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国许多地区均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此同时存在的是引起了大量的房屋拆迁补偿的矛盾。本文从拆迁补偿问题入手,概述了房屋拆迁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其理论基础,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的现状,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缺陷及存在的大量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只有将这些问题通过合理的建议进行合理的解决,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3.
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且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这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水土流失和城市环境的概念,进而阐述了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危害和城市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西安城市郊区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城市郊区化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以西安市为例,分析了西安市人口与工业等郊区化的现状特点,揭示了郊区化对西安市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所应采取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不断扩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分析了济南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其次以舜湖流域作为典型个例,来定量研究城市建成区扩展对水土流失造成的影响,从而为济南市保泉工作提供一种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气候影响城市建设,首先从影响人类活动开始。人类出于本能向气候适宜的地带迁居,使得这里人口增多,从而形成城市。目前,人类大多聚居在水热条件配合较好的温带地区,因而这里的城市多。相反,在热带和寒带地区城市就比较稀少。在我国,东南沿海较西北内陆气候好,所以,我国沿海城市就比内陆城市多。 相似文献
7.
城市污泥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述了城市污泥作为肥料对施用地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作为土壤改良剂对恢复贫瘠土壤肥力的作用。重点探讨了污泥施用地土壤有机质、结构性质、水力学性质、pH、阳离子交换量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城市污泥对矿区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江西东乡铜矿区土壤为基质,设计了6个不同的污泥施用量的处理进行枸树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对照相比增加了32.58%~126.95%,碱解N增幅为77.80%~300.60%,速效P增幅为109.83%~596.41%,铜含量增幅为3.64%~24.41%,铅、锌含量增幅分别为0.53%~7.82%、1.38%~10.39%;与对照相比,细菌数提高了20~232.5倍,真菌数提高了2.28~32.85倍,放线菌数提高了3.5~130倍。根据矿区废弃地和污泥的性质,污泥施用比例为40g/kg时,是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结构,重金属含量又能控制在土壤标准范围之内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对土壤环境容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不同量的城市生活垃圾堆肥(以下简称垃圾堆肥)施入农田土壤后,土壤理化性状、作物生长效应及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等情况。阐述了垃圾堆肥对土壤环境容量影响因素,为制定垃圾堆肥施入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不同量的城市生活垃圾堆肥(以下简称垃圾堆肥)施入这膛田土壤后,土壤理化性状、作生长效应及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等情况。阐述了垃圾堆肥对土壤环境容量影响因素,为制定垃圾堆肥施入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2018年长株潭(长沙市—株州市—湘潭市)城市群生态绿心区最佳植被覆盖和水土流失状况,为区域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GIS和RS技术,以长株潭区域降雨、土壤、地形、土地利用等数据为基础,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模型和USLE国际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优选模型。[结果]长株潭绿心区总面积为52 287 hm~2,整体植被状况较好,高覆盖度(75%~100%)面积最大,占绿心区总面积一半以上,为26 598.40 hm~2;中低覆盖度(30%~40%)面积最小,占区域总面积的8.61%,为4 501.91 hm~2。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区总侵蚀(不含微度)面积为3 654.24 hm~2,占总面积的6.99%。湘潭市侵蚀比重最高,为8.51%,长沙市次之,为6.67%,株洲市侵蚀总比例最小,为5.68%。工程建设用地在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控制建设区的侵蚀面积分别为963.92,310.74,735.11 hm~2。[结论]受人为因素、城市建设、产业分布等影响,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区覆盖度空间呈现西部低,中东部高的格局,工程建设是造成绿心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添加PAM对城市绿地换填介质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砂+腐熟秸秆(SSJ)以及土+砂+生物质炭(SSS)为城市绿地换填介质,研究其在添加PAM质量浓度为0~1.5%时的理化性质变化,探寻PAM的适宜用量,以期为城市绿地土壤换填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添加PAM能够降低换填介质的容重,提高其饱和导水率和饱和含水量,且容重和饱和导水率随PAM用量的变化可以用二次曲线来描述。当PAM用量为1.5%时,换填介质的饱和导水率较PAM用量为1.0%时有下降的趋势,而容重则有上升的趋势。添加PAM可降低介质的COD解吸量。SSJ换填介质随PAM用量的增加,其氮、磷解吸量表现出增加趋势,而SSS换填介质随PAM用量的增加其氮、磷解吸量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综合来看,在PAM添加浓度为0~1.5%时,SSS介质优于SSJ介质。PAM在用量为1.0%时可以最大程度提高介质的保水和导水能力,降低COD解吸量。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了南京市不同功能区绿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土壤p H整体呈碱性且容重偏大;公园绿地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道路绿地;不同功能区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公园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微生物熵显著高于居住区和道路绿地;公园绿地土壤结构和养分均优于道路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含量和pH无显著相关性,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勤松土,合理施肥,增加枯枝落叶等凋落物覆盖,提高土壤养护管理水平对修复城市土壤生态和建设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上海中心城区典型绿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浦西为主的上海中心城区典型公园和公共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分析绿地土壤基本物理特性、各物理性质的相关性以及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基本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中心城区绿地土壤质地黏重,以粉(砂)质黏壤土为主;土壤体积质量偏高,37.72%的土壤超过《绿化种植土壤》要求;土壤孔隙较差,82.46%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不符合标准要求,有高达95.61%绿地土壤总孔隙度不能满足植物正常生长;土壤饱和导水率较低,有86.85%的土壤小于5 mm/h;土壤持水能力差。除了饱和导水率与其他物理性质相关性不显著外,各物理性质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乔木地和灌木地的土壤物理性质明显优于草地。建议增施砂子和有机基质等改良材料,减少绿地土壤压实和增加绿地中乔、灌木比例来改善城市绿地土壤物理性质,以期提升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15.
太原市被列为全国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后,按照试点方案,成立了机构,制定了《太原市水土保持条例》和水土保持规划,积极开展监公执法,对汾河及入汾6条支流太原市区段河道进行了整治,加快公共绿地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至 1999年,人均绿地面积达 4.45 m2。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典型下垫面空间构型对降水蓄渗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定量研究了城市典型下垫面空间构型与降水蓄渗率的关系.在保证降雨量和降雨历时不变,改变不透水斑块的重要值、形状、均匀度和分离度,测定降水产流量,并计算降水蓄渗率.结果表明,降水蓄渗率随不透水斑块重要值、形状、均匀度、分离度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不透水斑块的重要值对降水蓄渗率的影响最大,不透水斑块的形状、分离度和均匀度对降水蓄渗率的影响也很显著.研究证明,在城市景观中,不透水斑块重要值一定时,合理配置不透水斑块的形状、均匀度和分离度,可以有效调控城市降水蓄渗量. 相似文献
17.
测算了2012年重庆市城乡统筹试验区各区县土地利用平衡度,分析了各区县土地利用平衡发展的驱动机制,并定量测算了各区县相对应的土地利用潜力度。结果表明:(1)高度平衡发展类和比较平衡发展类的区县主要位于大约1 h经济圈内(其距离粗略以汽车车程计)。发展失衡的5个区县中,秀山县和酉阳县位于渝东南地区,城口、巫山以及巫溪县位于渝东北地区。(2)高度平衡类的12区县呈现出3大系统相对协调平衡发展的趋势;比较平衡类的17个区县中,3种效益驱动都有;基本平衡类4个区县全部属于生态效益驱动型;失调发展类的5个区县均属于生态效益驱动型。(3)巫山等3个区县土地利用潜力度很大;秀山等2个区县土地利用潜力度较大;石柱等4个区县土地利用潜力度较小,表明这些区县尚有潜力可以挖掘;沙坪坝等17个区县土地利用潜力度很小,其可挖掘潜力在现有技术水平很难实现或者需要花费很大的经济成本;江北等12个区县的土地利用潜力度极小,几乎没有可挖掘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绿地的蓄水滞洪效益是城市绿地水土保持效益的重要方面。以昆明市建成区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蓄水滞洪效益,结果表明:绿地表层土壤总孔隙度较大,然而土壤稳渗率普遍较小,尤其是人工绿地,平均值只有0.242mm/min;在一年一遇1 h降雨(36 mm)条件下,除了自然绿地外,人工绿地均有径流产生,人工绿地平均蓄渗率只有15.10%;当前期非毛管孔隙没有水分滞存时,绿地的暂时滞洪效益非常显著,12.35 cm土壤即可蓄存全部降水;土壤稳渗情况下,绿化区平均下凹3.73 cm即可额外蓄渗非绿化区50%的径流;若要绿化区不产流,则绿地平均入渗率至少要达到0.6 mm/min或下凹2.1 cm。从降水特点分析,昆明市城市绿地目前滞洪效益较低,需要提高土壤入渗性能或建下凹式绿地。 相似文献
19.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为侵入体大量混入绿地,改变了土壤的三相组成及孔隙特征,但其对城市绿地土壤的入渗影响仍不清楚。基于一维垂直土柱入渗模拟,以典型人为侵入体砖块和混凝土碎块为例,研究其对城市绿地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人为侵入体的混入均会抑制城市绿地土壤水分下渗,导致其稳定入渗速率降低,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距离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减小,深层土壤水分变化滞后。同一配比下,以混凝土碎块对土壤水分入渗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P0.1);(2)随着人为侵入体配比从10%增加到20%,土壤稳定入渗率、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距离和土壤体积含水量仍持续减小或略有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P0.1),其对土壤水分下渗的抑制作用渐趋减弱。(3)不同类型人为侵入体及配比下,城市绿地土壤水分的入渗量随时间变化更加符合Kostiakov模型。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海绵城市的高效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