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对从韩国引进、收集于亚洲不同产稻国的杂草稻材料,田间隔离种植、观察、记载杂草稻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参试的199份杂草稻中,杂草稻抽穗天数和株高的变化范围均大于栽培稻;颖壳色共6种,多数表现为淡黄色和黄褐色斑点、微红、金色(似栽培稻颖色),部分表现黑褐色和褐色(似野生稻颖色);种皮色以红色为主,部分为白色;40.7%材料有芒,芒色以金色和紫色为主;部分材料易落粒;再生力强。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差异较大,变异类型丰富,是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在水稻改良中应有目的地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2.
稻田杂草稻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2006年在扬州定点追踪了直播稻、麦套稻、抛秧稻、手插秧等不同稻作方式的杂草稻发生动态,并配合大面积生产调查,研究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对水稻生产的危害。研究表明,杂草稻的发生和严重危害主要是由于水稻生产方式日益简化积累、种子混杂等原因造成的;杂草稻危害一般是直播稻〉麦套稻〉抛秧〉手插秧;水稻的不同发育阶段,杂草稻与栽培稻的形态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别。根据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形态差异,提出了“切断种源,形态去杂”的控制思路。  相似文献   

3.
用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分析了稻-萍-蟹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能量、营养输入输出。结果表明:稻-萍-蟹田生态系统经济效益较高,为32104.66元/hm2,是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的5.9倍;人工辅助能产投比为1.69,比普通稻田生态系统提高0.03;氮、磷、钾产投比为0.97,比普通稻田生态系统提高0.13。  相似文献   

4.
我国三个野生稻种粗线期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求栽培稻同野生稻种的亲缘关系,采用去壁、低渗和Giemsa染色制片法,比较分析了我国的普通野稻(Oryza rufipogon Griff.)=O. perennis Moench),药用野稻(0.officinalis Wall),疣粒野稻(O. meyeriana Baill.)和栽培稻(Oryza sativa L.)的粗线期核型。试验结果表明,最长染色体长度与最短染色体长度的比值,以普通野稻同栽培稻最为接近。根据Levan等的臂比率标准,普通野稻的核型为7 M + 5 SM;药用野稻为6 M 十5 SM+l ST;疣粒野稻为7M+ 5 SM; 栽培稻为6 M 十6 SM。普通野稻同栽培稻具有相同类型和编号的染色体数目最多,核型最相似,表明二者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本文还就种内核型变异的主要表现及引起变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每种作物都有汉字的专名,同一种作物往往有不止一个名称,也是容易理解的。譬如秦汉以前叫“菽”的,汉以后慢慢改叫大豆,沿用至今。秦汉以前用单名的麻(指大麻),麦(指小麦),以后区分为大麻、亚麻、脂麻;麦区分为大麦、小麦、燕麦等,都不会发生误解。北方最早的粮食作物黍,只有穄和稷的别称;粟的别称算多了,也不过有稷、秫、柜和粱等几个。而稻就大大不同了,稻的汉字名称之多而复杂,反映了稻在中国农耕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6.
紫叶稻遗传的特异性有其在诱导孤雌生殖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水稻所保存的籼型紫叶稻分别与正常绿叶稻广田,二九丰杂交。发现紫叶稻遗传具有特异性;即这两个绿叶稻品种均带有一紫叶抑制基因Ipl(t),使得杂交F1并不比色而呈绿色,F2群体中绿叶与紫叶之比表现55:9的基因分离模式;用2.4D诱导孤雌生殖,发现2,4D能有效促进子房膨,但得不到种子。  相似文献   

7.
(一)农药的施用养鱼稻田应该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养鱼稻田对鱼类安全的常用农药有: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蓟马、粘虫,可用乙酸甲胺磷,每公顷用药量750~1500克;防治稻飞虱、叶蝉、蓟马,可用乐果,每公顷稻田用量750克,对水90~112公斤喷雾;防治蝗虫、稻纵卷叶螟等可用25%杀虫双水剂1:500倍溶液喷雾,或用25%杀虫眯水剂1500克,对水1125公斤喷雾;防治稻叶蝉和稻飞虱可用2%叶蝉散粉剂,每公顷用30公斤,并可兼治蓟马和蚂蟥。井冈霉素,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对防治纹枯病效果好,对鱼虾无害。敌枯双、叶枯净、稻瘟净、退菌特…  相似文献   

8.
中国“疣粒野稻” 拉丁学名和中名的订正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中国“疣粒野稻” 的小穗近等长于颗粒野稻, 而短于疣粒野稻。内外稃(谷壳)表面电镜扫描形态是:中国“疣粒野稻” 的山形瘤状突起分布较密,与颗粒野稻近似,但疣粒野稻则分布较疏。中国“疣粒野稻“的钩毛多为弯锥形;钩毛周围的硅质突起为乳头状,顶端圆而光滑。疣粒野稻和颗粒野稻的钩毛为雀嘴形;钩毛周围的硅质突起为火山顶状,顶端具星状冠。以上述形态为主要依据,中国“疣粒野稻” 与颗粒野稻和疣粒野稻均有明显区别;在地理分布方面也与上二亚种不同。所以,现将中国“疣粒野稻”另立一新亚种,为瘤粒野稻 Oryza meyeriana (Zoll. et Mor.) Bail1.subsp.tubeculata W. C.Wu et Y. G.Lu.G.C.Wang。  相似文献   

9.
秀水620对褐稻虱抗生性的研究及其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测定了秀水620对褐稻虱的一些抗生性指标,从实验室所得的各种参数来估计褐稻虱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内禀控制率;同时调查了秀水620对褐稻虱的田间控制作用。(1)抗生性作用中. 秀水620品种上褐稻虱分泌蜜露的面积为感虫品种秀水48的37.8%;饲养一代后,刚羽化的成虫体重比感虫品种上的成虫体重显著减轻。秀水620品种上,成虫平均产卵量为191粒/♀;秀水48品种上为3l6.2粒/♀;IR64品种上仅87.5粒/♀;在秀水620、IR64品种上的存活率比秀水48品种上存话率减少约50%,羽化率明显比秀水48品种上低。(2)褐稻虱种群趋势指数,秀水48为139.6,秀水620为30.30,IR64为19.09;秀水620对褐稻虱的内禀控制率为0.7829,IR64为0.8632;秀水620对褐稻虱田间控制率为77.23%。  相似文献   

10.
 用扫描电镜对栽培稻的两个籼型品种(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药用野生稻(O. officinalis)、疣粒野生稻(O. meyeriana)及野生稻与栽培稻的种间杂种F1的外稃表面显微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观察到外稃表面的显微特征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并初步概述了三种野生稻的乳突特征。栽培稻与野生稻的种间杂种外稃显微特征受亲本影响,其中乳突座间距、列宽主要受野生稻亲本影响;底座以上的峰突特征如峰距、峰数则表现为栽培稻亲本的特征;乳突分布密度表现为超亲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水田稻稗(Echinochloa oryzicola Vasing)对丁草胺的抗药性水平以及对其他细胞分裂抑制剂的交互抗药性水平。【方法】采用琼脂法和整株盆栽法测定了黑龙江省14个地区53个田块的稻稗对丁草胺的抗药性以及对其他3种细胞分裂抑制剂丙草胺、苯噻酰草胺和莎稗磷的交互抗性。【结果】琼脂法检测出庆安03、东京城镇02等4个稻稗生物型对丁草胺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指数为12.92~26.03,占供试稻稗生物型的7.55%;兴隆镇03、阿城04等4个稻稗生物型对丁草胺产生了低等水平抗性,抗性指数为6.63~8.86,占供试稻稗生物型的7.55%;庆安01、汤原01等5个稻稗生物型对丁草胺敏感性下降,抗性指数为3.18~4.84,占供试稻稗生物型的9.43%;其余阿城02、尚志02等40个稻稗生物型对丁草胺表现敏感,抗性指数均小于3,占供试稻稗生物型的75.47%。选取上述测定结果当中抗性最高的两个生物型,使用整株盆栽法进行对丁草胺的抗性水平验证。发现庆安03和东京城镇02同样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指数分别为16.78和13.27;同时测定两个抗性生物型对丙草胺、苯噻酰草胺和莎稗磷3种细胞分裂抑制剂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庆安03稻稗生物型对丁草胺和丙草胺产生了交互抗性;东京城镇02稻稗生物型对丁草胺、丙草胺和莎稗磷产生了交互抗性。【结论】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稻稗对丁草胺产生了抗药性,且对丙草胺和莎稗磷产生了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2.
水稻东农415的抗瘟性基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累积分布曲线法”用日本7个单基因鉴别菌系(P-2b、研53-33、稻72、北1、研54-20、研54-04、稻168)接种鉴定了农林20×东农415组合7套F3系统。结果表明,东农415对P-2b、北1、稻168三个菌系的抗性是由三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研53-33菌系是由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的;对研54-04菌系的抗性是由两对显性基因和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对稻72和研54-20两个菌系的抗性是由两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分析结果显示水稻品种东农415至少含有三个显性抗瘟性基因,且基因间存在互作。  相似文献   

13.
饲用稻高产与高蛋白的农艺协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饲用稻研究开发的意义,引出目前对饲用稻高产与高蛋白研究现状,指出其存的不足,商讨进一步发展高产与高蛋白饲用稻的研究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利用AMMI模型分析我国杂交籼稻整精米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MMI 模型分析了6种杂交籼稻在我国5个籼稻亚区平均整精米率,以评价我国杂交籼稻整精米率的稳定性、地区适应性等。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的整精米率较高且稳定性优;Ⅱ优838、丰两优1号的整精米率较高但稳定性较差;D优527、金优207的整精米率虽低但稳定性较好;冈优725的整精米率较低且稳定性最差。D优527、冈优725、金优207在浙、沪、苏稻亚区表现较好的适应性;两优培九、Ⅱ优838、丰两优1号在琼粤桂稻亚区、 闽台稻亚区、 皖赣鄂湘稻亚区、滇黔川渝稻亚区表现较好的适应性。皖赣鄂湘稻亚区、 滇黔川渝稻亚区的交互作用小且品种辨别力弱,另外3个则不然。因此,我国籼稻整精米率以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最大,基因效应其次,环境效应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北方杂草稻耐低温发芽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选用19份北方杂草稻为试验材料,分别在0℃、4℃、14℃、24—28℃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北方杂草稻具有较强的耐低温发芽特性。在4℃条件下,供试的19份杂草稻材料间的发芽率方差和变异幅度都比较大,耐冷性评价结果可靠。在4℃条件下耐低温发芽特性的评价结果为:5份杂草稻材料耐冷性为1级,耐冷性强;4份为5级,耐冷性中;10份为9级,耐冷性弱。对照栽培稻品种秋光的耐冷性为9级,耐冷性弱。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三种野生稻胚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了中国普通野稻(O. rufipogon),药用野稻(O. officinalis),瘤粒野稻(O. meyeriana subsp. tuberculata)(即中国疣粒野稻)在实体解剖镜和扫描电镜下的形态,结果表明:1)普通野稻,药用野稻胚的形形态结构与栽培稻的相同,而瘤粒野稻胚的腹面缺腹鳞和侧鳞,从而亦不存在胚芽鞘轴出孔;2)瘤粒野稻与栽培稻胚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在器官分化早期是一致的,稍后,栽培稻胚产生腹鳞和侧鳞,形成胚芽鞘抽出孔,而瘤粒野生稻胚则缺。  相似文献   

17.
优质食用稻营养特性及需肥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年多品种田间试验结果指出:(1)每生产100 kg 优质稻谷需吸收 N, P2 O5, K2 O 分别为22,12 和39 kg 左右,高于普通稻,其50% ~75% 来自于土壤,后期吸磷率高于普通稻,钾则反之。(2)氮、磷最高含量在分蘖期,钾在穗分化始期。(3)早稻养分吸收高峰在穗分化至孕穗间;晚稻氮、钾先于早稻,氮还先于普通稻,磷、钾与普通稻一致,后期吸磷速度及比率高于普通稻。(4)优质稻的氮、钾运转率低于普通稻。(5)对养分的利用率高于普通稻。  相似文献   

18.
简要地阐述了谷秆两用稻东南201水稻的由来、产量状况、米质标准;比较了谷秆两用稻与普通稻在饲养奶牛、养鱼等饲养业上的优势;指出了谷秆两用稻的稻草粉可以取代麸皮栽培黑木耳、毛木耳及真姬菇;总结了东南201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麦、瓜、豆、稻”一年四熟栽培模式,是我们近几年来在水稻种植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不断试验推广总结出来的,即前茬小麦。中茬西瓜地里种黄豆,后茬栽双季晚稻。如此四种四收的模式,一般一年亩均收粮食可达750公斤,经济效益1500元以上.较之“油稻稻”、“肥稻稻”,亩增产值800多元。在栽培上要求小麦、黄豆品种熟期早,产量高;双季晚稻品种秧龄弹性大,耐肥、耐迟栽。其具体栽培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利用淀粉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的同工酶差异,分析17个杂交水稻亲本、3个新株型株系和22个光壳稻、爪哇稻品种的遗传差异,研究光壳稻和爪哇稻及其与温带粳稻之间的关系,探索同工酶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在杂交稻育种中利用的可能性。在本研究中,8个同工酶18个多态性位点至少在2个基因型间存在差异。每个具有多态性的酶谱带分别以1和0记录存在与否,由同工酶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普通粳稻与光壳稻、爪哇稻混合聚在一起;光壳稻与爪哇稻之间的遗传距离要比它们与普通粳稻之间的遗传距离小。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已配组育成了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