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省安吉县通过生产桑枝地板,建设高标准果桑示范园和果桑观光园,带动了桑枝条加工业的兴起,实现了每667m2桑园生产"吨果、吨条、百公斤茧"的高效生产模式;通过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提升了蚕桑产业层次,达到了蚕业增效、蚕农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三五"在饲料桑、生态桑、蚕沙等方面的研究思路,旨在加快山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步伐,促进山西蚕桑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江苏省蚕桑学会栽桑学组与武进市蚕桑技术指导站,于5月19~20日在武进市联合召开蚕桑综合利用(果桑开发)研讨会,交流蚕桑综合利用经验,研讨果桑的开发、利用和协作.参加会议的有邻近大中城市、具有开发利用果桑资源条件的蚕种场和蚕桑生产重点县(市)的代表共20人.中国蚕学会名誉理事长朱竹雯很重视蚕桑综合利用,亲临会议听取交流和研讨,并为会议作了小结发言.  相似文献   

4.
周小毛 《四川蚕业》2012,40(2):39-39
<正>1分布与为害为了大力开发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果叶兼用桑在各地正逐步兴起,但桑葚菌核病在四川各大蚕区和果叶兼用桑基地的专业果桑园均有发生,而且已呈上升态势,桑葚菌核病一旦发生,将直接影响桑果农的收益,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正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现有在职职工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博士与博士后13人,省特贡人员2人,国务院特贴4人。"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入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两名专家被农业部聘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建有桑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蚕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低碳生物能农业  相似文献   

6.
《蚕桑通报》2013,(2):5-5
"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种生产岗位科学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桑树育种岗位科学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桑育种与资源利用学科现有研究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博士3人,硕士1人。主要研究方向:①开展桑树新品种选育和推广以及养蚕技术应用;②拓展桑树资源在果用、功能保健  相似文献   

7.
正"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种生产岗位科学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桑树育种岗位科学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桑育种与资源利用学科现有研究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博士3人,硕士1人。主要研究方向:①开展桑树新品种选育和推广以及养蚕技术应用;②拓展桑树资源在果用、功能保健和药用、生态等方面的应用;③通过开展桑树基因组学研究、提升生物技术在桑树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蚕桑综合利用是提高蚕桑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江苏省是蚕桑生产大省,桑、蚕及其附属物和衍生物资源丰富,综合利用的潜能很大.文章结合江苏省蚕桑综合利用实际,分析蚕桑综合利用几种发展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了当前江苏省蚕桑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蚕桑综合利用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蚕桑通报》2013,(2):4-4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现有在职职工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博士与博士后13人,省特贡人员2人,国务院特贴4人。"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入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两名专家被农业部聘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建有桑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蚕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低碳生物能农业研究、应用昆虫研究和成果转化与推广6个学科和院"昆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有实验与科研用房8000平方米,试验桑园4公顷,保存桑、蚕品种资源1000余份。研究所重点开展蚕桑新品种选育、家  相似文献   

10.
正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现有在职职工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博士与博士后13人,省特贡人员2人,国务院特贴4人。"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入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两名专家被农业部聘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建有桑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蚕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低碳生物能农业研究、应用昆虫研究和成果转化与推广6个学科和院"昆虫分子生物  相似文献   

11.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是传统蚕业的延伸与拓展,是当前促进蚕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广西在桑、蚕、丝综合利用方面也取得重大发展。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以期对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栽桑养蚕是我县传统产业之一。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养蚕比较效益下降,蚕桑产业需要突破。为此,我县于2009年引进"嘉陵30号"果叶兼用新桑品种,既采叶养蚕,又产果应市,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获得农民好评。但随着果桑种植面积扩大,技术管理跟不上,2011年我县果桑发生了病虫害,导致部分果桑颗粒无收;2012年以后近3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对果桑菌核病和浆瘿蚊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  相似文献   

13.
正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现有在职职工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博士与博士后13人,省特贡人员2人,国务院特贴4人。"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入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两名专家被农业部聘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建有桑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蚕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低碳生物能农业研究、应用昆虫研究和成果转化与推广6个学科和院"昆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有实验与科研用房8000平方米,试验桑园4公顷,  相似文献   

14.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蚕缫丝在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传统蚕桑生产的主产品是蚕茧、生丝和丝绸,我们的祖先虽然很早就认识到蚕与桑的其他用途,但真正较系统开展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与开发是20世纪30年代,而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取得长足的发展是近二十多年。蚕桑业除主产品外,还有大量的副产物,如蚕沙、蚕蛹、桑叶、桑枝、桑果、桑根、蚕蛾、蚕卵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与开发,是蚕桑业发展的闪光点,可延长蚕业的产业链,并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大足区蚕桑产业的现状、发展优势、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桑、蚕、果全面开发、综合利用的措施,进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大足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蚕桑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组织立体型生产,即立体蚕桑,包括原有的桑、蚕、茧、丝绸生产,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及多层次利用三个方面.目前蚕桑生产很不乐观,只有组织立体生产,多层次循环利用,才能提高蚕桑生产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正>"嘉陵30号"果叶兼用新桑品种是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桑树资源与育种研究室采用单株选优与化学诱变相结合的染色体工程,育成的人工果叶兼用多倍体品种。该品种于2009年11月通过重庆市蚕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近年陆续引种进入四川,其中南充市嘉陵区新庙乡栽种"嘉陵30号"3000多亩(200 hm2),资中县球溪镇、板栗垭乡栽种2000多  相似文献   

18.
<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是公益一类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从事蚕、桑、蜜蜂遗传改良、养殖(栽培)和加工技术研究及示范等公益性农业科技工作。是国家蚕桑和蜜蜂产业技术体系红河综合试验站、云南省现代农业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云南省向仲怀院士工作站和云南蚕桑育种与高效生产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依  相似文献   

19.
<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是公益—类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从事蚕、桑、蜜蜂遗传改良、养殖(栽培)和加工技术研究及示范等公益性农业科技工作。是国家蚕桑和蜜蜂产业技术体系红河综合试验站、云南省现代农业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云南省向仲怀院士工作站和云南蚕桑育种与高效生产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依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东兰县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专业人才缺乏、小蚕共育规模小、质量不高和饲养技术不规范、综合防病意识弱、轻桑园管理导致单产和效益低、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推动东兰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引进专业人才完善服务体系;规范小蚕共育管理,保障商品小蚕质量;加强桑园管护及加大投入升级养蚕设施,增强蚕农消毒防病意识,提高养蚕经济效益;提高桑资源综合利用率,增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积极融入东、巴、凤旅游一体化推进蚕桑文化旅游发展,促进蚕桑旅融合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