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崇阳县近年水稻病毒病发生呈流行爆发态势,通过田间调查和资料比对,发生的水稻病毒病主要包括水稻普通矮缩病、水稻黄叶病、水稻黄萎病、水稻齿矮缩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并且多病混发情况比较普遍,不同水稻品种发病程度不同,中晚稻普遍重于早稻,零星种植水稻田重于集中种植.选用抗病品种连片种植、重点防治稻飞虱叶蝉...  相似文献   

2.
会议简讯     
第六次全国水稻病毒病科研协作会议于1980年1月6日至10日在杭州召开。全国10个省、市65名代表出席。大会进行了学术交流、研究成果的总结和修订科研计划。 协作组自1972年成立以来,经有关单位共同努力,已取得较大成绩。 1.查明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普通矮缩病、黄矮病和黄萎病等5种病害的分布、历史、发生流行规律。近年来新报道了水稻簇矮病(类普矮病)、齿叶矮缩病和橙叶病等3种。  相似文献   

3.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水稻锯齿矮缩病毒均可以引起水稻矮缩病。于2011-2012年,利用dot-ELISA和RT-PCR方法对江苏、浙江、江西、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省的水稻矮缩病进行调查。检测结果表明,2011年水稻中3种矮缩病的病毒感染率分别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10.9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30.67%,水稻齿叶矮缩病毒4.62%。2012年水稻中3种矮缩病的病毒感染率分别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0.40%,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48.38%,水稻齿叶矮缩病毒26.32%。检测结果说明2012年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害、水稻齿叶矮缩病害重于2011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害轻于2011年。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发生于江苏、浙江等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在广西、海南、云南、贵州、重庆、浙江等省区流行;水稻齿叶矮缩病在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均有发生,且往往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我国南方稻区流行的水稻病毒病主要有黄矮病(RTYV)和矮缩病(RDV)等。我们于1976—1979年进行了水稻品种抗黄矮病和矮缩病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病毒病发生严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就近年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上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小麦黄花叶病以及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现状、防控情况,以及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简要概述,并展望下一阶段防控任务。  相似文献   

6.
水稻齿叶矮缩病(Ragged stunt)是1977年1月菲律宾北哥塔巴托(Cotabato)M.G.Tirona报道发现的一种新的水稻病害。继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林克治博士将其命名为“裂叶矮缩病”(Ragged stunt)。1980年1月在全国水稻病毒病科研会议上称为齿叶矮缩病。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水稻上发生较普遍的病毒病是普矮,但1987年在贵阳花溪地区的农学院农场及邻近的大寨、马路寨、洛平寨等地稻田发生一种与普矮类似的水稻簇矮病(以症状及血清鉴定结果)。病株矮缩,分蘖增多,叶色浓绿僵硬,有斑驳症状,但无普矮在病叶上  相似文献   

8.
在我区由黑尾叶蝉传播的水稻病毒病主要是普遍矮缩病和黄矮病,采取综防,效果显著。 一、更换感病品种是控刺病害流行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1974年起在示范片上逐步推广,将易感黄矮病的早晚稻品种:早稻有广陆矮四号、先锋一号、竹莲矮:晚稻的萍矮、洞庭晚籼、南优  相似文献   

9.
锯齿叶矮缩病在我国水稻上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我国首次发现的一种新的水稻病毒病——锯齿叶矮缩病(Raggedstunt disease)的病害症状、传染途径、传病特性、病害潜育期、双重感染和病原性状等问题。研究结果证明,此病与东南亚国家新近报道的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是同一种病害。  相似文献   

10.
1957年,广东省水稻上发生了一种稻叶发黄的病害,其症状与生理性早衰的稻叶发黄相似,当时被称为生理性黄叶枯病。经过十来年的研究,1965年范怀忠等证实该病为叶蝉传播的病毒病,并定名为水稻黄矮病(Rice  相似文献   

11.
根据近年来全省各地疫情普查和监测结果,我省危险性病虫发生分布情况有如下特点:一是美洲斑潜蝇、柑桔溃疡病、柑桔大实蝇、四纹豆象、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棉花枯(黄)萎病在局部地区发生范围有所扩大;二是近年来在我省发现了一些新的检疫对象如烟草蚀纹病毒病、假高粱;三是1999年一些危险性病害如玉米霜霉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玉米粗缩病在我省危害加剧,我们在通报有关疫情的同时,湖北省农业厅今年年初公布了玉米霜霉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玉米粗缩病和玉米花叶病毒病为补充植物检疫对象;四是毒麦、菟丝子发生范围缩小.现将湖北省几种危险性病虫的发生情况与检疫控制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得以控制.但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有所加重,呈现此消彼长态势。为明晰水稻黑条矮缩病害流行与水稻播栽方式之间的关系.2009年笔者就水稻不同播栽方式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水稻条纹叶枯病得以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有所加重,呈现此消彼长态势,为明析黑条矮缩病流行与水稻播栽方式之间关系,2009年笔者就水稻不同播栽方式下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以期为广大植保工作人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水稻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1965-1977年水稻病毒病主要是黑条矮缩病、普通矮缩病的发生规律和传毒昆虫传病特点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水稻黑条矮缩病由灰稻虱传播。灰稻虱能把病毒自水稻传到水稻、大小麦、玉米,但难以把病毒从玉米传到其它寄主上。已证实田间早熟禾可以作为黑条矮缩病无症带毒寄主。  相似文献   

15.
江苏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处中国的南北交界处,小麦上病毒病种类较多。先后发现的有小麦丛矮病(病原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小麦梭条花叶病(病原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kllow mosaic virus, WYMV)、小麦黄矮病(病原为大麦黄矮病毒,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小麦“绿矮”病 (病原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其中小麦梭条花叶病曾大面积流行。2005年春天以来,江苏小麦上又发生了多种病毒病,除了以上4种,还出现了2种新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梦玲 《广西植保》2011,24(1):30-32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最早于1963年在浙江省余姚等县发现,同时在上海市嘉定和奉贤县、江苏省苏州和镇江等专区的水稻上、扬州和南通等专区的玉米上有局部危害。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主要由灰飞虱[Laodel-phaxstria tellus(Fallen)]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该病毒的寄主较广,现已知的主要有28种。  相似文献   

17.
广东雷州2011年警惕晚稻受到齿叶矮缩病毒威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广东省雷州市褐飞虱传播的水稻齿叶矮缩病监测结果,指出该病害可能对雷州晚稻构成严重威胁,介绍了病害发生特点,分析了病害局部成灾的原因,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由褐稻虱传播的水稻齿叶矮缩病,英文称为“Ragged stunt”(前译裂叶矮缩)。1977年在菲律宾首次报道,近两、三年印度、印尼、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也先后发现该病的为害。一般多零星发生,严重田发病率达90%,致水稻失收。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玉米病毒病防治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40多种玉米病毒病。以玉米矮花叶病、玉米粗缩病和玉米条纹病等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为了解决玉米病毒病防治问题,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曾先后主持召开几次国际玉米病毒病防治研究学术讨论会,交流、讨论玉米病毒病的发生分布、病原鉴定、介体传播、流行规律、病毒提纯、抗血清制备、抗性鉴定及防治措施等,促进了国际玉米病毒病防治研究进展。我国1954年前后,新疆南疆17个县市玉米条纹矮缩病普遍发生,成为当地玉米生产中的严重问题;1963年上海、浙江、江苏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侵染玉米,造成玉米严重减产,有人称其为玉米粗缩病;1968年,河南新乡、安阳夏玉米发生玉米矮花叶病,造成毁灭性损失,并逐渐蔓延至山西、河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成为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1969年甘肃敦煌玉米条纹矮缩病严重发病,严重地块颗粒无收;1977年河北省玉米粗缩病大面积流行;1980年以来,甘肃、陕西、山西等省大面积发生玉米红叶病;1988年以来,四川南充地区9  相似文献   

20.
试验通过用60%吡虫啉悬浮拌种剂(高巧)等药剂进行拌种,考究其对水稻飞虱、稻蓟马、恶苗病的防治以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锯齿叶矮缩病等病毒病的预防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高巧种子处理剂对防治水稻秧苗期稻飞虱和预防"南矮"的发生有较好的作用,且对水稻体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促进叶片和根系的生长,进而促进植株分蘖数、株高、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茎基宽和产量结构的提高,最终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