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廊道兼具生态、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功能,其规划和建设受到自然生态、交通、城镇村庄、土地和政策要素等因素的影响。为探讨生态廊道的合理规划与建设,以湖南省怀化市生态廊道规划建设为案例,基于怀化市各类基础条件,调查分析了怀化市生态廊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廊道建设的布局思路,为更好地发挥生态廊道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提出建议,旨在为各地生态廊道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中俄边境地带及国内林区东北虎迁移生态廊道的位置、现状及主要隔离因素,生态廊道的自然植被、建筑设施及人为活动等对东北虎等大型兽类迁移活动的影响,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我国东北虎生态廊道保护与恢复进行了初步规划。  相似文献   

3.
生态廊道通过连接破碎生境为生物提供连续的栖息地,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遗产资源的连接与保护有着积极的作用。该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生态廊道构建理论,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为前提,依据各类数据与资料,探讨了大同市沿古长城生态廊道构建的方法,以期提高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为大同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冷苗  刘骏 《广东园林》2021,43(1):13-17
传统水利工程措施展现的弊端促使着城市河道管理的范式由工程治理向生态修复转变.而绿色基础设施(GI)在尺度、功能等方面对城市河流问题都有其相对应的柔性调控方式.从GI视角出发,类比河流廊道与GI网络的功能特征并探索其定位与功能,提出了基于GI理念的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流程,并以重庆盘溪河为实例提出多尺度(中观-微观)生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城市群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加强生态廊道适应、消解城市生态风险的能力,构建更具韧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方法】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本底与“风险、连通、潜力”进行生态韧性评价,依照生态韧性评价结果提取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分析韧性变化及不同政策背景下的生态廊道空间格局演变。【结果】1)2007—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韧性总体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态势,生态韧性平均值呈下降趋势,由0.52降为0.47,整体分布较为稳定,中等和中低生态韧性空间区域变化幅度最大;2)生态源地数量减少,空间分布维持东、南部密,西部稀疏的格局;3)生态廊道呈“Y”字型分布,整体空间格局较为稳定,廊道质量呈东高西低的态势,空间分异明显。长株潭城市群生态韧性变化影响着生态廊道形态、结构变化,使得部分生态廊道存在消亡、改道的情况,廊道变化区域集中在湘潭市西部与株洲市中部地区。【结论】基于生态韧性评价结果划定生态源地,识别生态廊道,有助于提高廊道抗风险能力,构建更为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维护城市群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两型社会”、生态文明建...  相似文献   

6.
生态廊道绿化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的主要载体。通过对漯河市生态廊道绿化建设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出生态廊道绿化发展的现状和主要做法,查找出生态廊道绿化建设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态廊道把彼此隔离的景观单元连接起来,从而起到保护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增强生态功能的重要作用。在综合阐释生态廊道的概念、功能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拉萨河生态廊道构建的重要意义及构建条件,基于资源禀赋现状提出了拉萨河生态廊道构建思路及实施策略,以期为拉萨“百里生态绿廊”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对郑州市南三环、南四环生态廊道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栽植的植物种类共84种,隶属于32科58属,配置应用依然是传统园林树种的大面积使用。虽使周边景观效果改变不少,但全线景观变化较小,园林小品没有特色。总结了管理养护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今后该地区或相似生境地区的生态廊道建设提供相关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倭肯河水系隶属松花江流域,形成七台河市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架,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当代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存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优化区域生态基础设施与景观安全格局出发,提出了倭肯河水系的生态廊道建构,分析了建构的意义和原则,从宏观、中观、微观结构研究了水系生态廊道的建构方法,并探讨了倭肯河水系生态廊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郑州市生态廊道建设中,坚持节约型园林建设理念,采取科学、合理措施,注重建设中技术、管理等环节,把生态廊道建设成节约型园林的典范。同时通过研究,提出了建设及后期管护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ArcGIS9.3为技术平台,利用ENVI4.7对2010年卫星遥感图像进行分类,生成相关的专题地图,然后利用Conefor Sensinode软件,选取景观巧合概率指数(LCP)、整体连通性指数(IIC)和可能连通性指数(PC),对景观的连通性作现状分析,采用可能连通性指数dPC排序方法,提取厦门岛城市森林的10个核心斑块,最后利用最小成本路径分析构建所有以核心斑块为节点的潜在廊道,为厦门市城市森林的布局优化和景观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态廊道及其规划设计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城市生态廊道有利于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在论述城市生态廊道基本概念、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的目标;同时,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成功案例,指出生态廊道的宽度、生态廊道连接度和生态廊道的变化程度是生态廊道规划设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对丹佛生态廊道中部分区段进行美洲黑杨古树数量、材积、直径分布及重点区段蓄积量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美洲黑杨古树群在城市绿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自我更新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文中提出两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18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廊道建设的意见正式发布实施,湖南成为继上海市之后全国第二个出台生态廊道建设意见的省市区。2019年12月11日,湖南省林业局、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文《关于印发<湖南省省级生态廊道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3年)的通知》(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根据《总体规划》,未来5至10年,湖南省将全面建成30条省级重要生态廊道,让三湘大地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郑州市按照“谋规划、抓重点、举亮点、破瓶颈”的工作思路,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引路,大力开展生态廊道建设,对连接“六城十组团”的主要道路、出入市口等重点区域实施大拆迁、大绿化,努力打造“生态宜居郑州”,基本形成“山水融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生态廊道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流污染控制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要,已成为现代景观及城市规划领域的共识。郑州市于2012年初提出了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经过2年的建设,已完成生态廊道建设1000多公里,绿化面积达到6000多万平方米,20%以上的生态廊道实现了“公交进港湾、辅道设两边、行人在中间、休闲在林间”的建设目标。本文以郑州市生态廊道建设实践为基础,提出了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及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城市的发展伴随而来的生物栖息地丧失、生境斑块破碎、孤岛化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构建生态网络能有效促进斑块源地之间的生态流动,提高生态服务价值,改善生态环境问题。以漳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电路理论,运用MSPA分析方法和景观连通性指数选取生态源地,利用Linkage Mapper工具识别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和障碍点,基于重力模型判别廊道等级,结合生态关键点构建生态网络。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识别出79条生态廊道,其中25条为重要廊道,景观构成要素以林地和草地为主,主要分布在西部,越靠近东部地区,斑块破碎化程度越高。针对生态源地分布不均,廊道过长,障碍点阻碍生态功能等问题,提出在今后的建设中可通过新增生态源地,保护夹点,设置踏脚石和修复障碍点对生态网络进行优化,以提高生态网络的连通性,促进区域内的生态流动和物种迁徙。  相似文献   

18.
廊道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生态廊道,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流污染控制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要,已成为现代景观及城市规划领域的共识。该文结合课程的学习,在廊道对于城市景观的意义、城市景观廊道的作用、分类以及规划设置原则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城市廊道的生态建设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琼中县辖区内各种廊道现状,提出了自然保有型廊道、自然恢复型廊道和人为修复型廊道等三种生态廊道建设类型,以及相对应的建设思路,同时阐述了生态廊道建设需将生态性、景观性、文化性、经济性协调统一的观念,拟为推进琼中县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牛栏江(嵩明段)水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廊道绿化规划设计作为规划水质提高技术途径的基础,确定规划意义、要求、范围、任务、目标及功能区划、理念等,以水资源现状分析为基础,从生物治理的角度,结合规划提出多种技术途径和方法来提高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