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以《痴为青山唱一生》为题,介绍陕西画家郑天欣的“画品、人品、品品现于笔端;乡情、风情、亲情尽在画中。”他的水墨写生山水画的艺术风貌,旨在弘扬他的那种不辞艰辛“精读传统和大自然两本书”的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也是老一辈艺术家赵望云、石鲁等开创的“长安画派”的创新精神。什么是创新?在郑天欣看来“创新是在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发现前人未曾发现的规律,凭自己的心灵个性,一而再、再而三的观照大自然,得到独特的享受,并且寻找新的艺术语言加以表现,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与风格,而不是故作惊人之举的什么派。”由此,他凭借30多年来对写意山水画创作的学习和探索,深切地体悟到,只有在对景的水墨写生中,随激情所至而放笔任意挥洒时,才出现意想不到的笔墨效果,要比创作中偶尔出现的效果生动得多,感人得多。他的绘画语言的成熟多来自坚持不懈的水墨写生之中。他还在水墨的实践中发现,新颖而别具个人独特风韵的艺术语言,多不是来自画室内的苦思冥想,而是来自活生生的自然景观和激情的结合,也就是说不是源于理智,而是发自客观景物感化了的情感。从自然中吸取创作源泉,以对自然的感受摄取山川千变万化、生动朴拙的形态,丰富创作灵感,启迪艺术思维,这是郑天欣在实践中被证明为符合艺术规律的山水画创作理念。在郑天欣的作品中,在他从自然中归纳提炼出破笔散锋的表现方法,用笔灵活、凝练,用墨沉厚、浑茫,画面多呈浑厚苍润的效果,洋溢着山魂水魄的气韵。重要的是,他从深度的传统学术境地中走出了一条直通当代的道路,他凭借的手段就是水墨对景写生,从而实现了与当代文化形态下的沟通,创造出了一篇散发着充沛生命光彩的灿烂文章。  相似文献   

2.
亲近自然     
闲暇,人们总会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抛开一切烦闷和忧虑,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妙感觉。我常常会想,也许大自然美丽的景致以及怡然的生机里会蕴藏着人生的寓意,不然怎么会让人心里萌生许多细腻、明朗的情思呢?  相似文献   

3.
张连友 《森林与人类》2005,25(11):F0005-F0005
关于大自然,每个人的脑海都会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空气清新的郊野,波光粼粼的湖泊,微风拂煦的草原,参参郁郁的森林,连绵起伏的山峦,一望无际的大海,浪花抚岸的海滨……并且这些画面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风和日丽。我们的脑海里之所以会有这些美妙的画面或记忆,是因  相似文献   

4.
凝固的自然     
在白垩纪一片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昆虫爱上了另一只昆虫于是他,慢慢地爬向所深爱的昆虫爬呀,爬呀,终于就要触摸到他梦寐以求的她当触角将要接触的一刹那一滴松脂滴下包容了他们他微笑着对她说:"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那一刻,爱情被定格了  相似文献   

5.
亲近自然     
《林业与生态》2013,(2):1-1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栖息之地,是所有动植物的共同家园。那蔚蓝深邃的天空,广袤肥沃的原野,连绵不断的山峰,浩无边际的森林,婉延清澈的溪流,无不让人感到亲切和向往。呼吸清新的空气,闻着淡淡的花香,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更是给人一种恬淡与安宁的恹意。  相似文献   

6.
人们喜欢到大自然中走走,去旅游,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获得美感,就是满足审美的需求。在一个自然的场景中,具体的景物,时间空间的变幻,加上旅游者本身的心态以及审美取向和能力,可以生成无穷的美的状态和感受。有的甚至难以名状。  相似文献   

7.
亲近自然     
《湖南林业》2013,(1):1-1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栖息之地,是所有动植物的共同家园。那蔚蓝深邃的天空,广袤肥沃的原野,连绵不断的山峰,浩无边际的森林,婉延清澈的溪流,无不让人感到亲切和向往。呼吸清新的空气,闻着淡淡的花香,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更是给人一种恬淡与安宁的恹意。  相似文献   

8.
对于画家,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春天”——夏天的山野,秋天的泥泞,冬天的风雪……一切都能在画家的眼底里构成的形式。古人学画提出要“师造化”,这说明画家要获得真知,其最好的教师就是大自然。[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3月22日,35只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野生鸟类在秦皇岛七里海湿地重返蓝天。此次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组织放飞的这些鸟类包括丹顶鹤、金雕、黑鹳3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只,灰鹤、秃鹫、大天鹅等7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2只,这是我国开展动物放飞活动以来,放飞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较多的一次。此次放飞活动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河北省林业局、秦皇岛市林业局共同协办。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马福、原林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沈茂成以及有关部门领导在放飞现场…  相似文献   

10.
《新疆林业》2011,(2):F0002-F0002,F0003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在向大自然争取生存和发展中,就与鸟类建立了情同手足的关系,在生产和生活中与鸟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了这些可爱的小精灵,自然界在我们的眼里就更生动了。  相似文献   

11.
丁绍光对东西方现代艺术的未来充满希望,他说东方艺术家在山的这一面往上爬,西方艺术家在另一面往上爬,在山顶上他们终会见面,那时因为有共同人性,他们会有空前的交流和收获,他希望他已开了一条道路,也会一直为后来者摇旗呐喊。其实,他自己已经在山顶上看到交流的成果,不管是在麦积山或是沙漠中的敦煌,或者是在浓烈的西方现代主义的线条和颜色中……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古代有名的山水画入手,分析传统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敬畏山水自然、人与山水自然亲近以及山水自然与人亲近三个层次,共同表示中国人心中理想的景观模式。在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山水画与中国园林的关系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人居环境建设提出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3.
观鸟是人们到大自然中,在不影响鸟类正常活动的前提下,去欣赏鸟的自然美,并观察它们的外形姿态、取食方式、食物构成、繁殖行为、迁徙特点和所栖息的环境等,了解鸟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与鸟的关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去年春天,在北京的“非典”期间开始读这本书。那些日子拥有特别丰裕的时间.却以失去空间为代价,不敢见人,也见不到自然。只能坐班车,在办公室和宿舍两点一线度日。“围城”中,强烈地感念往日不曾珍视当下遥矣远矣的大自然。偶得三联版程虹新著《寻归荒野》.颇像苏轼当年得到数篇美文不忍一次性消耗,限定自己每天只读一篇.我也限制自己慢慢地去领略这句微缩的大自然美景,那关于大自然的间接描写。  相似文献   

15.
缪尔是世界国家公园之父,同时也是著名的自然文学作家。他出生于苏格兰,11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威斯康星州他是与梭罗、爱默生齐名的自然文学大师。缪尔在威斯康星大学读了两年半大学(化学专业)就工作了。他先是在一家车辆厂工作,在一次事故中,险些造成双目失明。之后,他的人生观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他投身大自然,成为了一名博物学家和地质学家缪尔一生共发表了300篇文章,出版了10本书,就数量而言,并不算多。代表作有《我们的国家公园》《夏日走过山间》《等鹿来》《加利福尼亚的山》《阿拉斯加的冰川》等。  相似文献   

16.
据美国国际开发署4月23El消息,美国国际开发署与哥伦比亚政府及“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he Nature Conservancy,简称TNC)、“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简称CI)和世界自然基金  相似文献   

17.
大自然似乎格外钟情于安徽这片土地。她占有了平原、丘陵、山地这大地基本的三大形态,更有名山大川、富集的水系组合成山水的经典。而当我们放慢脚步,细细寻访安徽山水的时候,发现在这片文明高度发育的中国东部的土地上,竞保存着一处处大自然的原始形态,许多是你在周边地域永难找到的。这里更像是华东的后花同。  相似文献   

18.
李启军 《广西林业》2013,(10):27-30
审美是少数人的专利吗?不是。很多人可能认为审美是很贵族化的高雅精神活动,普通人是不敢轻言审美的。其实,现在美学界常说的“审美日常生活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不仅是美学家们的愿望,也是普通大众审美的现实。审美是人们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的精神活动。说得深奥一点,是一种总是关联着某种对象物的情感性联想或想象活动。审美无处不在,品尝美味佳肴可以是审美,捧读文艺作品可以是审美,到大自然中游玩也可以是审美;,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缺失症”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阻碍儿童健康成长的新的社会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儿童参加户外活动的机会缺失或时长不足。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长期处于大自然缺失状态下的儿童会出现异常行为,甚至会产生身体和心理疾病。文中阐述亲自然教育的理念及其意义、分析我国儿童大自然缺失症的主要表现与后果,提出亲自然教育理念对开展儿童户外活动的启示。为确保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家、园、社三方应开展有质量的儿童户外活动,以亲自然教育理念为指导,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积极鼓励儿童开展户外活动;幼儿园应构建新型培养模式,开发亲自然教育课程;社会力量可协同创建知识环境,践行有质量的亲自然教育活动。研究可为幼儿园、教师、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提供亲自然教育方法论的借鉴,以便其能够运用科学的亲自然教育方式,弥补儿童的自然缺失,使得儿童能够在可触、可闻、可感的自然环境中获得身心放松和精神滋养,从而降低儿童在身体、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发病率,进一步培养儿童的生态文明观念。  相似文献   

20.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见证历史、研究历史、探索自然奥秘的活文物。历经千载百年、阅尽人间沧桑、点缀江山秀色、装扮美丽家园的古树名木是我们不能复制的宝贵财富。笔者近期对浙西南丽水山区的古树名木资源及保护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探讨,现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