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1860年汕头开埠后,潮汕地区对外贸易达到顶峰,潮阳县治商业贸易不断发展,商人群体活动更加活跃,为九邑之最.\"潮阳三园\"是这一时期兴起的3座私家园林,3个园主海外经商或游学的身份背景使得海外的建筑文化、样式和技术得以被引入园中.以清末潮阳三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口述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潮阳三园造园历史背景和3位园主的身份出发,重点对比潮阳三园的园林空间布局、游线组织、营造材料与意匠营造的特征,探讨其在多元文化交流影响下的滨海园林营造特征.潮阳三园在积极吸收与应用西方技术与材料的同时,不忘彰显对潮汕本土园林形式与文化内核的尊崇.  相似文献   

2.
'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最高级别A1级博览会 ,共有 95个国家和国际园艺组织以及全国 34个省市区参加 ,可以说是一次全世界及国内园林园艺界的奥林匹克大竞赛。我院接到参加这次 '99昆明世博会——广东室外展区的设计任务后 ,全院领导以及专业人员都十分重视 ,经多个方案比选 ,拿出三个方案参加了省筹展办组织的专家评审 ,最后以我院的方案为基础 ,经专家们进一步推敲深化完善 ,同时 ,在省筹展办和广州市政园林局的组织领导下 ,圆满地完成了粤晖园的施工图设计、建设监理和布置展出任务。粤晖园一举夺得世博会中国室外展区总分第一 ,获得室…  相似文献   

3.
风景园林创造的基础是以特定地域自然人文环境所进行的整合活动,因此风景园林最终的设计成果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代表一个地方所独有的文化标识,体现出当地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4.
月季株型优美、花色丰富多样、花期长,是历史悠久且深受大众喜爱的园林景观植物。在华南地区多年对月季适应性研究筛选的基础上,以第27届广州园林博览会月季主题花园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设计理念与总体构思,重点阐述了其主题突出,展示品种丰富,多层次月季生态景观营造,精细化种植与管养等特色亮点,在实践中筛选出‘绯扇’‘粉扇’‘蓝河’‘皇家胭脂’‘玫昂小姐’等适应性强且观赏价值高的品种。基于对月季应用中主要问题的梳理,提出了加强耐湿耐热品种选育,丰富景观结构层次与应用形式,提高养护管理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城市是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物质载体。通过深入探讨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东莞沙田疍家文化体验园为例,具体分析了以疍家文化为特色的体验园的设计思路、景观脉络、设计定位及内容,并总结出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途径,为今后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位于广州兰圃的"芳华园",为1983年广州市园林局代表国家参加德国慕尼黑国际园艺展作品的先行建造实样样板园,以方亭、钓台、船厅为三个主要透视点,构成了一个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精致玲珑的岭南庭园。本文总结分析了"芳华园"总体空间布局的园林特征,所用岭南传统造园手法,充满地方特色的构件、小品及其文化内涵;提出了现代园林人应该学习前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并弘扬木雕、砖雕、石刻等岭南传统工艺美术文化。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价值观”),价值观主题园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广州文化公园文明苑的建设,是将价值观元素融入园林营造的一次创新性实践。基于对文明苑的建设背景、设计理念、空间序列、核心节点的分析,梳理并总结出文明苑的营造特色为兼具园林游憩和主题展示功能的精巧布局、将园林意境与中华文明传承相交融的深远立意以及在建筑装饰、叠石技艺与植物造景上体现岭南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8.
1983年,广州市园林局代表国家参加德国慕尼黑的国际园艺展。作品芳华园的设计手法既传承了岭南园林传统风格,也打破了某些局限,因地制宜,叠山理水,巧用植物和石景,构园得体,融入诗情画意。它是我国在国外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露天园林,是近现代中国园林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国际上反响热烈。  相似文献   

9.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广东展园南粤园,是通过对岭南传统园林进行分析与总结,并以此为范本进行的一次成功的造园实践。它以南粤情,故乡水为设计主题,以岭南山水庭院为骨架,采用前庭后院的布局方式,结合置石堆山、三雕三塑等岭南传统工艺,营造了南粤风情的独特意境。更以可观、可游、宜留的参与方式营造了充满生活情趣的景观氛围,深层次体现了岭南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地域特征和入情入世、追求生活真实的文化性格。通过严谨的施工组织与科学的植物养护,保证南粤园景观效果在开园期间的最佳呈现,并在会后实现低成本、可持续的延续。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景观和地域内涵的理解,分析了地域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对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营造地域特色景观的关键在于对地域文化的挖掘。  相似文献   

11.
广州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纵横蜿蜒的水网促进了广州的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岭南水文化。根植于深厚的水文化历史,广州水博苑基于原琶洲塔公园进行扩建,结合广州地域文化特色,基于微观与宏观的水文化而构建主题思路,规划布局中融入山水相嵌的格局形态,将传统岭南的造园特色与元素融汇于景园营造、建筑风格和绿化配植中,建设为以水文化为主题,集合公益展馆、古迹和公园为一体的水文化博览园。  相似文献   

12.
陈惠玲 《广东园林》2008,30(6):17-20
介绍汕头中山公园馆花宫概况和历史沿革,论述了馆花宫的造园特色,指出了馆花宫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岭南庭园的发展极具地域性特色。以东莞可园和白云山庄为例,从岭南人文精神、空间模式、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和建筑技术四个方面,解析近代岭南园林的发展变革和形成原因。总结岭南近现代庭园建筑地域性表达的个性特征和发展规律,并对当代岭南建筑创作保持与传承地域性特色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李青 《广东园林》2012,34(6):14-19
文章简要介绍1970、80、90年代广州岭南园林的经典作品——兰圃、草暖公园和珠江公园,回顾过往50年广州现代岭南园林设计与建设的实践成果,并通过对这些园林作品的欣赏与分析来追溯和探讨真正的岭南园林精神与特色。  相似文献   

15.
佛山瑞安·岭南天地立体绿化设计强调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相结合,突出生态性、地域性、整体性原则,在自然生态技术层面强调屋顶绿化与垂直绿化创新技术的运用,在人文生态层面强调对岭南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并探讨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16.
以广州园林绿地节庆主题花境与花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7个代表性园林绿地花境或花坛的实地调查,分析其应用的植物种类与配置、设计手法等。结果显示,应用的植物共78种,隶属45科72属;节庆主题花境与花坛根据主题可梳理为传统节庆、红色节庆、大型会议与活动、城市生活4类。基于对不同主题花境与花坛的应用特点与配置手法的分析,以及创新表达方式、合理选择植物、融入地域文化等的优化策略,凝练出具有广州花文化、岭南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的节庆主题花境或花坛的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7.
包宇珩 《广东园林》2024,46(5):123-128
荔湾自古水道通达,经贸繁荣,基于流域空间发展取得的出色成就使其成为明清时期人文荟萃的城市中心。探究河流主导下“水脉”与“文脉”互动的历史机制及演进逻辑,可为碧道建设中地域文化景观的承续和更新提供理论参考。以花地河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结合竹枝词、诗文,回溯历代人文活动沿水系分布的生成情境和风土意象。结果表明,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成就了文脉延续的特征,河流作为孕育文化的空间形态,也成为文脉延续的重要载体。自宋代繁荣的“大通港”到清代崛起的“十三行”,花地河历经持续的叠加伴生出港口贸易、花木生产、园林艺术、滨水游乐 4 个历史文化特征。最后据此归纳出花地河碧道地域文脉保护和利用的 4 种营建途径:构建良性水循环、重现滨水风貌、集纳岸线空间、建立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8.
以广东龙山温氏园林群为例,探究园林、家学和地方文化传统的互构关系。一方面,以“柳塘别墅”为代表的温氏园林群促成家族内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吟咏,维持文风不辍。在此基础上,温氏家族先后编辑3套家集,家学传统由此形成。另一方面,园林、家学孕育的家族精英主导着地方史志的撰写,在梳理地方文学史的同时,引入家集诗文,树立园林作为文学重要发生地的形象。互构过程可窥见文人园林如何滋养一族一地的文雅传统。  相似文献   

19.
“徽章”月季丛生芽诱导与增殖条件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茎段为试材,通过组织培养技术,探讨丛生芽诱导与增殖过程中的激素选择问题。结果表明:MS+6-BA 2.0 mg.L-1+NAA 0.05 mg.L-1+GA31.0 mg.L-1是适合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