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ISSR—PC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PCR)技术对栉孔扇贝Cldamys farreri♀和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 ♂及其单对杂交子一代担轮幼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4个引物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单对杂交子一代担轮幼虫进行PCR扩增,共得到153个清晰稳定的扩增位点,其中母本栉孔扇贝的特异位点有38个,父本虾夷扇贝的特异位点有32个。对ISSR扩增图谱的分析结果证实,所研究的杂交子代是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的杂交种。杂交子代与母本栉孔扇贝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086,与父本虾夷扇贝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4402,表明杂交子代在遗传上偏向于母本栉孔扇贝。  相似文献   

2.
扇贝种间杂交的可行性及幼体早期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进行多种杂交组合及自交,试验分为8组,即海湾扇贝♀×虾夷扇贝♂、虾夷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华贵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栉孔扇贝♀×虾夷扇贝♂5个杂交组和虾夷扇贝、海湾扇贝、栉孔扇贝3个自交组,在不同温度下比较了各杂交组配子的亲和力,同时对胚胎发育及早期幼虫的生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适温范围内各杂交组正、反交均可受精,其中栉孔扇贝♀×虾夷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杂交组受精率较高,可达80%以上;杂交子一代的D型幼虫大小性状与母本相似。另外还对杂交组合受精率、成活率较低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进行多种杂交组合及自交,试验分为8组,即海湾扇贝♀×虾夷扇贝♂、虾夷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华贵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栉孔扇贝♀×虾夷扇贝♂5个杂交组和虾夷扇贝、海湾扇贝、栉孔扇贝3个自交组,在不同温度下比较了各杂交组配子的亲和力,同时对胚胎发育及早期幼虫的生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适温范围内各杂交组正、反交均可受精,其中栉孔扇贝♀×虾夷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杂交组受精率较高,可达80%以上;杂交子一代的D型幼虫大小性状与母本相似。另外还对杂交组合受精率、成活率较低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进行大规模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群体的杂种鉴定以及家系中的亲子鉴定提供了基础。[方法]将已发表的25对虾夷扇贝的微卫星引物在栉孔扇贝基因组DNA上进行PCR扩增,并利用筛选出的通用引物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进行杂种鉴定。[结果]通过PCR扩增,筛选出6对引物获得扩增产物,其中2对表现为多态性。将这6对具有属间通用性的微卫星引物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进行PCR扩增,均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其中引物P13F449和KMY134的扩增产物中可以明显地分辨出来自父母本群体的特有条带,从而确定了杂交子代的杂种身份。[结论]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间通用微卫星引物是存在的,而且部分引物可以直接用于属间杂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温度对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受精胚胎和早期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在实验温度下,各亲本组合受精的适温和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海湾扇贝10~30℃和19~28℃,虾夷扇贝5~22℃和10~19℃;海湾扇贝♀×虾夷扇贝♂10~32℃和19~28℃,虾夷扇贝♀×海湾扇贝♂10~25℃和15~19℃。在适温范围内,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受精率达100%,两杂交组合可达70%以上,高温或低温对受精都不利。各亲本组合胚胎发育的适温和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海湾扇贝15~25℃和17~22℃,虾夷扇贝10~19℃和13~17℃;海湾扇贝♀×虾夷扇贝♂15~25℃和17~22℃,虾夷扇贝♀×海湾扇贝♂10~19℃和15~17℃。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各亲本组合胚胎发育速度和成活率都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温度对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受精胚胎和早期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在实验温度下,各亲本组合受精的适温和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海湾扇贝10~30℃和19~28℃,虾夷扇贝5~22℃和10~19℃;海湾扇贝♀×虾夷扇贝♂10~32℃和19~28℃,虾夷扇贝♀×海湾扇贝♂10~25℃和15~19℃。在适温范围内,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受精率达100%,两杂交组合可达70%以上,高温或低温对受精都不利。各亲本组合胚胎发育的适温和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海湾扇贝15~25℃和17~22℃,虾夷扇贝10~19℃和13~17℃;海湾扇贝♀×虾夷扇贝♂15~25℃和17~22℃,虾夷扇贝♀×海湾扇贝♂10~19℃和15~17℃。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各亲本组合胚胎发育速度和成活率都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AFLP技术,对2005年引自加拿大的海扇贝(Placopecten magellanicus)以及中国北方主要养殖的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进行了遗传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共用5对AFLP引物进行了扩增,共扩增出501个位点,多态性位点为392个,多态位点比例为78.24%。平均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2139、0.1684、0.1441和0.1670,平均Shannon氏指数I分别为0.3356、0.2681、0.2439和0.2656。海扇贝多态位点比例、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氏指数均处在较高水平,说明海扇贝遗传多样性较高。UPGMA聚类结果表明,海扇贝与虾夷扇贝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8.
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海扇贝与3种扇贝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对2005年引自加拿大的海扇贝Placopecten magellanicus以及中国现有种类——虾夷扇贝P.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进行了遗传学比较分析。每个扇贝种群随机抽取2个个体,利用通用引物进行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并双向测序。所得序列去掉不可信位点后,得到433 bp的基因片段。序列比对分析得到306个变异位点,其中转换位点为124个,颠换位点为111个,既有转换又有颠换的位点为45个,插入和缺失为26个。核苷酸变异值及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海扇贝与虾夷扇贝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9.
温度休克诱导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三倍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报道了用冷休克和热休克的方法阻止第一极体释放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三倍体的实验结果。栉孔扇贝在水温17℃下,受精后17min,开始处理。冷休克以1℃,处理持续时间为20min处理组倍化频率最高,为30.4%;热休克以30℃,处理时间为12min的处理组倍化频率最高,达27.6%。虾夷扇贝在水温10℃下,受精后40min,开始热休克处理,结果以29℃,处理持续时间为11min组最好,倍化频率为26.7%。处理组与对照组在孵化率,畸形率和胚胎发育上有明显的差异。栉孔扇贝2n=38,3n=51,虾夷扇贝2n=38,3n=57。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新引进种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与国内3种主要经济扇贝(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的遗传变异水平及其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PCR扩增及测序获得4种扇贝的mtDNA Cyt b基因全序列,并对其序列组成、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扇贝的单倍型数、多态性位点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在3~4、2~15、0.545~0.800、0.001 00~0.005 72和0.788~6.545之间,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变异水平;4种扇贝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255~0.429,其中,岩扇贝与虾夷扇贝的遗传距离最近(0.255),与海湾扇贝的遗传距离最远(0.42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岩扇贝与虾夷扇贝独自聚为一支,表明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将为岩扇贝的引种与养殖以及今后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1.
以精子活力和受精率为参数,就收集精子的方法、抗冻剂的种类和浓度及冷冻程序和平衡时间对虾夷扇贝精子超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冻存精子与栉孔扇贝卵子的杂交实验.结果表明,肾管处收集到的精液与海水配的16%DMSO 1∶3(v/v)混合,在4 ℃冰箱内平衡5~10 min,在液氮面上方20cm、3 cm处分别停留3 min、10 min后浸入液氮保存,冻精活力在40%以上.在液氮中保存1 d、8 d、30 d、90 d后解冻,冷冻精子活力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明显低于新鲜精子的精子活力.虾夷扇贝的冻精可以使栉孔扇贝卵子受精,受精率在20%以上,并能得到正常的D型幼虫.  相似文献   

12.
以精子活力和受精率为参数,就收集精子的方法、抗冻剂的种类和浓度及冷冻程序和平衡时间对虾夷扇贝精子超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冻存精子与栉孔扇贝卵子的杂交实验.结果表明,肾管处收集到的精液与海水配的16%DMSO 1∶3(v/v)混合,在4 ℃冰箱内平衡5~10 min,在液氮面上方20cm、3 cm处分别停留3 min、10 min后浸入液氮保存,冻精活力在40%以上.在液氮中保存1 d、8 d、30 d、90 d后解冻,冷冻精子活力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明显低于新鲜精子的精子活力.虾夷扇贝的冻精可以使栉孔扇贝卵子受精,受精率在20%以上,并能得到正常的D型幼虫.  相似文献   

13.
采用RAPD技术,对日本群体♀×黄河群体♂的杂交子代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评价杂交对中华鳖种质资源的影响,为优良性状的选育提供参考.本试验从4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2个扩增较好的引物,在日本群体♀×黄河群体♂的杂交子代、日本群体子代、黄河群体子代和太湖群体4个群体中共扩增出176个位点,其中129条(73.30%)呈现多态性,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了8条,扩增出的片段分子量在300 ~2 500 bp之间.多态位点比例、Nei 基因多样性指数以及Shannon信息指数大小顺序为:杂交群体>日本群体>黄河群体>太湖群体,杂交子代比亲本子代的的遗传多样性更丰富.4个群体两两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在0.835 l~0.954 4之间,遗传距离在0.046 7~0.180 2之间,杂交群体子代与亲本黄河群体子代的遗传距离最小,遗传相似度最大.试验结果表明,中华鳖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是丰富的,杂交活动会加剧遗传多样性的产生,这对中华鳖的良种选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樱桃谷鸭和麻鸭及其杂交子代(樱♂×麻♀)3个样本的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标记分析,探讨了杂种优势产生的分子遗传机制。从1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个引物进行扩增,460条扩增带中,有330条带具有多态性。群体内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7888(樱桃谷鸭)、0.7629(麻鸭)和0.8227(F1)。F1与母本的相对遗传距离为0.3300,与父本为0.3505,表明F1偏向母本。  相似文献   

15.
荷包红鲤与德国镜鲤正反杂交组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1对微卫星引物对两个杂交组合(荷包红鲤♀×德国镜鲤♂,德国镜鲤♀×荷包红鲤♂)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对引物均能表现很好的多态性,可用作两个杂交组合遗传结构的分析,且得到的MFW 30可以用来鉴别正反杂交组的双亲;正反杂交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值分别为0.5072和0.5359,属高度多态性;子代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6594和2.9211,均大于母本而小于父本;在反交组子代中杂合度为0.9212,要高出双亲,正交组中为0.7515,介于双亲之间,均显示出子代的高遗传变异水平;Hardy-Weinberg平衡的卡方检测发现,正反杂交子代分别有8个和10个位点发生大幅度偏离平衡;双亲间遗传距离正交组为0.2699,反交组为0.3578,显示出能产生杂交优势的潜力且正交组要低于反交组;UPGMA聚类图显示,子代在正交组中与母本近,在反交组中与父本近,两者都提示杂交子代与荷包红鲤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6.
岩扇贝闭壳肌营养成分的分析及与中国3种扇贝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闭壳肌的营养成分,采用常规营养分析方法,对岩扇贝及虾夷扇贝Patiopecten yesoensis、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闭壳肌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部分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4种扇贝闭壳肌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岩扇贝闭壳肌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和总糖的质量分数(鲜计)分别为78.68%、16.13%、0.92%、1.77%和1.92%,与另3种扇贝相比,岩扇贝闭壳肌的粗蛋白质与灰分含量相对较高,水分与粗脂肪含量较低,总糖含量与虾夷扇贝接近,高于栉孔扇贝,低于海湾扇贝;岩扇贝闭壳肌中必需氨基酸总量(EAA)为5.17%,占氨基酸总量的35.5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为59.10%,略高于其他3种扇贝,接近FAO/WHO的理想氨基酸模式,呈味氨基酸(DAA)总量为7.25%,占氨基酸总量的49.82%;岩扇贝闭壳肌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占总脂肪酸的48.56%,其中EPA和DHA占总脂肪酸的41.84%,略高于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岩扇贝闭壳肌矿物元素中常量元素的含量依次为KMgCa,微量元素中Zn含量较为丰富。研究表明,岩扇贝闭壳肌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的特点,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较高,是一种具有潜在引种价值的扇贝。  相似文献   

17.
《天津农业科学》2016,(2):48-52
扇贝产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海湾扇贝为代表的贝类养殖的第3次海洋水产浪潮兴起为契机,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给中国渔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扇贝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不少是新型创新药物和功能性与保健食品资源。近年来,以栉孔扇贝、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的成功开发、生态安全养殖技术、扇贝加工的不断成熟为标志,高新技术得到快速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扇贝产业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花鱼骨和唇鱼骨及其正反杂交子代(花鱼骨♀×唇鱼骨♂F1和唇鱼骨♀×花鱼骨♂F1)共4个群体进行微卫星分析,计算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多态性信息含量(PIC)、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遗传分化系数(Fst)、Nei氏遗传距离(DS)。结果表明:在4个群体中,反交F1的平均Ne最大(3.453 7),花鱼骨的平均Ne最小(3.049 7);花鱼骨和唇鱼骨及其正反杂交子代4个群体的平均PIC分别为0.599 4、0.602 6、0.628 0、0.637 4;反交F1的平均Ho最高(0.411 1),花鱼骨的平均Ho最低(0.208 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正交F1和母本花鱼骨先聚为一支,再和父本唇鱼骨聚为一支,最后同反交F1聚在一起。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系数结果显示:正交F1与母本花鱼骨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与反交F1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反交F1同父本花鱼骨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同母本唇鱼骨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杂交子代群体的等位基因基本来自父母本双方,可以推断杂交子代的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属两性融合生殖,且杂交子代的遗传变异水平明显高于父母本,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19.
奥尼罗非鱼及其亲本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SSR技术对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及其杂交子代(O.aureus♂×O.niloticus♀)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12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8个微卫星特异性位点,其中奥利亚罗非鱼(♂)特异位点7个;尼罗罗非鱼(♀)5个;杂交子代6个。利用这8个位点检测3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共检测到63个等住基因,平均等位基因2.4394个,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杂交子代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O.7083、0.9015和0.9787;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341、0.5761和0.643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133、0.4693和0.5584。结果表明,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都较高,其中杂交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奥利亚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显示尼罗罗非鱼(♀)和杂交子代的遗传距离较近。  相似文献   

20.
利用RAPD分子标记分析了江黄颡(♀)和乌苏里拟鲿(♂)及其杂交子代3个群体的遗传结构。18个RAPD随机引物对每个群体8尾鱼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106个条带清晰且重复性较好的RAPD标记,片段大小在200~2 000 bp之间,江黄颡(♀)和乌苏里拟鲿(♂)及其杂交子代3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17.92%、18.87%和25.47%,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940 8、0.936 8和0.928 0,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59 2、0.063 2和0.072 0,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075 4、0.073 8和0.103 6,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108 7、0.108 1和0.150 1;亲缘关系树状图显示杂交子代与母本遗传距离较近,而与父本遗传距离较远。结果分析表明:杂交子代继承了双亲的优良性状,但从母本中继承的遗传物质稍多于父本;杂交子代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高于两亲本群体,杂交一代基因杂合性增强,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