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原设计在植物景观配置方面存在的缺漏与不足,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26个植物生态景观,体现在各景区的功能、构筑物的特点上,使其有机结合。突出了乡土特色,丰富了四季景色,同时也填补了对植物特色林的设计与完善,从而把公园的景观提高到中上水平,使金华生态景观公园能真正满足金华居民对其景观的多种需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城市中的棕地问题日益突出。风景过程主义提倡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原理,引导和利用自然过程进行设计,为城市棕地的土壤修复、水质改善、栖息地恢复、灾害调控和文脉延续提供了生态性与艺术性并存的解决思路。文章通过分析3个城市棕地景观再生案例,提出分期规划建设的过程调控策略,并归纳总结城市棕地再生中5种风景过程类型及4种表现手法,为类似实践项目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德国棕地治理与景观再生策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棕地治理与再利用是当前工业城市转型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以城市森林理论作为研究切入点,比较并建立城市棕地与城市森林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德国鲁尔区3个棕地景观再生案例,研究城市棕地治理在生态、社会与空间3个层面的设计策略与手段方法,识别从城市棕地到城市森林转变过程中的各类要素及价值关系;最后,总结提炼德国区域性棕地治理与景观再生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在几千年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土景观,它们不仅是农村生态系统和农村资源的功能载体.也是具有文化象征和精神含义的物质载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正确规划和建设是保证新农村生态良好和社会和谐的基础.用景观设计学的理论指导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也显得尤为重要.立足于对乡土景观元素的挖掘及其价值的认同,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分析论证了村落的生态、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等对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景观的保护、模仿、再生过程的作用.强调了人与乡土景观的联系,对保证新农村生态良好,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济的发展使城市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大量工业废弃地。废弃的工业基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旧工业废弃地面临着再利用的问题。如何合理的利用这类场地,并促进城市发展至关重要。该文阐述了工业废弃地的定义、特征及其3种设计手法,即全部保留进行功能置换、部分保留进行景观改造、工业构建留作景观小品展示。张家口工业文化主题公园的改造,通过现代科技老旧部件进行鲜明对比,体现了由工业社会到科技社会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作者立足哈尔滨太阳岛地区临江建筑景观设计 ,通过调查研究与创作实践 ,提出了对临江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理念  相似文献   

7.
李健 《广东园林》2006,28(1):46-49
通过对各种中国景观建筑的形式、布局等的介绍,阐明了景观建筑在园林景观中所起的作用和对园林景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指出了材料在两者间的重要作用。在总结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生态材料的策略,通过研究当下常见的新型材料,为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和国家大力推动弘扬地域文化的背景下,遗产保护领域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遗产及其周边景观环境整体性保护有广阔的研究空间。为深入探究遗产及周边景观环境的整体性保护,以中英文“遗产景观”为主题词,以发布于2002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的2 352篇Web of Science核心文集和中国知网的1 179 篇核心期刊文献为分析对象,辅助运用VOSviewer软件对文献内容进行计量分析,得出:1)国外研究热点集中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遗产景观与旅游、考古遗址四大领域;国内研究热点主要包含文化景观、世界遗产、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四大领域。2)国内外遗产景观保护领域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有一定差异。总体而言,国外以构建遗产景观整体环境基底为核心,提出科学动态的可持续性保护策略;国内多深入研究典型性遗产,在梳理与借鉴国外保护思路的基础上提出适宜性保护策略。3)面对现今遗产景观保护地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遗产景观整体性、综合性的保护将成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对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呈现从单个遗产节点到小尺度遗产廊道,再到大尺度遗产区域的发展趋势。构建遗产廊道网络是延续地域文脉、保护景观风貌的重要手段。文中在分析遗产廊道网络的构成要素、规模等级和主体功能的基础上形成对遗产廊道网络的整体认知体系,提出以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和多样性为原则进一步形成构建不同尺度遗产廊道网络保护的理论框架,以期有效整合文化景观遗产资源,并为景观风貌保护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徐昕昕  林箐 《广东园林》2021,43(4):41-46
常州自古便是江南地区水陆交通的枢纽,其城市发展与运河息息相关.以常州古城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其从先秦到清末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与同时期运河的变迁,探究两者之间的关联.接着以清末为时间节点,从自然山水要素、人工营建要素和意向空间要素等不同要素入手,归纳了清末常州古城景观体系在\"天心十道\"的节点布局、\"七厢三街\"的功能分区和...  相似文献   

12.
植物景观是城市靓丽的风景线,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通过调研分析得到,桂林市花源的植物种类多样,色彩主要为红色、黄色,赏花季节以春季为主,但植物配置不完善,桂林市未能形成系统性的赏花路径;花源分为园林型、农业型、自然型、商业型4类,游客偏好园林型、农业型和自然型花源,对商业型花源感知较弱;花源空间分布密度在不同区域差异明显,赏花盲区为永福县、荔浦市。基于景观特征、游客感知偏好、道路可达性多维视角,提出均衡花源布局,融入地方文化,完善基础设施等优化建议,系统构建桂林市赏花地图。  相似文献   

13.
新型花木基地充分利用资源、景观和文化,为游人营造一个集生产、销售、休闲、观光、科普及农业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场所。文章通过对金华万象花卉基地的调查,探讨了基地的功能布局及景观特征。基地依托花木生产区、商务会议区、农业科普区、休闲娱乐区以及农耕文化区5个功能区,通过对水系、植物、建筑、道路以及温室大棚的营造,构建一个景观特色明显、造景手法独具匠心的体验型花木基地。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对地方史志和相关资料的整理,通过绘图、统计等方法探究古代杭州山水城市的发展与洪旱适应性建设的关系,研究发现杭州古城经历了择山水而居、治山水而兴、合山水而美的过程。在选址上杭州古城趋利避害,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在城市形态上,杭州古城积极地与周围山水环境相适应,营造了山水城相融的格局。南宋时期,杭州山水田园城共治模式形成,洪旱适应性建设日趋成熟,其中的生态智慧和美学智慧值得当今城市建设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反生态化现象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舒波 《四川林勘设计》2005,10(1):12-15,59
文章分析了中国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几种反生态化的倾向,并回顾了中西方传统的景观营建思想和生态景观学的核心思想,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对原始景观的保护、利用,并由此探讨了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刘杨 《广东园林》2015,(1):42-45
街道随着城市的产生而形成,由最开始的交通功能慢慢演变而具有各种社会功能,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承担着继承传统文化、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等重任。可以说街道起到了"城市名片"的作用,所以,塑造具有地域文化底蕴的街道景观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福州市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炜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1):121-126
通过对福州市现有古树名木分析,总结了5大特点并结合多年的古树保护经验,探讨了福州市古树景观保护和利用问题。古树景观开发应在保护好古树的前提下进行。古树景观利用切忌异地移植,重点是解救散落于民居中或饱受围困的古树,通过改良环境和复壮,再造宜人景观。文章还涉及古树景观的设计原则、价值评测、指标体系和枯树景观利用以及物种竞争、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对百色市城东进城大道的植物种类、配植方式、生长状况、景观特征等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安全出行、舒适环境、文化表达、美学展现、便于维护等方面,探讨了百色市城东进城大道植物景观的基本特色,总结了景观构成的优缺点,并提出完善的方向与措施,可为今后百色市及其它南方中小城市主干道植物景观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990年以来,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不断被关注和研究.以城市经营理念和风景资源属性变迁为立论基础,分析认为,山水风景资源应该是城市经营的主要内容之一,山水风景资源本身具有可以经营的多元价值.在结合绍兴兰亭,临安玲珑山案例分析后指出,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浙江的城镇化建设需要以城市经营的理念经营城市中的山水风景资源.浙江山水风景资源作为未来可进入市场竞争的城市经营对象,必须在价值导向上首先建立山水文化价值维度,在经营思路上要有整体性的保护和开发,在具体实践中要注重多元价值的综合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