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天地小型化”思想的形成、“缩地术”的流行,特别是博山炉、砚山的出现,为盆景的起源奠定了思想、技术等基础。如果把博山炉与砚山的下半部的承载部分换为一个容器,把上半部摆放其中,便是一个盆景作品。  相似文献   

2.
从本期开始,“盆景教室”栏目将连续摘录由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教授李树华先生撰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盆景文化史》一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中国盆景艺术的发展史,以期使盆景初学者在概念上对盆景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盆景,是中华民族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现代社会,世界范转围内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盆景爱好的行列。很多爱好已不满足于停留在盆栽的水平,而投入到了更高层次的探索盆景艺术创作之中。作为盆景艺术发源地的中国,有必要在理论上探讨与弄清现代盆景艺术特征,以指导我们的盆景艺术创作实践。拟小结以下盆景艺术特征,求教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4.
5.
题名:《熊猫竹石图》 材种:金竹、石灰石 规格:盆长1()ocm田发建竹盆景艺术@田发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  相似文献   

6.
李斌 《花木盆景》2007,(4):18-19
李斌先生1966年生于湖北武汉,上世纪90年代师从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动势盆景泰斗贺淦荪教授。李斌先生的作品多次参加国际、亚太及全国盆景大展,并多次荣获金、银等大奖。  相似文献   

7.
尤建玉,男,1969年12月生,江苏常州人。他上世纪90年代初从做园林绿化开始创业,现已成为民营企业家。多年来他对盆景艺术情有独钟,收集养护了一批优秀盆景资源和盆景佳作。为了弘扬盆景艺术,传承民族传统化,又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开始兴建盆景园地。2004年被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相似文献   

8.
200年9月,在湖南岳阳市举办的中国盆景学术讨论会上,从各地挑选出来的动势盆景(系列)作品在会上同时展出,使到会盆景界人士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闭幕式上,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教授以他八十岁高龄长的身份,语重心长地要求我们从十个方面去研讨中国盆景。后来图刊于《花木盆景》2002第11期B版中。当我读到“如何创立‘既具中国民族特色,又弘扬  相似文献   

9.
10.
11.
盆景起源于我国,这已经成为国际盆景界公认的事实。但盆景到底起源于我国的何时、何地和最初以何种形式出现,此问题虽然经国内外盆景界研究者的多年探讨,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不仅能推进我国盆景文化史研究方面的进展,而且对进一步提高我国盆景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盆景创始于我国,后传至日本,近代又由日本传至欧美,观已流行于全世界。  相似文献   

13.
题名:《小鸟天堂》树种:山城杜鹃规格:树高55cm、、通映汤白题名:《山城放歌》树种:山城杜鹃规格:飘长11()em彭建与盆景艺术@彭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  相似文献   

14.
15.
继承和宏扬中国盆景艺术的优良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苗 《花木盆景》2003,(11):12-16
有位艺术家曾言:“在前人的基础上向前迈一步即是创新”,这句话朴素地道出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中国盆景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游戈了将近两千年,只有在今天才真正称得上雄风重振和空前发展。我们应该看重这一历史机遇,冷静地梳理一下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  相似文献   

16.
盆景艺术是中国的国粹。在盆景艺术的学术研究上我们必须站在本周化社会的立场,并掌握母体化传统的献知识,从我们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出发,去重捡那些理论的假设和效果,才能有机会建立新说来推动盆景学术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花木盆景》2007,(8):F0002-F0002,1
徐伟华,1949年生于广西陆川县,现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西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高级园艺师。他酷爱盆景,潜心研究盆景制作技艺近30年,特别对树木盆景造型颇有建树。他在遵循岭南“蓄枝截干”技法的同时,讲究枝干过渡比例与力度,提出“第一节不出枝、第二节出分枝、第三节多出枝,每枝曲折转向、注重穿插变化”的理论,被盆景界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8.
19.
张小兵 《花木盆景》2000,(1A):77-78
中国为盆景艺术王国。日本乃盆栽艺术之强国.相互比较.乃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一、历史与现状 山水盆景是中国独特的盆景艺术品种,国外很少有山水盆景。山水盆景早在我国的唐代初年就已有文物可考,唐代章怀太子墓墓道壁画,绘有侍仆平托水盘、内缀山石的“山水盆景”写照,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