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06年6月以来,我国大部分省市相继发生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引起的猪"高热病",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损失。2006年10月份开始,本市嘉定区域内某养猪场也受到本病的波及。为了摸清该病有关发病特点和规律,继而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我们对同一区域内3个饲养不同品种的猪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生猪在夏秋季节陆续发生了以高热持续不退,皮肤发红或耳、腹等部位皮肤发紫等为主要症状的"高热病",我市也不同程度的发生了该病,给养猪业生产带来了较大损失。为此,广大科研工作者正在进行不懈的努力,我们也多次  相似文献   

3.
<正>2006年夏秋的"无名高热病综合征"以高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治疗效果不佳、饲料报酬率降低、母猪繁殖率障碍、生长速度下降以及猪群整体的均匀度下降等为特征。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动物试验等科技攻关,发现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阳性率80%以上),同时猪瘟、猪支原体肺炎、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  相似文献   

4.
<正>2006年6月至10月份,据了解和有关报道:我国南方的江西、湖南、安徽、四川、江苏、湖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的猪群发生了以无名高热、皮肤发红和顽固性、厌食、不食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由于该病病因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往往因误诊误治或延  相似文献   

5.
张桂明  丁标 《畜禽业》2009,(7):16-17
<正>"猪高热病"是由多种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高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该病危害严重,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  相似文献   

6.
1发病情况及特点 6月中旬以来,台州各地相继出现生猪高热病,散养农户出现生猪高热病颇多,据调查死亡率20%左右。此病是多病源性疾病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病理变化无明显特症,诊断更加困难,疗效不高;免疫力下降,继发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7.
猪“高热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春萍 《畜禽业》2009,(7):17-19
<正>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市和地区的生猪在高温、高湿季节发生的由多种病原感染以及继发感染引发的猪"高热病",成为生猪养殖业的难症,其来势猛,传播快,死亡率高,经济损失大,  相似文献   

8.
刘霞  杨晓伟  赵光伟 《畜禽业》2007,(11):16-19
<正>2007年1月以来,贵州省陆续有猪场发生一种以体温升高和呼吸道症状为主的流行性疾病。此次流行病给我省的生猪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结合2006年5月以来,我国爆发的猪"无名高热病"疫情,如来势凶猛、病因复杂、混合感染严重、破坏力强、传播扩散迅速、  相似文献   

9.
《畜禽业》2006,(9):56-56
中国种猪信息网近期讯,生猪“高热病”在一些地区出现,南京部分区县也发生了相关病例,多头生猪病死。为确保鲜肉市场安全,南京市工商局还要求鲜猪肉经营户、生猪养殖大户合法、守法、诚实经营,对病死猪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未经检疫的鲜肉不得上市。该局还严格落实干部市场值班制度,对农贸市场实行定人、定岗、定责。  相似文献   

10.
毛爱民  范锋  谢豪晋 《畜禽业》2009,(11):39-40
<正>生猪高热病自2005年起成为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性疾病,因为病因复杂,多数专家也各执己见,在业内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在诊断和治疗上也没有一致的标本,甚至病因也未被确定,成为了当前生猪传染病中最神秘的疾病。本实验旨在临床角度对生猪高热病病因作一分类,分类的依据建立在动物生理层面,通过对动物血象的检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生猪高热病跨地区跨季节的流行,已严重影响了生猪生产的发展,极大挫伤了广大养猪户的积极性。本病是在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以生猪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猪病的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每到夏初我市生猪都不同程度发生了"高热病",且病症一年比一年复杂,给养猪业生产带来了较大损失。就2007年而言,全市累计发病1.925万头,死亡725头,发病率高达  相似文献   

13.
许芳英 《畜禽业》2008,(9):74-74
<正>"猪高热病"发病快,死亡率高,传播迅速,给养猪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引起养猪业者的巨大恐慌。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本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预防对策,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畜禽业》2008,(1):32-32
对于引起此病的病原有很多说法:如先前的“流感说”、后来的“蓝耳病说”、“变种蓝耳病说”以及“不知名的新病说”等。2006年9月,文利新等在河南、山东等诊断的病例均是蓝耳病,推断“高热病”疫情最重要的元凶就是“蓝耳病”,通过采取积极防控措施后取得了良好效果。2007年4月,农业部正式确定本次疫情为“高致病性蓝耳病”。另有报道认为:引起此病的病原主要为多种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包括猪瘟病毒(HCV)、  相似文献   

15.
《畜禽业》2013,(7):2-3
<正>近期南方地区气候高温高湿,易导致各种细菌病毒滋生,加之猪采食量受高温影响,明显下降,营养成分摄入不足,导致机体抵抗力较差,易受细菌、病毒的侵袭,进而引发猪"高热病"。"高热病"的病原为:多种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包括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  相似文献   

16.
猪暴发“高热病”的临床控制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秀丽 《畜禽业》2007,(2):30-31
<正>自2006年6月份至今,猪高热病从江西开始,到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并逐渐在向北发展,现已进入河北省,这种病传播迅速,死亡率高、治愈率低。不同地区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均有差异。大部分猪场发病率在60%以上,死亡率达60%~90%,有些猪场甚至母猪死亡率达50%以上。该病临床上较难控制,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给猪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对广东省猪群发性高热病的病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作者认为病原菌感染是广东省高热病的最容易忽视的原因,而主要病毒性疾病控制方法不当、效果达不到要求。这些病原不但是高热病的主要病因,同时其他原因引起的高热病也往往因这些病原的并发感染和继发感染而变得更为复杂。文章提出应以各个猪场的免疫监测和病原监测为核心,因场而异,制定相应措施,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群发性高热病的流行。采取适当的处理程序有助于尽快控制疾病爆发。  相似文献   

18.
《畜禽业》2008,(1):33-33
截至2007年8月22日,农业部共调拔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3.14亿毫升.免疫生猪1亿多头;同时,猪瘟、伪狂犬等疫苗接种在各地也受到空前重视,对降低动物对相应疫病的易感性、减少复合并发、继发感染、有效控制重点地区和重点猪群的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发病数量已大幅度减少,疫情态势趋于缓和。但是.有专家认为:疫情减缓的情况,与经过近两年狂风暴雨的冲击.相当大部分饲养管理欠规范的猪场(并非都是散养户)已经关闭或存栏量大减,易感动物大幅减少有重要关系。尽管高热病在大多数地区已受到“遏制”,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养猪人的福音;  相似文献   

19.
<正>2006年7月底至9月初,湖南宁乡县部分养猪农户家的生猪发生了一种以发热、体温升高、体表皮肤发红、流鼻涕、不食、呼吸困难等为特征的疫病,生猪病死率达20%以上。经流行病学调查,主要是该地从江西低价进购一批病猪宰杀销售后引起的流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猪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养猪业疫病防制中十分突出和十分棘手的问题。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环境及饲养管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并且大多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感染所致,因此称其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该病的发病特点是多暴发于6~10周龄保育猪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