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加强草原保护不仅有利于维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而且还有利于牧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牧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然而,由于草原引起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使得草原管理与草原治理成为了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分为两部分进行研究,分析近年来在草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最后提出促进甘肃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管理的措施与建议,促进牧区生态、牧民生活、牧区经济的保障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葛鹏飞  吕萍  杨洵 《草业科学》2015,(12):2146-2154
加快草原畜牧产业链建设是牧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牧民合作社则是草原畜牧产业链中具有承上启下和协调作用的关键环节.基于此,本研究对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四大草原牧区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牧户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牧民自身因素、生产因素和主观因素三者相互影响;文化程度、经营成本和对牧民合作社的认知程度对牧户参与牧民合作社行为的影响最大;在所有的测量指标中除成本影响外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西藏那曲地区和日喀则市885份入户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考察了牧民肉羊养殖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牧民扩大养殖规模较为普遍;牧民的生态环境认知、政策认知、家庭收入水平、肉羊养殖收入比重、文化程度、村民相处情况、村干部经历等对家庭控制肉羊规模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此,政府在草原保护中需要强化草原监管中牧民参与、加强政策内容与草原退化情况宣传、提高牧民政策满意度、拓展牧民增收渠道,在降低牧民肉羊养殖规模的同时提高牧民家庭生计水平,进而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草原牧区的发展对于我国畜牧业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促进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牧民增收,我国政府于2011年开始实施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在此政策背景下,基于16篇实证研究的3099个样本,运用Meta分析和累积Meta分析方法,探讨了政策实施以来影响牧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牧区大部分地处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带。干旱直接影响牧草的生长发育。近年来,我国北方牧区在干旱条件下,进行了牧草的旱作栽培试验。根据一些地区的栽培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一、注意牧草品种的选择。适宜在干旱和半干旱草原人工栽培的牧草品种有紫花首蓿、白花草木栖、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政府致力于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背景下,如何权衡牧民禁牧减畜与收入减少之间的矛盾,提高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是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期(2011-2015年)已结束,第二期(2016-2020年)已经开始,评估牧民对第一期补偿政策的满意度,对完善第二期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以甘南、肃南和天祝500户牧户为调查对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牧民社会经济特征、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3个潜变量,构建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牧民受教育水平越高,获得的草原生态补奖额度越高,其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也越高。牧民生活与放牧地区自然灾害发生情况,以及水质和水量的下降情况从侧面反映该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情况。因此,本研究从完善牧区教育机制,强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配套措施建设,鼓励牧民对草场进行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增强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政府致力于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背景下,如何权衡牧民禁牧减畜与收入减少之间的矛盾,提高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是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期(2011-2015年)已结束,第二期(2016-2020年)已经开始,评估牧民对第一期补偿政策的满意度,对完善第二期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以甘南、肃南和天祝500户牧户为调查对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牧民社会经济特征、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3个潜变量,构建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牧民受教育水平越高,获得的草原生态补奖额度越高,其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也越高。牧民生活与放牧地区自然灾害发生情况,以及水质和水量的下降情况从侧面反映该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情况。因此,本研究从完善牧区教育机制,强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配套措施建设,鼓励牧民对草场进行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增强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13篇关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研究文献的3074个样本量,运用meta分析法研究了我国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且分析了影响因素的异质性及其来源。结果表明,牧民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量、家庭补贴收入、家庭牧业收入、牲畜量、饲草料支出、补偿金发放及时程度、草地退化程度及牧民对补偿金发放标准的满意程度均对补奖政策的满意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牧民性别不存在显著影响;各变量并不存在发表偏倚;家庭人口数量、补贴收入和牧民对补偿金发放标准的满意程度存在较显著的异质性;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异质性的来源是变量的测量方式和地区差异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近年,国家高度重视草原保护建设工作.2011年,在草原牧区建立了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召开了全国牧区工作会议.这三件大事对草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这一系列支持强度最大、包含内容最宽、涉及范围最广、惠及牧民最多的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我国草原牧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牧民对休牧、禁牧政策的响应有助于充分认识当前牧民生计诉求与实现困境, 以期为引导牧户亲环境行为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玛曲县草原牧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从主观认知、生产行为、生计方式等 3 个方面分析了牧民对休牧、禁牧政策的响应。 【结果】牧民在脆弱草原生态问题认识上达成共识,自觉响应休牧禁牧政策。生产方式从传统的放牧养殖向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现代舍饲养殖转型。牧民就业途径不断拓宽,极大地加速了牧民“农转非” 进程,其社会角色随之由单一的“牧羊人”向市场价值的发现者、创造者以及分配者多元化转变。牧民收入形成了以畜牧业经营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为重点,转移性收入为补充的多元格局,同时传统生产经营支出趋于下降,而以社会交往为代表的支出不断增加。另外,牧民政策响应过程中具有明显的 “跟随性”和违规或不合理放牧行为,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不合理放牧行为逐步收敛。【结论】 培育牧民基于内应力的生态理性,完善草原保护制度的运行监督机制对牧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应将增强牧民生计资本、提升牧民生计能力与完善禁牧、休牧种草奖励机制、加大退牧补贴力度更好的结合起来,在提升牧民收入的同时提高草原保护能效、恢复草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草原生态和牧区经济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1年,自治区畜牧业厅曾对自治区的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做过专项调查,今年初又组织调查组就牧区生产、生活以及草原建设、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专题调查。草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实以及由此引发的灾难性的后果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内蒙古牧区又连续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旱灾、雪灾、蝗灾和沙尘暴,其中尤以连年干旱造成的影响最大,甚至到了当地政府不得不考虑进行生态移民的程度,牧业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牧民收入逐年减少,牧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安排资金166.49亿元,用于对牧民实行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贴和牧民生产资料补贴,以及通过绩效评价奖励,支持草原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财政部表示,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自2011年起,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在8个牧区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12年,政策的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13.
全国共有牧区、半牧区县(旗、市)268个,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云南、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13个省(区),牧区总面积为400多万平方千米,大多数是干旱半干旱、高寒高海拔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80%以上的牧区半牧区属于民族自治地方。全国牧区拥有草原面积为23386.53万公顷,草原类型丰富,其中面积较大的三个类型分别为高  相似文献   

14.
<正>草原使用权流转制度是草原牧区在改革实践中的一大创举,是对"双权一制"责任制的完善和发展,是对草原使用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代表了草原牧区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草原承包政策,本着从实际出发,采用"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制、搞活使用权"的原则,积极引导牧民群众自愿、有偿、合法地进行草原使用权流转,对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草原资源优势,加强草原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加快草原畜牧业的市场化进程和现代化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退牧还草”工程对促进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及改善牧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小型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藏北羌塘地区6县10乡(镇)的100户牧民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了牧民对“退牧还草”工程的社会认知与政策响应。结果表明,大多数牧民认可并支持“退牧还草”工程,81%的牧民认为工程能有效促进草地恢复;依据草原保护奖励机制(试点)补偿标准,74%的牧民支持长期(10年以上)的生态补偿;考虑生态移民后的生计保障问题,52%的牧民不愿意移民到城镇。因此,有必要及时完善“退牧还草”工程及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并使其与生态移民工程相结合,以实现西藏羌塘牧区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16.
《新疆畜牧业》2013,(11):1-1
k从2011年开始,国家在内蒙古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份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2012年又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黑龙江等5个非主要牧区省的36个牧区半牧区县,覆盖了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这是建国以来在我国草原牧区实施的投入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牧民受益最多的一项政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牧”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两年多来,各项政策任务进展顺利,实施成效显著,得到了广大牧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和草原化荒漠5大草原类型的15个旗(县)844户牧民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草原补奖政策对牧户减畜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草原补奖政策能对牧民减畜意愿起到激励效果,即在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下牧民愿意减少家畜数量,且获得更高的草原补奖资金的牧民减畜意愿更高;汉族牧民比蒙和满族牧民的减畜愿意更高;家庭总收入对减畜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且草场资源丰富、家庭总收入较低和畜牧业依赖程度较弱的牧民减畜意愿更高;草原类型值对牧民的减畜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位于较低草原生产力草原类型的牧民的减畜意愿更高。建议继续推行并完善草原补奖政策,改变福利式的补奖方式,提高政策目标的瞄准性。  相似文献   

18.
以甘肃省牧区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牧民收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牧民收入主要受生态保护补偿奖励金额、教育水平、家庭其他固有资产价值和家庭总人数的影响;引导牧民生产方式向舍饲转变,有利于草原生态的恢复;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草原进行测算,需要充分考虑草原的质量、产量及其配置状况和承载能力;生态奖补政策的实施需要注重各区域间的合理公平,避免"一刀切"的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9.
我国拥有天然草原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1.7%.草原在我国绿色生态植被系统中占63%,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同沙等重要生态功能.全国266个牧区半牧区县(旗)近1 600万牧民生活在草原上,1.2亿少数民族人口中70%以上分布在草原地区.草原既是陆地生态屏障的主体,又是牧民群众最基础的生产生活资料.统筹解决好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持续增收的问题,是实现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目标的必然要求,对建设生态文明、繁荣牧区经济、促进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讨联户放牧模式的概念、理论根源以及基于该模式对退化草原治理的实施效果,并针对当前草地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草原管理政策的可行性建议。结果表明:面对草原退化,我国政府相继采取了草原管理政策,草原退化的趋势并没有被完全抑制。联户放牧模式的出现, 为遏制草原退化提供了一条创新途径,为实现草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视角。作为牧区地方治理的新模式,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草原管理政策的缺陷,但仍缺乏国家政策的保护和政府的支持。 因此,在未来草地管理制度设计中应注重考虑 4 个方面:(1)牧区本土知识的应用;(2)新型职业牧民的培育;(3)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内容设计;(4)围栏拆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