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江苏省65个县(市)人均GDP为经济指标,测算出1990-2011年的泰尔指数,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及其空间机理作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苏北内部、苏南内部差异是江苏省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县域经济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相似地区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格局,且集聚的程度不断增强;局部空间格局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层空间分布结构;县域经济发展的自组织性较强,空间格局演化中的随机成分较低,而由结构化分异引起的空间差异越来越显著;东北-西南方向县域经济差异较小,而东南-西北方向县域经济差异较大。从完善合作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人才引进制度等方面提出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利用空间自相关、GWR模型及ArcGIS自然断裂法等研究方法,以河南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从城镇化率、投资水平、消费水平、产业结构、农业因素、交通条件等方面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现状及其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县域单元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总体来看,河南省经济发展空间不均衡,中部地区较为发达,南部和东南部相对落后;从局部来看,各市所辖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而地级市下辖的各县则普遍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呈正相关性,高低集聚现象明显。High-High区主要集中在郑州市及周边(郑-汴-洛),Low-Low区集中分布于河南省南部和东南部区域。在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归因探讨方面,发现投资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为强劲,作用强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农业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居第2位,作用强度呈北向南递增;消费水平、交通条件、城镇化率对经济的影响度分别位居第3~5位,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作用明显;产业结构对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影响最弱,对经济发展影响相比其他5个因素要弱。  相似文献   

3.
<正>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强则全域强,县域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蓄水池、动力源和增长极。湖北将创新型县(市、区)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通过实施“三统筹”“五下沉”,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成效凸显,进一步抬高湖北全域协同发展的底板,夯实科技强省建设基础,推动创新型县(市、区)成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差异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诊断能够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文以山西省各县(市、区)为基本单元,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动效率三方面指标对山西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作出总体评价,并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等分析方法揭示2000-2013年山西省县域经济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山西省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自相关性显著并呈减弱趋势,县域经济差异在2000-2013年间先扩大再缩小,但整体变化幅度较小;地级市辖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它县域,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及晋北、运城等传统农业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山西省经济发展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东西低、中部高,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5.
正创新型县(市、区)是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落地基层最为关键的一环,近年来湖北省加快推进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是湖北省科技厅批准创建的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区),在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上作出了成效,并在县域人才发展、人才振兴和科技特派员工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夷陵区依托区内科技企业,运用数字化手段,汇聚乡村创新要素,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着力破解精准服务难、信息对称难、成果转化难、示范推广难、高效管理难、数据利用难等突出问题,打造创新型县(市、区)为主体的县域科特派策源地,有效促进了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畜牧业产业集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本研究以畜牧大省黑龙江省为例,利用2008—2017年黑龙江省66个县(市、区)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法测度出黑龙江省畜牧业产业集聚情况,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实证检验畜牧业产业集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牧区、半牧区和非牧区畜牧业产业集聚度整体均呈下降趋势,产业集聚度平均值分别为3.27、2.49和1.54;2)整体回归显示,畜牧业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U”型关系,不同产区分样本回归证实了畜牧业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U”型关系;3)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信息化水平、金融发展水平、规上企业能力、县域财政收入、交通设施建设、基础教育水平等对县域经济增长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提出合理规划畜牧主产区范围、鼓励推进畜牧业产业集聚、强化畜牧业补贴政策、因地制宜指导畜牧业发展、加大资源配置投入力度、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县域经济类型及其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振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207-7213
回顾了相关研究文献,依据河南省各县(市)在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方面的差异,将其108个县(市)划分为工业主导型、现代农业主导型、第三产业拉动型和传统农业主导型4大类。针对各类县(市)在产业结构、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及经济运行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将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大体归纳为特色农产品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畜产品养殖加工、区位优势工业化、内生性工业化、产业集聚、矿产资源开发加工、非公有制促动、旅游资源开发、劳务经济、传统文化艺术开发、传统农业主导共4类12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县域产业结构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纯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6046-6050
将河南省县域第一、二、三产业经济数据和图形数据相结合,采用偏离-份额模型,对河南县域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具有相似产业结构的县市在空间上更趋于集中;河南县域经济增长中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第二产业,第一、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起了阻碍作用;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可分为发展优势区、发展平衡区、发展劣势区3种类型。针对不同的发展类型,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县域经济面临着"发展"与"转型"的双重任务,因此,县域经济有着发展与转型的复杂特性.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我省基本形成了"四区"、"七类":"四区"即环长株潭县域区(含长株潭地区县域)、环洞庭湖县域区(含常德、岳阳、益阳三市县域)、大湘西县域区(含怀化、自治州和张家界及邵阳的6县)、泛湘南县域区(含衡阳、娄底、永州、郴州和除开6个县以外的邵阳县域)."七类",即我省县域可分为都市型、郊区型、平原湖区型、丘陵山区型、少数民族地区型、库区型和矿区型七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马尔可夫链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利用1994-2014年间江苏省61个县域行政单元的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与GDP数据,构建县域产业结构系数和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分析了1994年以来江苏省县域产业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江苏省县域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两个分别向高水平和低水平演变的趋同俱乐部;(2)江苏县域产业结构日益优化,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系数一直保持苏南苏中苏北的时空分布格局。苏南产业结构优势稳定,苏中和苏北产业结构变动明显;(3)五种社会经济因素对不同县域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区域差异显著,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指数、技术水平、交通可达性普遍与县域产业结构正相关,居民消费结构、地理区位普遍与县域产业结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江苏省65个县市为研究实证单元,基于区域城乡一体的思想构建乡村性指数,对县域尺度上江苏省乡村性进行定量评价,以ArcGis 9.3、GeoDa 095、SPSS 16等软件平台为支撑,采用Jenks最佳断点分类、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的空间分异进行定量地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差异性不显著,但乡村性较强区域所占比重略大;从苏南到苏北呈现乡村性梯度递增的空间分异特征;全局上呈乡村性集聚分布态势,局部上在江阴、昆山等7县市和苏北灌云、阜宁等7县形成县域尺度的乡村性"冷点区"与"热点区"。  相似文献   

12.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柳青  千庆兰  吴莹  郭冠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074-20075
以2009年广东省67个县(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总量、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发展速度和利用外资5个方面,选取各县(市)的GDP、工业总产值等17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目前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明显地由珠江三角洲地区向外围及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递减的格局。BP神经网络的评价结果可以较好地模拟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传统研究方法相比,能有效避免主观的权重确定带来的误差,提高测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湖北省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呈现"双核结构""、金字塔结构""、圈层结构"和"点-轴结构"空间特征,省内发达县域(第一、二圈层)位于"宜昌市和武汉市"两个内核周边,沿长江、沪蓉高速、京广、京九、焦枝铁路等轴线集中;第三圈层位于江汉平原核心和东部,第四圈层位于省际边缘区;从空间上看,湖北省县域经济形成小范围的"高-高"集聚,但不存在明显的"低-低"聚集,出现聚积发展型、极核发展、均衡发展、边缘发展四种类型。根据分析,本文提出建设武汉-荆州都市连绵区、打造宜昌市和襄樊市城市增长极点、强化"两轴四线"、加快鄂西县域综合开发等县域经济空间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探索性数据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分4个时期定量探究2003~2014年江苏省人均GDP空间分异的空间集聚程度和时空演变特征,讨论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人口密度和常住人口与江苏省人均GDP的空间相关关系,以此为依据剖析江苏省的人均GDP空间组织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人均GDP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空间布局异质性较强、差异性显著;4个驱动因素对人均GDP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常住人口、人口密度、工业总产值、固定生产总值。其中,常住人口与人口密度对江苏省人均GDP的影响作用较大,影响强度由北部向南部城市逐渐递增。江苏省未来的发展政策应当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南北产业转移,整合各种区域要素和空间结构,力争实现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异更大程度上是由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本文以陕西省和江苏省为例,从历史、市场主体、资本、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制度等多角度,对比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杨松  何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1097-11099
选取13个评价指标构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2009年江苏省51个县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并提出了提升江苏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依据《2008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县市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发展很不平衡,将湖北省76个县市分为F〉1、0〈F〉1、F〉0三大类,即县域经济较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中等发达地区与县域经济发展较低地区。基于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牢固树立工业兴县、工业兴市的思想,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把工业化、产业化落实到项目和企业的发展上来;继续坚持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以环境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等。  相似文献   

18.
董展展  黄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572-5575
选取了17项指标构建一个可以充分反映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异指数评价法与GIS空间分析工具相结合,对浙江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综合发展水平在数值上呈强者偏强,弱者偏弱,中低水平和低水平相对集中的"金字塔型"分布特征;空间分异较大,全局空间分异ID指数为0.223 4,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集中分布于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水平低的县域集中分布于浙西南地区。据此提出了平衡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