区拖网定点调查的资料,论述和分析福建海区单拖渔业的现状。结果表明:目前整个单拖渔业虽然船数削减,实际却加大渔船功率,作业时间延长,促使年产量、单位产量不断提高,导致渔获组成发生很大变化,由低质小型鱼类、生命周期短的头足类、虾蟹类支撑,渔获鱼类质量较差,经济效益下降;另一方面头足类、虾蟹类资源量年间波动性较大,易受捕捞过渡影响,很难长时间承担目前捕捞压力。为此,文中提出加强严格实行"双控制度"及控制网目规格等管理建议和意见,为有关渔业管理和生产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桁杆拖虾网渔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捕捞作业,目前已成为我国东海区和浙江省海洋捕捞的重要作业方式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浙江桁杆拖虾网渔业渔具的规格及特点,近年来浙江拖虾渔业的发展状况;分析研究了拖虾渔船的经济效益和劳动力构成,并对当前浙江桁杆拖虾渔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8-2010年的单拖渔业监测资料及2001-2006年舟山市渔业调查数据,从单拖渔业的发展状况、经济效益、渔获组成及资源密度变化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并针对舟山市单拖作业存在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供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1992年1~10月已产鱼(蛤、虾、贝、藻)11.17万吨,提前完成年生产计划,与1991年相比增加1.3倍。首次突破10吨大关,创新纪录。象山县系宁波市的渔业大县,渔业产量占全市一半左右,该县为充分发挥渔场就在家门口的特点,针对近年近海鱼类资源的衰退,积极调整作业,发展流、钓、围、拖(虾);另一面向多方筹集资金,改造渔船,发展大马力(250以上)渔船,大胆地  相似文献   

7.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渔业监测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2005年1~11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渔业调查监测资料,分析和研究该海区单拖渔业利用状况、主要渔获物资源动态。结果表明:2005年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CPUE)3月最高,达134.41kg/h,随后迅速下降,9月为全年最低,仅34.75kg/h;渔获物组成以生命周期短、个体小、营养级较低的种类为主,二长棘鲷居绝对优势,占总渔获重量的38.8%;各主要种类渔业资源时空分布变化较为明显;近十年来,渔船功率和网具的日趋大型化,小型单拖渔船数量有所减少。通过监测调查为渔业管理部门制订科学的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加强和完善渔业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拖生产是厦门市群众渔业1973年在单拖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作业。目前,共有生产船数26对(市区),年产量0.8-1万吨,约占全市海洋捕捞总产量的30%左右。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广大科技人员和渔民根据闽南渔场的特点、季节和鱼类洄游路线、栖息水层,不断地改进网具,提高捕鱼技术,摸索、总结一整套的生产经验,使产量逐步提高。为了促进这种作业能迈开大步向深水渔场推进,  相似文献   

9.
梁文忠 《海洋渔业》1987,9(3):116-117
<正> 为了充分利用虾类资源,打破单一的作业形式,以减轻对主要经济鱼类的捕捞强度。近年来,普陀县大力发展机帆船拖虾作业,拖虾产量从1979年的0.93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2万吨。1986年春夏汛,在其他作业减产减收的情况下,拖虾产量达0.59万  相似文献   

10.
浙江的龙头鱼定置刺网渔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瑞林  陈志海 《海洋渔业》1986,8(5):215-216
<正> 龙头鱼定置刺网作业,是一种沿岸小型刺网渔业。龙头鱼系沿岸、近海小型经济鱼类主要种类之一,资源分布广、蕴藏量大。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的衰退,龙头鱼资源日有增长,相应地龙头鱼定置刺网渔业得到发展,至目前已具一定生产规模,全省有作业单位800个左右。主要分布于苍南、平阳、洞头、乐清等地,以苍南作业单位最多,历史最早。该作业捕捞龙头鱼效果佳,产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对主要经济鱼类幼鱼损害程度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小型作业,值得推广。现将此渔业的有关情况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船拖网作业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长春 《福建水产》2012,34(4):302-308
根据2009—2010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船拖网作业监测调查资料和生产统计数据,阐明单船拖网作业的渔业地位、渔场分布、网具类型,着重分析该作业渔获种类组成及主要捕捞对象的资源动态。结果表明:单船拖网作业产量位居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各种海洋捕捞作业的首位,大吨位、大功率渔船数量连续多年不断增长;渔具型式以有翼单囊网具为主;部分渔船使用的拖网网囊尺寸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带鱼、二长棘鲷幼鱼损害现象较为严重;秋季8—10月蓝圆鲹和鲐鱼群体绝大多数个体可达到最小可捕规格。调查研究结果还表明,2002年以来单船拖网渔业资源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生命周期短、营养级较低的蟹类、枪乌贼类、乌贼类和虾类资源渔获比重显著增长;原优势种类绿布氏筋鱼资源已出现严重衰竭;二长棘鲷资源量逐年减少,渔获群体明显趋向小型化、低龄化。  相似文献   

12.
闽中地区单拖作业捕捞能力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拖作业是福建省闽中地区重要的作业渔具之一。在捕捞生产过程中渔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对渔具捕捞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同,给捕捞力量的量化计算和管理带来困难。为了了解各因子对单拖作业捕捞能力发挥的影响程度,本文选择影响单拖捕捞能力发挥的12个因子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可将影响单拖捕捞能力发挥的诸多因素归并为网具结构、渔船作业能力、船龄、渔民捕捞技能4个公共因子,它们在单拖捕捞过程中所做的贡献率依次为网具结构52.87%,渔船作业能力24.46%,船龄7.05%,捕捞技能4.73%。本文还计算和讨论了各样品船的因子得分,通过各因子的得分和综合得分,可对各样品船的捕捞能力发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渔业生产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关于闽南、台浅渔场海洋捕捞作业结构调整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闽南、台浅渔场海洋捕捞强度不断增强,捕捞方式和作业结构日趋不合理,渔船效率下降。本文从渔场的渔业资源现状出发,对灯围、拖网等作业规模的总量控制进行探讨,提出加强渔业科学管理,控制拖网,巩固灯围,发展流刺网、深水延绳钓及鱿鱼钓和鱿鱼敷网作业的新路子,以养护和合理利用渔场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 Schaefer 剩余产量模式估算了闽南近海三大作业——定置网、拖网和灯光围网的渔业资源可捕量和最适捕捞力量,结果定置网的 MSY为5.55万 t,f_(opt)为33745张;拖网的 MSY 为15.92万 t,f_(opt)为2222艘;灯光围网的 MSY 为10.12万 t,f_(opt)为472组。根据评估结果就现有捕捞船(网)数量,提出了削减定置网和拖网作业的捕捞力量,发展灯光围网渔船的调整方案,以及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近海渔业资源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延长拖网伏季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养护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是当前中国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之一,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调整与完善,新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已于2017年发布实施。为论证新制度延长拖网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养护效应,本研究依据2015—2017年每年5月东海区拖网大面定点调查资料,利用Ricker动态综合模型,从拖网的渔获结构特征和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的种群动力学过程视角开展了相应的量化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5月拖网利用主体为带鱼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和小黄鱼的性成熟比例分别为92.04%~95.57%和13.82%~29.55%,幼鱼比例分别为74.94%~88.90%和0.03%~4.19%;带鱼种群经过4.5个月的休渔,其单位补充量资源量、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和平均渔获质量与3.5个月休渔期相比较,分别增加了7.04%、8.96%和20.78%。以上结果表明,提前并延长拖网休渔期,东、黄海主要经济渔业资源带鱼与小黄鱼的产卵群体和幼鱼得到进一步保护,资源增殖效果随着休渔期的不断延长而增加,新制度的休渔时间设置更趋合理。但由于开捕后的带鱼与小黄鱼渔获仍主要以当龄鱼为主,有必要同时配套执行现已颁布的最小网目尺寸和开捕标准等其他渔业资源管理措施,以确保伏季休渔制度主导下的渔业资源养护效果能真正得到巩固,渔业资源的种群结构能够得到切实好转与不断合理化。  相似文献   

16.
闽东海区张网渔业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壮丽 《海洋渔业》2005,27(1):15-20
本文根据 1981~ 2 0 0 2年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生产统计数据及 1998~ 2 0 0 2年资源监测资料 ,分析了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作业类型、桁位分布、渔获组成、经济效益及其存在问题。结果表明 :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作业类型多种多样 ,但在渔船、网具数量和产量所占比例较大的类型仅有板缯、冬猛和企桁 3种 ;1981年以来 ,闽东海区张网作业桁位不断向深水海域拓展 ,渔船、网具向大型化发展 ,捕捞强度逐年增长 ,对渔业资源的损害程度有增无减 ;全海区张网年产量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不断增长 ,一直居各种海洋捕捞作业的首位 ;张网捕捞强度盲目增长的原因之一是沿岸海区网箱养殖业的发展 ,对饵料鱼需求量增长 ,使张网作业比较效益处于较高的地位 ;张网作业渔获物中经济幼鱼、幼体的比重达 2 0 .0~ 30 .0 % ,尤其是 6~ 7月间 ,高达 4 0~ 6 0 % ,其中带鱼幼体体重大多小于 10g。据此 ,作者提出削减现有张网作业捕捞强度和调整禁渔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闽东渔场张网禁渔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收集了张网渔船在闽东渔场生产的海区、渔船数量、渔船功率和产量。然后检测了在不同深度海区捕捞的渔获组成并分析和比较其结果,最后提出了如何管理闽东渔场张网的一些建议。张网是一种严重损害经济鱼类幼鱼的渔具,其生产渔场不应扩大;40米等深线外海域的渔获个体较大,表明张网在40米等深线外海域损害幼鱼的程度比40米等深线内海区小,可以把“40米等深线以外海域为张网作业的禁渔区”的规定改为“在拖网禁渔区线以外海域为张网作业的禁渔区”。  相似文献   

18.
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虾渔获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5年渔业资源监测船生产调查资料和现场取样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虾拖网虾渔获组成、生物学特征以及月份变化等。结果表明: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捕获的虾类主要是沿岸性底栖虾类,渔获中优质虾种少,幼虾比例高,墨吉明对虾、日本囊对虾、哈氏仿对虾是虾拖网渔业的主捕虾种,虾渔获组成存在明显的月份变化。为合理利用虾类资源和促进虾渔业可持续发展,应根据虾类特性开发适宜广东沿海虾拖网的选择性捕捞技术,减少幼虾兼捕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