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门县被称为“中国红茶之乡”,祁门境内红茶核心产区茶树抗寒、抗冻能力不强,极易遭受雪、寒、冻、热害等灾害性天气影响。文章通过分析1981年~2010年对茶叶生产有重大影响的不利气象因素,提出祁门县在茶叶生产上除合理搭配茶树良种外,还应通过其它技术手段预防和应对灾害性天气的建议措施,为祁门红茶生产趋利避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屯绿”是屯溪绿茶简称,主要产于皖南各县以及江西婺源县。屯绿自清初开始生产后,就成为我国主要外销茶,目前主销西欧和欧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量在10万吨左右.祁门县凫峰乡有四片茶园所产的茶叶,由于其品质独特,被誉为屯绿之冠——“四大名家”,并一直作为屯绿的主要拼配茶叶出口。关于“四大名家”茶的起源和产地划分,多少年来一直存在着不同说法,并且争论较大。为了进一步挖掘历史名茶,恢复其传统品质风格以及澄清一些历史史实,由省农科院祁门茶叶研究所,祁门县茶叶公司,祁门县凫峰乡政府组  相似文献   

3.
安茶为传统历史名茶,历史上内销两广,外销东南,曾被尊为“圣茶”,2013年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其品质特异,风味独特,特有的露茶、烘焙工艺,及陈化贮藏是安茶特有品质风格形成的关键。该文重点介绍了安茶的历史演变、加工制作工艺及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茶中英豪—“祁红”古今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祁红”是祁门红茶的简称。世界上的红茶因外形和品质特点不同,分为工夫红茶、小种红茶和分级红茶,祁红属工夫红茶,故又称祁门工夫。祁红自问世一百余年来,以其高香闻名,盛誉不衰。它在国际茶市上被誉为“祁门香”,在英国伦敦市场被列为“茶中英豪”,最博得英国等欧洲人的喜爱,赞美为“群芳最”,英国皇家贵族以祁红作为时髦的饮品和用它向皇后祝寿。有二百余年历史的英国泰宁公司,长期以来用祁红和印度大吉岭红茶拼配,取其祁红芬芳馥郁的香气和印度红茶浓厚的滋味,供英国宫廷皇室饮用。祁红在其他许多国家也被当作珍品用来招待宾客,表达盛情。因此,祁红这传统的条形茶在当今世界转向兴饮红碎茶占红茶总量的95%左右时,仍以传统的品质风格,保持其不衰的国际声誉和兴隆市场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5.
正仲夏时节,在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古溪乡际源村,创业青年江雪霞正在用祁门红茶为"馅料",用传统包粽子的方法,制作"粽茶"。江雪霞是黄山市祁门县古溪乡际源村人,2004年,她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从事广告营销、管理工作。一次回家探亲时,她被家乡镇村劳动力流失等现状触动,同时,家乡的红茶存在营销方式、口味单一等问题,不见效益。经过思考,她决心返乡,围绕红茶做文章。  相似文献   

6.
西施故里石笕茶浙江省绍兴市地方志编篡办公室周芾棠西施故里─浙江诸暨,不但出倾国倾城的美女西施,而且还出众多香郁味醇、甜美爽口的名茶。据清《补订诸暨县志》载:“邑茶之著者:石笕岭茶,东白山茶,宣家山茶,日入柱山茶,五泄山茶,梓乌山茶。”而“石笕岭茶”又...  相似文献   

7.
石亭绿的生产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石亭绿,又称石亭茶,系炒青绿茶,以“三绿三香”的品质风格而驰名中外。它外形紧结,身骨重实,色泽银灰绿,汤色清澈碧绿,叶底明翠嫩绿,有“三绿”之黄,滋味醇爽,香气浓郁,随着采制季节的变化,产生类似的兰花香、绿豆香、杏仁香等不同的香气,有“三香”之誉。  相似文献   

8.
伍强溪水茶飘香全华,张国朝湖南沅陵伍强溪库区出产的褐滩茶,是我国茶叶中的珍品。早在1300多年前的盛唐时,就被朝庭列为贡品。《辰州府志》载:“唐陆蛰翰苑集序云,邑中出茶处,先以碣滩产者为最,今且以充土贡矣。”又据《沉陵县志》记载:此茶用碣滩沉水对岸银...  相似文献   

9.
一、茶产业是信阳的支柱产业 信阳产茶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美称。“信阳毛尖”是信阳茶中珍品.产地是信阳市狮河、平桥、罗山、潢川、固始、光山、商城、新县8个县区。茶区地处大别山腹地.位于秦岭至淮河地理分界线以南。这里山势起伏.云雾迷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信阳毛尖香高味浓、甘醇鲜爽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是绚丽的中华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唐代已产生文化内涵丰富的“茶宴”,并且出现了专著——陆羽的《茶经》。至宋代,茶文化进入了新的繁盛期,浙江余杭径山寺的茶宴,就在这时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品之一传至日本,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茶道”。至明清,茶文化已达于化境。在民间,茶是民众文明生活之必需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文苑中,不但有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而且在许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著作和文学艺术作品中,均有繁富而生动的记述和考论,截至清代,专著已刊行二十余种,重要者有温庭筠的《采茶记》、蔡襄的《茶  相似文献   

11.
产于婺源县的“婺绿”茶,以独特的色翠、汤清、香馥、味醇而驰名审外,列为茶中之珍品。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婺绿”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茶叶金奖。1935年纽约出版的威廉·乌克斯所著《茶叶全书》,把“婺绿”誉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  相似文献   

12.
“宜兴红”茶生产历史悠久、制茶技艺成熟,已成为宜南丘陵山区强村富民的特色产业之一。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宜兴红”茶产业,现对“宜兴红”茶品牌发展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工作成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文化铸魂、以产业筑基、以科技塑形的品牌发展计划,旨在推动“宜兴红”茶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3.
顾晓宏 《农业考古》2005,(2):358-359
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之地的山区,境内高山纵横,峰峦叠嶂,其所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与绩溪等一府(州)六县行政格局,自唐宋以来即以形成,徽州旧属六县均产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名茶重点产区之一,其中之婺源便素有“绿茶之乡”的美誉。光绪《婺源乡土志·婺源风俗》中便讲到,婺源县“物产,茶为大宗”。因此徽州茶商中,婺源茶商更是倍受瞩目的一族。《通商各关洋贸易总册》卷下《光绪十七年九江华洋贸易情形略记》中便讲到“绿茶生意者,系徽州婺源人居多”。此张茶商会馆《通告》长31.2厘米,宽17.5厘米,得来于婺北第一大镇清华…  相似文献   

14.
茶的另一别号:葭萌陆羽《茶经》称茶“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四曰茗,五曰。”但茶在古代还有另一别号:葭萌。偶翻西汉扬雄的《方言》,有语曰:“蜀人谓茶曰葭萌。”葭萌,是古四川人对茶的称谓,在汉中、剑阁、广元一带至今还保留此称呼。葭萌,本秦灭蜀后所设的县邑。而这县邑名之由来,可能因当地产葭萌(茶),故有此名,到杨雄时才把当地称茶为“葭萌”记入他的《方言》一书。葭萌县,直到元初始并入照化县,故址在今广元县南。但“葭萌”一名的由来,有另一说法,是因蜀王的弟弟叫葭萌。据《华阳国志》记载,先秦时,末代蜀王…  相似文献   

15.
品茶三记     
自陆羽《茶经》问世后,论茶者层出不穷。可见,茶之道难以论尽,其品饮的精神方面更是如此。我饮茶多年,虽对茶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认识有限,但亦有所得,现摭之于篇,名曰三记。独品“云绿”夏日的一个中午,气温高达34℃,空气也似凝而不动了,室内静如世外。我沏一杯“雪水云绿”置桌上。这茶来自浙江桐庐雪水天堂山,是朋友捎来的,说此茶是上品,极不易得。少顷,启盖,杯中便飘出清醇之香,见新绿澄澈的茶汤中,嫩芽似莲蕊初绽,使人悠然生出喜悦之情。细吸一口,味道真是好极了,且见杯中莲蕊艳姿秀态,恍觉是从茶中唤出来的佳人…  相似文献   

16.
宋仁宗于景祐三年(1036年),又命李谘等总结茶法变更的经验教训,恢复贴射法。”谘等复言:“爽等变法,岁损财利不可胜计,且以天圣九年至景祐二年较之,五年之间,河北缘边十六军入中虚费缗钱五百六十八万,今一旦复用旧法恐豪商不便,依托权贵,以动朝廷,请先期申谕’。于是帝下诏戒敕”景祐三年,恢复贴射法:(1)“罢河北入中虚估,以实钱偿刍粟,实钱售茶,皆如天圣元年之制”。(2)。又以北商持券至京师,旧必得交引铺为之保任,并得三司符验,然后给钱,以是京师坐贾率多邀求,三司吏稽留为奸,乃悉罢之,命商持券径趣榷货务验实,立偿之钱”。(3)“前已虚估给券者,给茶如旧,仍给景祐二年已前茶”(4)“天圣四年,尝许陕西入中愿得茶者,每钱十万,在所给券,径趣东南受茶十一万一千,茶商利之,争欲  相似文献   

17.
匡达人 《农业考古》2002,(4):299-300
“入山无处不飞翠 ,碧螺春香百里鲜。”这是形容名茶碧螺春的诗句。碧螺春是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碧螺峰的名茶。这名是康熙南巡至苏州时所命 ,至今已整整 30 0年了。这个出典 ,许多谈茶的书及文章凡讲到“碧螺春”茶 ,都称典出《清嘉录》。其实不然 ,最先记述此事的是比《清嘉录》早 70多年的《柳南续笔》 ,其文云 :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 ,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 ,以供日用 ,历数十年如是 ,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 ,按候以采 ,而其叶较多 ,筐不胜贮 ,因置怀间 ,茶得热气 ,异香忽发 ,采茶者争呼“吓杀人香”。“吓杀人”者 ,吴中方言也…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2008,(9):F0003-F0003
桐庐产茶,历史悠久,三国时代的“桐庐录”中就有记述“武昌、庐江、晋陵好茶,而不及桐庐”。宋·范仲淹作《潇洒桐庐郡》注:“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赞喻了古时桐庐的山、水、茶。目前全县共有茶园3800公顷,其中名茶“雪水云绿”生产基地2900公顷,  相似文献   

19.
黄贤庚 《农业考古》2002,(4):231-232
武夷茶历史悠久 ,在唐代已有文字记载。而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散文《叶嘉传》(1) 却把武夷茶历史推至汉代武帝年间 (前 1 4 0 -前 87年 )。“传”中把武夷茶名为叶嘉 ,意指其叶嘉美。文曰 :“叶嘉 ,闽人也 ,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 ,好游名山 ,悦武夷 ,遂家也。”并云 ,当汉帝 (即汉武帝刘彻 )得知叶先生时 ,非常惊喜 ,即“敕建安太守召嘉” ,并赞其“养高不仕” ,“植功种德”、“容貌如铁 ,资质刚劲”的高行。由于这篇文章系拟人手法的散文 ,虽不好作为考证依据 ,但至少说明汉时武夷山已有茶叶传说 ,且名度很高 ,受到朝廷赏识。但是…  相似文献   

20.
信阳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异,信阳毛尖茶久负盛名,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茶之一[1,2],以“外形细、圆、紧、直、多白毫;内质香高、味浓、耐泡”而著称。信阳市人民政府连续举办了12届“中国信阳茶叶节”,把茶叶产业开发推向了高潮。据统计,全市8个县区生产茶叶,茶园总面积3·87万hm2,开采投产3·2万hm2,茶类以传统名茶信阳毛尖为主,并创制了10余种地方名茶,茶叶总产量1 400多万kg,总产值6亿元,社会总收入(包括加工、包装、贮藏、销售经营增值)10亿元以上,年创农业效益2·5亿元,创附加效益1·2亿元[3]。茶叶产业已成为信阳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