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三亚市中心城区的东岸湿地公园、金鸡岭桥头公园、丰兴隆生态公园和红树林生态公园4处"海绵型"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选址及雨洪管理设施评价,提出基于空间、雨水处理和生态三个层面的选址原则,总结设计策略有以雨水处理为主要目的、以保护河流水系与红树林资源为前提、以公众科普教育为导向及注重热带地域特色的塑造,最后对三亚市"海绵型"公园雨洪管理设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生态公园入口规划设计应与场地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在满足居民休闲活动的同时,要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突显森林生态的理念。文章分别以闽北县城——松溪县求龙山森林公园以及建阳市潭山公园火门入口广场设计为例,从生态性、地域文化性的表现方面,对闽北山区城市生态公园入口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生态公园入口规划设计应与场地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在满足居民休闲活动的同时,要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突显森林生态的理念。文章分别以闽北县城——松溪县来龙山森林公园以及建阳市潭山公园大门入口广场设计为例,从生态性、地域文化性的表现方面,对闽北山区城市生态公园入口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结合玉溪市九溪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概念构思,通过对公园场地现状分析,提出了"以人为本,保护和延续地域文化"的设计理念,规划以"两环、两横、多纵"为结构的人性化道路系统。探讨了道路系统与景观节点、地域文化营造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种经济、科学、生态和可持续的湿地公园道路规划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5.
刘克华 《绿色科技》2014,(7):131-135
指出了活水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将水生态处理系统融入景观设计的实践案例。阐述了活水公园的设计源起、景观特色和使用状况,介绍了公园核心的人工湿地生态净水系统及公园的影响与推广,论述了公园在公众参与、场地设计、地域文化表达、生态技术应用、示范型景观营造以及设计过程6个方面对我国当代景观的借鉴意义,以期为我国风景园林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哈拉哈河位于阿尔山市的一段河流及附近湿地为例,探讨位于城市绿心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设计基于场地现状景观和资源,以保护为主、合理开发为原则,营造当地典型的植被和湿地景观,展示地域特色文化,营造完善的游憩体系,将公园打造成为城市的绿色生态中心、地域景观文化风貌的集中展示区和市民休闲游憩的后花园,为城市的市民提供景观、游憩、生态等多样的服务。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现代公园各种建设理论的分析、归类和对比总结,以及旧公园成功改造案例的研究,找出东风公园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东风公园改造的方法。在探索中对社会结构、经济联动、地域文化、行为心理、科技生态以及美学原理等多学科、多方向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期在东风公园的改造规划设计中将场地矛盾化解到最小,规划出多方受益的现代化地域公共景观空间。  相似文献   

8.
三亚白鹭公园最初为一片红树林滩涂,解放后属榆亚盐场范围,盛产"三亚盐",20世纪末三亚市采取"填湿造陆""挖湖堆岛"的方式建设白鹭公园,导致红树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通过分析三亚白鹭公园中红树林湿地区域的现状和退化原因,提出对受损湿地采用设置保护分级、生态恢复重建等措施,在景观恢复设计中融入场地历史特征和生态科普教育等元素,在充实公园景观要素的同时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经过多次的人工修复和较长期的演变及更替后,植被群落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恢复改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居民进行生态学习、社会交往、商业消费、健康运动以及文化感知的重要场所,因而其规划设计应基于生态理念和人本思想,实现公园功能与城市社区互融互生,共同发展.以成都市青白江区凤凰湖湿地公园为例,提出了在生态共生理念指导下,通过产业内容、文化特色、景观视觉、交通服务及弹性应急等功能体系的构建实现湿地公园与城市...  相似文献   

10.
基于广州市龙洞公园的悠久历史和区位优势,其设计理念强调挖掘本土文化风韵、开发文化景观、延续生态脉络,在公园设计中包括用地布局、功能结构、景观特色、道路设计、绿地种植、生态工程等方面,均展示了地域文化、生态及艺术的大地景观。  相似文献   

11.
生态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植物群落的营建。为此,要建设好生态园林城市,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实地实树,通过“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之手段,创建集生态、景观、文明、健康、和谐于一体的生态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12.
防城港东兴市万尾金滩约10km的滨海护岸公路是生态防护、景观步道、旅游集散、防灾避险和渔船停泊等多种功能协调统于一体的滨海防护工程。通过实地调查测绘,基于园林景观的角度从海岸生态防护、水文特征、景观特性三个方面探讨了万尾金滩滨海护岸公路的合理性与不足。指出了滨海护岸工程如何在抵御风浪侵蚀的基础上体现场地的观赏性、便利性、生态性和安全性,以实现滨海护岸工程景观、功能和生态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个人、政府、企业通过对森林物质文化的生态认知、生态情感、生态响应而产生的生态法律法规、生态行为守则、生态机构组织和管理机制等组成了森林生态制度文化;森林制度文化是森林管理文化的核心,是国家管理森林的主要工具;研究森林制度文化,分析其薄弱环节、落后因素,并加以改进,有助于建设先进、和谐、科学的森林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14.
科学地识别文化生态区域范围与格局,厘清区域、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是文化生态全域保护的首要问题。结合海南岛黎苗文化的实际情况,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文化、生态、经济3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黎苗文化生态指标体系,并运用引力模型测算城市文化生态发展联系度,界定海南岛黎苗文化生态区范围为以五指山、三亚、东方为核心的海南岛中南地区的9座城市,进而划分为中部核心区、南部优化发展区、西部整合提升区3个亚区。并综合文化生态区域内部发展支撑能力和区域要素分析,发现海南岛黎苗文化生态区域内存在明显的资源分布与支撑能力失衡、发展联系强度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探讨海岸线生态修复机制下的景观策略.以广东江门市台山海宴镇海岸生态修复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Phoenics等工具,模拟场地内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等自然灾害的风险强度并进行可视化分析,提出基于自然灾害影响的海岸线生态修复景观策略—海防景观一体化,包括4种模式:多重生态防护体系(离岸潜水坝...  相似文献   

16.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其人工恢复是构建沿海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对广东水东湾人工红树林的生长表现进行了调查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在困难立地条件下可行的造林方法: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和拉关木( L aguncularia racemosa)适宜种植在海水盐度相对较低、海水浸泡时间相对较短的中、高潮带;在该研究区域无瓣海桑在困难立地条件下生长表现优于其他种;耐盐速生种可以作为先锋树种改善立地条件,利于后期乡土树种的种植。  相似文献   

17.
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翠湖文化生态广场建设为例,阐述了校园文化生态广场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定位准确、因地制宜,寓教于乐、趣味无穷,园林生态、绿色大学;营造一个具有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与和谐向上的氛围相结合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8.
惠州市考洲洋海岸带作为自然滩涂及围网养殖水域,生态 环境破坏较为严重,面临红树林退化严重、水体富营养化、航道 堵塞、海岸景观缺乏等问题,其海岸整治、生态修复面临一定的 技术难点如红树林成活率提升、滩涂整治、红树林栽植等。基于 “美丽海湾建设”背景,针对生态环境问题及工程技术难点,提 出整治及修复策略,包括加强陆源污染控制、堆填整治滩涂、科 学合理栽植及养护、营造多功能红树林生境、建设海洋环境观测 设施以及构建海岸带生态湿地公园。并对项目实施之后产生的生 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总结与评价。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杭州湾滨海生态绿地小气候效应的实地调查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生态绿地植物生长季节可提高空气湿度,空气相对湿度(平均为85.25%)明显高于无林荒地(平均为80.32%);滨海生态绿地的冠层截留效应明显,林冠层全年截留降水量为226.2 mm,占全年降水量的16.92%;滨海绿地全年月平均大气压的变化呈 S 形,树木在生长季节内有降低大气压的作用,树木停止生长后林木有增加大气压的作用;滨海生态绿地具有降低风速的作用,绿地内可降低风速约75.94%,防风能力较强,降低风速的效率为67.42%;滨海绿地对改变风向也有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泉州湾洛阳江滨海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分析了泉州湾洛阳江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滨海湿地生态恢复的有效措施,并提出滨海湿地生态重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