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研究在家蚕消化液中存在的抗病毒物质的作用,用脓病病血中以及多角体内的病毒,调查了桑叶育蚕的消化液及人工饲料育蚕的消化液对病毒的失活作用。 1) 对病血中病毒的作用:把稀释10倍的病血上清液和稀释50倍的消化液等量混合,在27℃中作用60分钟之后接种在蚕蛹体内。桑叶育蚕以及人工饲料育蚕的消化液的病毒失活对数,两者都是2.20。  相似文献   

2.
家蚕幼虫消化液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家蚕幼虫消化液的蛋白质组成情况,用双向电泳(2-DE)技术对家蚕幼虫消化液中的蛋白质进行了分离,随后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 I-TOF MS)对其中的8个高丰度蛋白进行了鉴定,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家蚕幼虫消化液中的蛋白质种类较少,分子量小,分布集中;在8个鉴定的蛋白点中,1个是30kP蛋白酶A原,5个是类胰蛋白酶,其它2个是碱性丝氨酸蛋白酶。  相似文献   

3.
对家蚕滞育蛹抗菌活性物质的性质进行研究,并对不同家蚕品种滞育蛹之间的抗菌肽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家蚕滞育蛹血淋巴抗菌活性物质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和较好的耐酸性。诱导雄蛹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的抗菌活性要高于雌蛹,家蚕滞育蛹对柞蚕链球菌(1212)的抵御性较其他诱导源强,不同品种家蚕滞育蛹诱导后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的抑菌活性可能与其品种的特有属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5.
家蚕是一种鳞翅目的模式昆虫,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家蚕幼虫容易遭受病原体的侵染,其中以病毒病的危害最为严重。中肠在家蚕先天性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抵御病原体的第一道天然屏障。从家蚕的消化液中发现并分离出许多抗病毒物质。通过讨论病毒对家蚕的感染模式以及消化液中的抗病毒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抗病毒免疫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其他生物的病毒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蚕体内的抗病性物质是蚕儿活体防御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蚕的抗性基础研究的一个分支。近十多年来,日本的许多学者对蚕体消化液和体液中的抗病性物质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获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就蚕消化液中抗病物质的研究状况做一综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正> 注射细菌诱导昆虫产生抗菌物质,国内外已有一些报道。Hoffmann(1981)用阴沟肠杆菌注射诱导天蚕蛹、樗蚕蛹、烟草天蛾蛹,均能产生抗菌物质。黄自然等(1981)用大肠杆菌注射诱导柞蚕蛹同样产生抗菌肽。大森和则(1978)用福尔马林处理的细  相似文献   

9.
家蚕消化液蛋白质分解酶活性及同功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采用Casein-Folin和SDS-PAGE方法对49个家蚕品种的幼虫消化液蛋白质分解酶活性和同功酶进行了研究,结果:(1)蛋白质分解酶的活性在中国系统、日本系统、殴洲系统之间差异不显著,品种间则差异显著。(2)蛋白质分解酶的同功酶酶谱在系统间有差异,各品种具有不同特征的酶谱。(3)F_1的蛋白质分解酶的活性量为两亲本的平均值,且杂种F_1的酶带其两亲本的酶带均具有。(4)品种间蛋白质分解酶的活性与同功酶酶谱表现有一致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体外试验和经口添食试验表明,家蚕消化液对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具有明显的 抑制作用.分析认为,这是由于消化液的强碱性或消化液中存在的蛋白酶的分解作用 所致.因此,利用外源性消化酶的可能途径是先经酶促反应,将大量纤维素或果胶等 转变成可吸收利用的还原糖形态,然后进行给饵.  相似文献   

12.
二、消化液中的抗细菌物质桑蚕消化液中抗菌性物质的研究,也是和饲料成份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Kushner等(1962)在研究新鲜植物叶子中的抗菌物质时没有测定到桑叶汁和蚕的消化液有抗菌力,但将桑叶汁的pH值调整到碱性一侧时  相似文献   

13.
家蚕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分子育种是依据分子遗传学和分子数量遗传学理论,利用DNA重组技术来改良家蚕品种的新型手段。本就三个方面:应用于家蚕的转基因方法;家蚕转基因产物的检测方法和转基因家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他们的研究加以系统综述,有助于科研工作在家蚕分子育种领域内积极地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4.
家蚕消化液中抗链球菌蛋白含量和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兴萌  金伟 《蚕业科学》1990,16(1):33-38
分析了家蚕幼虫五龄不同时间,消化液中抗链球菌蛋白(ASP)的含量和抑菌活性的强弱,不同蚕品种ASP的含量和抑菌活性,五龄起蚕过度饥饿对ASP含量和抑菌活性的影响.并调查了不同家蚕品种五龄不同时期添食Strcptococcus属细菌的致病情况.研究的结果证明:ASP的含量和抑菌活性与家蚕幼虫的强健性有关,ASP可能是家蚕幼虫防御细菌性胃肠病发生的一种重要的物质.另外,还发现了食桑期的蚕ASP由三种蛋白质组成,而起蚕比食桑期的蚕要少一种蛋白质组份.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1950年发现了诱导家蚕卵越年化的器官,其后1953年以来从事抽出决定化性的物质(休眠激素),到1956年7月、9月休眠激素的抽出成为可能,以后继续进行休眠激素的性状调查及改善抽出的方法。兹述最初抽出方法于次。把产下越年卵催青,饲育到化蛹。约从15000头蛹中摘出脑——喉下神经节连合体。把连合体根据下述方法处理,则判明休眠激素是存在于氯仿(Chloroform)的部分中。即使氯仿完全蒸发后,在残渣中加水1.6cc 作为注射液,把这种注射液以  相似文献   

16.
以绿僵菌(Nomuraea rileyi)和黑胸败血病菌(Bacillus sp.)为靶标,从泰山林地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对多种家蚕病原菌具有强烈拮抗作用的放线菌BS-112。根据该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理化性质、细胞壁组分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该菌株抗菌谱广,抗菌物质耐高温,在酸、碱环境比较稳定,抗菌物质粗提物对黑胸败血病菌和绿僵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9.53μg/mL和78.13μg/m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78.13μg/mL和156.25μg/mL,表明在较低浓度下即可达到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家蚕杂交育种方法,难以将来自多个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到一个品种上,且选择的效率低、周期长。以基因改良为主要目标的分子育种技术,则可实现家蚕育种的新突破。分子育种技术主要有3种,一是选择优良基因的分子标记,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二是转基因方法,构建优良基因的载体,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家蚕并实现稳定遗传;三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分子设计,再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进行品种选育,是实现分子育种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家蚕滞育分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14  
简述了有关家蚕滞育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家蚕的胚胎滞育是由环境条件和遗传性支配的。二化性蚕品种在胚胎中期和晚期经受高温和长光照 ,其结果是下一代胚胎滞育。不同的环境信息被神经分泌细胞“解读”和“受纳”。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信息下 ,神经分泌细胞产生和分泌滞育激素 (DH)。滞育激素进入卵内 ,调节和建立滞育卵专一的内部环境。其特征是 ,滞育卵中发生有关糖原和山梨醇转换的一系列酶促反应 ,从而实现进入滞育、解除滞育等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七种抗菌药品对家蚕病原细菌的抗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市场上一些蚕药对家蚕细菌病的防治效果,采用琼脂平板滤纸片法研究蚕服康一号、天丝克毒灵、氯霉素、盐酸多西环素、蚕用菌克、蚕食健、强氯添食康等七种药品对家蚕黑胸败血病菌、灵菌败血病菌、苏芸金杆菌、葡萄球菌和杀螟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蚕服康一号和蚕用菌克对各种病原细菌的抗菌活性最强,氯霉素对各种病原的抗菌作用表现中等,天丝克毒灵对病原细菌基本没有抗菌活性。蚕服康一号对灵菌败血病菌的抑菌圈面积比盐酸多西环素的大3倍以上、比氯霉素的大242.25 %、比蚕用菌克的大52.11%、比蚕食健抑菌圈面积大42.45%,蚕服康一号对黑胸败血病菌的抑菌圈面积比氯霉素抑菌圈面积大44.00%,结果显示蚕服康一号对家蚕的灵菌败血病菌、黑胸败血病菌有很强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20.
家蚕幼虫活性物质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家蚕幼虫体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护肝等作用,其作用的药理学基础是内富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其中1-脱氧野尻霉素(DNJ)、黄酮类化合物、蚕素(PTTH)、蜕皮激素(MH)、三碘甲腺原氨酸(T3)起到降血糖作用,α-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起到调节血脂作用,丰富的氨基酸组成起到护肝作用.本文对其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