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赭曲霉毒素A中毒鸡肝脏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OA中毒鸡肝脏进行超薄切片,然后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发现:肝细胞核膜增厚,线粒体肿胀溶解,内质网减少,胞浆内有大量异物及自吞噬泡,肝糖原积聚,肝细胞溶解。说明OA中毒能阻止蛋白质合成,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它是一种肝脏毒。还发现;星状细胞毒害严重而溶解,其数量显著减少,证实了OA中毒首先毒害星状细胞。  相似文献   

2.
幼龄朱新城疫病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例朱感染新城疫病毒死亡病例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朱与禽类感染新城疫的病理变化基本一致.眼观所见最显著的病变是腺胃、肌胃粘膜水肿、出血,肠道粘膜广泛出血,肝肾肿大、出血,脑膜充血、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为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固有层毛细血管充血、炎性细胞浸润,脑部可见“噬神经”、“卫星化”现象,间质毛细血管充血、出血;电镜观察发现,肝、肾、脑等组织以空泡变性为主,细胞中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核染色质凝集、边移,并在肾脏上皮细胞内看到病毒样颗粒.  相似文献   

3.
幼龄朱鹮新城疫病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2例朱 感染新城疫病毒死亡病例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 ,朱 与禽类感染新城疫的病理变化基本一致。眼观所见最显著的病变是腺胃、肌胃粘膜水肿、出血 ,肠道粘膜广泛出血 ,肝肾肿大、出血 ,脑膜充血、出血 ;病理组织学变化为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固有层毛细血管充血、炎性细胞浸润 ,脑部可见“噬神经”、“卫星化”现象 ,间质毛细血管充血、出血 ;电镜观察发现 ,肝、肾、脑等组织以空泡变性为主 ,细胞中线粒体肿胀 ,内质网扩张 ,核染色质凝集、边移 ,并在肾脏上皮细胞内看到病毒样颗粒。  相似文献   

4.
对2例朱Huan感染新城疫病毒死亡病例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朱Huan与禽类感染新城疫的病理变化基本一致。眼观所见最显著的病变是腺胃、肌胃粘膜水种、出血,肠道粘膜广泛出血,肝肾肿大、出血,脑膜充血、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为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固有层毛细血管充血、炎性细胞浸润,脑部可见“噬神经”、、卫星化”现象,间质毛细血管充血、出血;电镜观察发现,肝、肾、脑等组织以空泡变性为主,细胞中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核染色质凝集、边移,并在肾脏上皮细胞内看到病毒样颗粒。  相似文献   

5.
解剖观察发现,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具有外形不规则的独立肝脏.光镜观察发现,肝小叶不明显,中央肝血窦呈网络状,边缘肝血窦呈点线状,可见枯否氏细胞,汇管区不明显.电镜观察发现,肝细胞质内有丰富的细胞器及内含物,以粗面型内质网和线粒体最为常见,溶酶体功能活跃,可见不同阶段的次级溶酶体及残体,脂滴和糖原颗粒丰富.枯否氏细胞内具吞噬泡,伪足发达,狄氏间隙及胆小管管内均有肝细胞微绒毛伸入.  相似文献   

6.
解剖观察发现,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具有外形不规则的独立肝脏.光镜观察发现,肝小叶不明显,中央肝血窦呈网络状,边缘肝血窦呈点线状,可见枯否氏细胞,汇管区不明显.电镜观察发现,肝细胞质内有丰富的细胞器及内含物,以粗面型内质网和线粒体最为常见,溶酶体功能活跃,可见不同阶段的次级溶酶体及残体,脂滴和糖原颗粒丰富.枯否氏细胞内具吞噬泡,伪足发达,狄氏间隙及胆小管管内均有肝细胞微绒毛伸入.  相似文献   

7.
对世界唯一一例人工圈养的棕白色大熊猫“丹丹”的肝胀、脾胀、子宫、癌变皮和口皮部分组织进行光镜观察。结果表明:肝窦和脾窦不同程度扩张,其中有大量红细胞和枯否氏细胞,可见大量黄褐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部分肝细胞变性、坏死;大量肝细胞肿胀,胞浆内可见许多大小不一的脂肪空泡;肝细胞胞核浓缩、碎裂、溶解甚至消失。白髓淋巴小结里淋巴细胞增多。子宫的固有膜由富有血管的胚性结缔组织构成。癌变皮的棘细胞出现不典型增生,未见恶性细胞团向深层组织生长浸润。口皮的棘细胞未出现增生。  相似文献   

8.
番鸭呼肠孤病毒B3分离株可经滴鼻、饮水、肌肉和爪垫注射与同居感染1日龄敏感番鸭,潜伏期3-11d,死亡率100%;接种1日龄番鸭、半番鸭和雏鸡爪垫可引起注射部位炎性反应,爪垫和肌肉注射1日龄半番鸭和雏鸡不死亡.病毒感染番鸭主要引起肝、脾、心肌、肾、腔上囊、腺胃、肠粘膜下层等组织局灶性坏死;肝、脑血管周围和肾间质、肺间质、心肌间有淋巴样细胞或/和吞噬细胞聚集,法氏囊淋巴细胞变性和坏死.电镜观察表明,感染胚肝细胞和脾淋巴细胞胞浆内有大量病毒样颗粒及近核包涵体,感染细胞多核化、空泡化及颗粒化;发现含有病毒样颗粒的凋亡细胞;吞噬细胞胞浆内有病毒样颗粒和含病毒样颗粒的凋亡小体.此项研究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番鸭呼肠孤病毒 B3分离株可经滴鼻、饮水、肌肉和爪垫注射与同居感染 1日龄敏感番鸭 ,潜伏期 3- 11d,死亡率 10 0 % ;接种 1日龄番鸭、半番鸭和雏鸡爪垫可引起注射部位炎性反应 ,爪垫和肌肉注射 1日龄半番鸭和雏鸡不死亡 .病毒感染番鸭主要引起肝、脾、心肌、肾、腔上囊、腺胃、肠粘膜下层等组织局灶性坏死 ;肝、脑血管周围和肾间质、肺间质、心肌间有淋巴样细胞或 /和吞噬细胞聚集 ,法氏囊淋巴细胞变性和坏死 .电镜观察表明 ,感染胚肝细胞和脾淋巴细胞胞浆内有大量病毒样颗粒及近核包涵体 ,感染细胞多核化、空泡化及颗粒化 ;发现含有病毒样颗粒的凋亡细胞 ;吞噬细胞胞浆内有病毒样颗粒和含病毒样颗粒的凋亡小体 .此项研究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番鸭肝“白点病”患鸭的肝脾匀浆中分离到 7个病毒分离株 .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呈球形 ,无囊膜 ,有可见的双层衣壳结构 ,外壳直径 75nm,内核直径 50 nm;病毒核酸型为 RNA;不凝集鸡、鸭、兔、豚鼠红细胞 ,与禽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 ;对番鸭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可致感染细胞圆缩、融合 ,出现多核细胞和巨细胞 ,胞浆内有近核包涵体 ;试验感染 1日龄敏感雏番鸭死亡率达 10 0 % ,临床及病理变化与自然感染发病的番鸭基本一致 ,并可回收到该病毒 .结果表明 ,目前国内流行的番鸭肝“白点病”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1.
试验感染鸭病毒性肝炎雏鸭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试验感染Ⅰ型鸭肝炎病毒雏鸭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接毒后12h肝、脾、肾及胰等器官组织主要表现为变性性变化;接毒后24h,则呈现明显的坏死性变化;接毒后72h及168h,则出现较为明显的增生性反应。脑表现为非化脓性脑炎变化。肝、肾、脾及胰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主要是组织细胞的膜系统及核结构的损伤。在肝细胞和脾细胞中有脂滴。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有晶格状排列的类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12.
鸭肝炎病毒A_(66)弱毒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肝炎病毒I型A_(66)鸡胚化弱毒株,对雏鸭安全、稳定.鸡胚混合毒滴度为10~(7.36-8.09)CELD50/0.1毫升.以1.8万DLD50/0.1毫升的强毒攻击,其半数免疫量为10~(6.16)MID50/0.1毫升;皮下注射的免疫产生期为接种后48小时.免疫持续期测至45天,全部保护.用本弱毒苗免疫雏鸭,可预防I型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以该弱毒苗高度免疫成年鸭或猪血制备的抗血清,对雏鸭能产生坚强的被动免疫力.  相似文献   

13.
山东某鸡场送检的40日龄发病鸡法氏囊经处理,离心取上清液,以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10日龄SPF鸡胚,分离到一株病毒株.该毒株能使鸡胚于接种后72~84h内死亡,经琼脂扩散、血凝试验及动物回归试验,排除其他病原混合感染的可能,鉴定该分离毒株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  相似文献   

14.
利用透射电镜连续观察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人工感染雏鸡后不同时期法氏囊淋巴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并对法氏囊内SIgM,SIgG,SIgA3种抗体生成阳性细胞数量和血液中IgM,IgA,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观察结果表明,IBDV感染后法氏囊淋巴细胞出现了严重变性、坏死,表现为核染色质浓缩、碎裂、溶解,线粒体溶解呈空泡样结构,其他细胞器破坏溶解,在法氏囊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网状上皮细胞等细胞的胞浆中可见不同类型和排列方式的病毒粒子。IBDV感染后法氏囊内抗体阳性细胞数量和血清中抗体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揭示雏鸡机体体液免疫功能严重抑制。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猪流感疫苗的研制做准备,试验将从某猪场现地采集疑似猪流感发病猪的鼻拭子样品,经过处理后接种至10~11日龄SPF鸡胚进行盲传,分离到1株具有血凝性的病毒。通过血清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电镜观察、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对该病毒进行鉴定。结果发现:该病毒可与猪流感病毒H3亚型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该分离株出现猪流感病毒H3亚型和N2亚型目的片段;将该分离株液置于电镜下观察可见直径为80~120 nm且具有囊膜和纤突的病毒粒子,符合猪流感病毒粒子形态特征;用纯化后的病毒攻击4~6周龄阴性仔猪,攻毒组仔猪发病率可达80%。由此可见分离获得的病毒为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16.
1999年12月底,北京郊区某鸡场发生1种以鸡腺胃肿大为特征的鸡的传染病.取发病鸡腺胃,经研磨离心处理,取上清接种SPF鸡胚,从第4代开始,出现典型的胚胎卷缩、侏儒胚,EID50为10-5.25.病毒感染SPF鸡胚尿囊液经负染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80~160nm,有囊膜和纤突的类似冠状病毒的病毒粒子.该病毒可干扰新城疫病毒增殖.病毒对热敏感,耐酸,无直接血凝性,但病毒经胰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用此分离毒接种8日龄雏鸡,能引起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7.
从河南省长葛、荥阳等地采集的病鸡(临床疑似感染ILTV)喉气管组织中分离得到两株病毒,暂命名为ILTV-CG和ILTV-XY.经人工接种易感鸡,ILTV-CG组于接种后第四天、ILTV-XY组于接种后第三天部分鸡只死亡,并可致死部分鸡胚,绒毛尿囊膜增厚且有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白色痘斑;两株病毒对乙醚、氯仿敏感;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六边形、二十面体对称、有囊膜、具空心颗粒的病毒粒子;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ILTV TK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一对特异引物,以两病毒株及参考株的DNA为模板进行PCR反应,均扩增出完全一致的特异带,扩增产物用EcoR Ⅰ酶切后的酶切图谱也完全一致.试验结果表明两分离株均为ILTV.  相似文献   

18.
斑点免疫金渗滤法检测鸭肝炎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用胶体金标记提纯后的兔抗鸭肝炎病毒(DHV)IgG,建立了一种以微孔滤膜为固相载体,以红色胶体金为标记物的检测DHV的斑点免疫金渗滤法(DIGFA),并确定了最佳试验条件。该法既可定性,亦可定量,对纯化DHV的最小检测量为4.12ng/点,其敏感性为抗原斑点试验(AST)的2倍。特异性阻断试验和交叉反应试验证明DIGFA检测DHV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DHV鸡胚尿囊液DIGFA法检出率为100%。DIGFA和AST法对36份临床样本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3.3%和75%,其阳性符合率为86.7%。随机抽样的6份DIGFA阳性肝脏样本经人工发病试验后电镜检查,均发现大量直径30~40nm的病毒粒子。实验结果表明,DIGFA法是一种微量、敏感、特异、快速、简便的检测DHV方法。  相似文献   

19.
江南桤木根瘤及其内生菌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江南桤木(Alnus trabeculo sa Hand—Mazz.)根瘤形态解剖特征及其内生菌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 江南桤木根瘤属于典型的枝丛状类型瘤,多年生根瘤簇直径1—5cm。电镜图象表示,成熟根瘤的内皮层细胞中存在大量菌丝与泡囊,少数感染细胞产生大量多态形的拟类菌体细胞。菌丝分枝、具有高密度电子的单层细胞壁和单层壁的横隔膜,直径0.3—0.5μm,细胞质内有明显单位膜的中间体。成熟的泡囊园形或椭圆形,表面比较光滑,细胞壁不完整,直径为2—4μm。内生菌的这些不同发育形态与它们在共生固氮中的作用,本文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Lead inclusion bodies in osteoclast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clusion bodies occur frequently in the nuclei and rarely in the cytoplasm of osteoclasts in pigs with experimental lead poisoning. The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pictures of undemineralized sections are similar to those described for liver cord cells and renal tubular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