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筛选出更适宜金华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甜玉米品种,对浙江省主推的5个甜玉米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金玉甜2号"、"先甜5号"、"浙凤甜2号"3个甜玉米品种的秋播表现较优,适宜在金华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华珍"可作为搭配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2.
鲜食甜玉米具有多重利用价值,备受人们喜爱。现结合浙江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对7个鲜食甜玉米品种进行了秋播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先甜5号"、"金玉甜2号"和"浙凤甜2号"3个品种穗大、味好、产量高,适合在浙中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密度对晶甜5号超甜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晶甜5号超甜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晶甜5号在种植密度4.2×104~6.0×10^4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鲜果穗重逐渐下降,但每公顷产量逐渐增加;从生育期和穗部性状上分析,随着密度的增加,晶甜5号采收期提前,生育期缩短,株高、穗位升高,但穗部性状变差,穗长逐渐缩短,穗粗变细,穗行数先增加后减少,秃尖长先变短后增长,行粒数和穗粒数逐渐减少。由此表明,南京地区秋季超甜玉米晶甜5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6.0×10^4株·hm-2。  相似文献   

4.
2012年厦门市种子管理站对11个甜玉米新品种进行区试,结果表明,SBS901连续2年区试表现比粤甜16号(CK)增产5%以上,综合性状较好,建议参加生产试验;晶甜6号、粤甜22号、厦甜1号区试表现比CK增产,综合性状较好,建议继续参加区试;榕甜2号、甜心格、一品甜虽比CK增产,但增幅未达显著水平;永珍七号、先甜90、美玉甜002、农科玉201比CK减产,建议终止试验。  相似文献   

5.
2012年厦门市种子管理站对11个甜玉米新品种进行区试,结果表明,SBS901连续2年区试表现比粤甜16号(CK)增产5%以上,综合性状较好,建议参加生产试验;晶甜6号、粤甜22号、厦甜1号区试表现比CK增产,综合性状较好,建议继续参加区试;榕甜2号、甜心格、一品甜虽比CK增产,但增幅未达显著水平;永珍七号、先甜90、美玉甜002、农科玉201比CK减产,建议终止试验。  相似文献   

6.
2006年先正达先甜5号甜玉米在中国地区试种成功,该玉米高产,耐贮运,商品性状好,一直在国内鲜食甜玉米市场供不应求。由于该品种高抗或耐大小斑病、锈病、茎腐病、病毒病等多种病害,所以非常适合做无公害栽培。栽培过程中,要正确运用病虫害防治技术,才能生产出优质的无公害的甜玉米产品。先甜5号甜玉米无公害生产的病虫害防治上,应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宜上海地区种植的优质、适口性好的鲜食甜玉米新品种,特开展了鲜食甜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13个鲜食甜玉米新品种间性状表现差异较大,综合考虑鲜食甜玉米品质、产量及抗性等因素,建议"沪甜6号""沪雪甜1号""和甜5号""申科甜2号"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适于萧山区第二农垦场区域内种植的优良鲜食大豆品种,笔者从萧山区农科所引进试种了"浙农6号"鲜食大豆新品种,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9.
比较了穴盘育苗移栽和直播对甜玉米品种"晶甜5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直播栽培相比,采用穴盘育苗移栽可以使"晶甜5号"田间生长整齐,使其采收期提前了6 d,还显著提高了其穗长、单穗重和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盐碱地对甜高粱含糖锤度及秸秆产量的影响,筛选秸秆产量和含糖锤度较高的耐盐甜高粱品种。【方法】以22个不同品种(系)甜高粱为试验材料,分别在正常田块(对照)和盐碱地种植,研究不同土壤对甜高粱秸秆产量和含糖锤度的影响。【结果】相同高粱品种在盐碱地的秸秆产量均低于对照,盐碱地秸秆产量较高的品种有"晋甜09-1"、"济甜杂1号"、"辽甜2号"等。同一高粱品种在不同土壤中的秸秆含糖锤度不同,盐碱地中秸秆含糖锤度在18%以上的甜高粱品种有"303A/304"、"龙甜高粱-5"、"晋甜08-1"、"辽甜6号"、"新高粱3号",对照田块中秸秆含糖锤度在18%以上的甜高粱品种有"L0204/LTR115"、"龙甜高粱-5"、"合甜"、"晋甜08-1"、"辽甜7号"。【结论】盐碱地对不同品种甜高粱的秸秆产量和含糖锤度有明显影响,鉴于各参试品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未从中筛选出秸秆产量和含糖锤度高的甜高粱品种。  相似文献   

11.
“美玉8号”是采用基因工程,将超甜玉米的甜质基因导入糯玉米中育成的加甜型鲜食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在同一果穗中同时具有糯粒(75%)和超甜粒(25%),既保持了糯玉米的粘性和适口性,又具有甜玉米的鲜味和甜味,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市场广阔。杭州市萧山区种子管理站在2006~2007年引进加甜型鲜食玉米并进行品比试验,筛选出高产优质品种“美玉8号”。在2008年开展播期、密度和肥料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初步形成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栽培方式对甜玉米晶甜5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大棚加地膜、地膜覆盖方式栽培的甜玉米品种"晶甜5号"的成熟期分别比采用露地方式栽培的提早19、7 d;大棚加地膜栽培能显著增加该品种的株高和穗位;采用地膜覆盖方式栽培的"晶甜5号"产量较高,果穗性状良好。  相似文献   

13.
正"中甜1号"是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的甜瓜新品种,2011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2012—2013年笔者从福建省农科院引进"中甜1号"在福安市溪柄镇进行试种,观察其特性和表现,研究总结配套栽培技术。1试种表现甜瓜新品种"中甜1号"植株生长势强、早熟,孙蔓第5节着生第一朵雌花,果实长椭圆形,果皮黄色,上有10条银白色纵沟,果肉白  相似文献   

14.
《广东农业科学》2007,(10):31-31
2007年9月4日,在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召开了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超甜玉米新品种选育及可持续生产技术研究"结题验收会。该项目从美国、泰国等地引进品种资源和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系谱选育、转育、航天诱变和分子标记及栽培技术等研究,育成粤甜13号、粤甜10号、粤甜15号3个品种,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其中,粤甜10号、粤甜13号在广州市花都、增城和南沙区示范,累计示范面积27 hm2,粤甜13号的667 m2产值分别达1 936、1 839.6、1 731.6元,粤甜10号的667 m2产值分别达到2 416、2 205、1 900.8元;累计推广5 573 hm2,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已超额完成科技计划任务书技术、经济指标,经费使用合理,同意通过项目验收。  相似文献   

15.
陇东地区薄皮甜瓜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技服务》2016,(7):9-10
为筛选出适宜陇东地区早春塑料大棚种植的薄皮甜瓜品种,引进13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对其生育期、果实性状、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白皮甜瓜品种"凌甜4号"、"泽甜佳美",绿皮品种"绿明珠Ⅱ"、"新富尔5号"、"红城脆"综合性状优于对照品种,适宜在陇东地区早春塑料大棚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适合上海市浦东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鲜食甜玉米新品种,现以鲜食甜玉米品种"粤甜27号"为对照,于2018年引进6个鲜食甜玉米新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鲜食甜玉米新品种"荣玉甜8号""斯达甜221""郑甜188"的综合品质较好,建议在浦东新区进行续试;"荣玉甜7号""晶甜9号""斯达甜222"在品质方面有所欠缺,建议作淘汰处理。  相似文献   

17.
《山西农业科学》2019,(12):2094-2097
试验采用PEG水溶液模拟干旱环境,比较5个玉米品种在玉米苗期水分胁迫下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为抗旱品种选育提供借鉴。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的增加,每个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相应增加,其中,香糯2号在PEG各浓度下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PEG不同浓度间黄晶糯、品糯28、先风真甜水果玉米的脯氨酸含量差异极显著,25%浓度的PEG水溶液下,丙二醛含量和其他浓度相比差异极显著。综合比较,品糯28和黄晶糯的抗旱性强于香糯2号、先风真甜水果玉米和北甜玉1号。  相似文献   

18.
通过6个优质甜玉米品种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先甜5号品种的产量较高、适应性强、品质佳。另外,总结了甜玉米生产过程中隔离种植、适期播种、田间管理和适时采收等高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11年厦门市翔安区甜玉米新品种区试总结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11年10个甜玉米新品种在厦门市翔安区的区域试验表明,区试表现比粤甜3号(CK)增产5%以上,产量达显著差异水平且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有金黄甜一号、榕甜2号和SBS901;表现比CK增产、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有SBS902、黄甜168和华宝甜8号;永珍一号、甜2021、金珍珠和世诚甜26表现不理想。  相似文献   

20.
针对宁波市的农业生态特点和土质气候条件,引进8个甜玉米品种进行露地栽培试验,综合比较各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试验结果,筛选出金菲、脆甜蜜8号、先甜5号等3个适宜在宁波地区种植的品种,增产幅度达18.2%~3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