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山西省干旱少雨气候特点、大豆产量突破比较困难的现状,通过滚动筛选,对18份产量突出的不同生态类型大豆种质进行产量相关性状研究,以期为高产、超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对参试材料采用聚类分析,划分生态类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性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OD=5.54处将其分为4类:第1类为多分枝结荚类型;第2类为中等分枝结荚类型;第3类为披针叶少分枝结荚类型;第4类为椭圆叶少分枝结荚类型。不同生态类型大豆种质产量与分枝数和三粒荚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质量、二粒荚数、荚粒质量、粒质量和茎秆质量、总荚数、总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分枝类型的大豆种质随密度变化,其产量达到最高值的点不尽相同,其中,多分枝类型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密度为24万株/hm~2时达到最高点;中等分枝类型的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升-降-升-降的趋势,密度为12,21万株/hm~2时呈现2个峰值,12万株/hm~2达到最高点;披针叶和椭圆叶的寡分枝类型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椭圆叶型密度为15万株/hm~2时达到最高点,披针叶型密度为18万株/hm~2时达到最高点。大豆高产、超高产育种应该关注多荚粒材料的应用和不同生态类型大豆材料的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黄淮地区6个夏大豆品种(系)通过双列杂交保留下来的F_3代材料,研究大豆6个形态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主茎荚丛数和茎粗5个性状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而底荚高则存在非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和主茎荚丛数为部分显性,茎粗存在超显性现象.主茎节数和主茎荚丛数可能有相似的遗传特点.豫豆8号大豆带有较多的控制株高的显性基因,油84-30大豆带有较多的控制分枝和茎粗的显性基因,而尖顶大白角大豆控制主茎节数和美丛数的显性基因较多.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耐密植大豆形态性状的影响,设计了不同种植密度(7.5万株/hm2、15.0万株/hm2、22.5万株/hm2、30.0万株/hm2、37.5万株/hm2)对耐密植大豆沈农12和普通大豆辽豆11形态性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沈农12株高较矮、结荚高度较低、分枝数较多、节间长度较短,有利于密植栽培;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株高、结荚高度、节间长度均呈增大趋势;不同耐密性品种的结荚高度、节间长度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的幅度不同,沈农12增幅较小;分枝数、主茎节数也有随密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耐密植沈农12受高密度处理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正>(接上期)2.大豆立枯病立枯病是在大豆种植上常见的病害,又称"死棵"、"猝倒""、黑根病",各大豆主产区均有发生,华北及东北地区较为普遍。一般轻病田死株率为10%左右,重病田死株率可达3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绝收。大豆立枯病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做好大豆立枯病的防治工作对提高大豆的产量与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发病原因:引起大豆立枯病的病原为立枯丝核菌(图1),病菌的菌丝最初无色,以后逐渐变为褐色。菌丝的分枝近直角,分枝处有缢缩。病菌的菌核暗褐色,形状  相似文献   

5.
灌水时期及灌水量对大豆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灌水量处理对大豆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以‘晋豆1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进行一次性灌水试验,设3个不同灌水时期4个不同灌水量处理。结果表明,3个灌水时期中,花荚期灌水对大豆产量的促进效应最佳,其次是鼓粒期、分枝期,但花荚期灌水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灌水6000 m~3/hm~2对大豆产量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花荚期灌水对大豆株高促进作用最明显,其次是分枝期、鼓粒期。灌水时期和灌水量两因素对大豆株高的互作效应极显著,多重比较表明,花荚期灌水6000 m~3/hm~2对大豆株高影响最大;灌水时期对大豆干物质重的影响顺序为花荚期、鼓粒期、分枝期,花荚期灌水6000 m~3/hm~2对大豆干物质重影响最大。本试验认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一次性灌水时,花荚期灌水6000 m~3/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对攀西地区118份大豆地方品种遗传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攀西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均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尤以分枝数、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的变异最大;茎粗的遗传率最高,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其次;各性状对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的大小顺序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节数>分枝数>株高>百粒重>茎粗,单株粒数对单株粒重的影响最大,茎粗对单株粒重的影响最小.从中筛选出6个植株高度适中,分枝多、结荚多,单株产量较高的大豆地方品种,可以通过提纯改良用于生产或作为育种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7.
多效唑施用过量对大豆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多效唑喷施过量田块调查结果表明:大豆喷施多效唑过重会使大豆株高、底荚高度降低、节间缩短,茎秆变细.分枝缩短,分枝教增多,叶片变黑变厚,晚熟或早衰;株荚教、粒教明显减少,秕荚教增多.结实率、荚粒数降低,减产34.4%。初花前及对多效唑敏感的大豆品种应慎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一般不应超过40g/667m^2。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确定晋北区大豆的适宜种植密度,以晋豆4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6个不同密度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加大,株高呈先升后降趋势,茎粗、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均下降,百粒重先降后升,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适宜种植密度为21万~27万株/hm~2。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密度是优化大豆群体结构的重要措施,维持合理的种植密度,同时适当地提高单株粒重和分枝数,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通过SPSS曲线估计,得出种植密度与大豆产量关系的最佳预测模型是二次曲线模型y=b_0+b_1x+b_2x~2,晋北区大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最佳数学预测模型是y=-5762.478+791.819x-16.147x2,理论最适密度为24.5191万株/hm~2,产量为4 046.61kg/hm~2。该研究为晋北早熟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8个大豆品种(品系)的生育期、病虫害发生情况及产量的分析,得出:合农系列的大豆品种熟期相对较早,为种植区域内脱水最快、熟期最早的品种;2020年特殊,春、夏、秋3季多雨且有大风,未倒伏直立大豆品种共计4个,分别为合农135、中龙105、密豆8和密豆11;产量对比中200 kg/667 m2以上的大豆品种(品系)共计10个,分别为K25、中龙106、中龙606、黑农89、垦丰23、黑农86、黑农85、黑农93、黑农91及合农135;合农135植株抗倒伏性强,株高80 cm,株粒数94.8粒,分枝百分率0.1%,且花期与当地气候吻合,顶生帽荚籽粒饱满,在众多品种中综合表现最好;黑农89植株倾斜未倒伏,株高101 cm,株粒数88粒,分枝百分率0.08%,熟期正常,众多品种中综合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0.
1.葡萄质量标准.果穗重400~600 g,紫黑色或蓝黑色,着色率达95%以上,全部套袋. 2.产量适宜.依据果园强、中、弱不同树势控制产量,以每666.7m2生产1 500 kg左右为宜,实现连年稳产与高效益. 3.果穗整形.花序分离期进行果穗整形,去除副穗与少量穗尖;偏大果穗去除基部2~3个分枝,一般果穗适当去除分枝尖部,每穗保留14~16个分枝.  相似文献   

11.
旱地大豆不同覆膜方式栽培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覆膜穴播及际条播均能有效地促进大豆营养生长生殖生长 ,使地膜大豆的株高、分枝数及主茎节数显著地高于露地条播对照 ,各项产量性状也明显优于对照 ,从而使覆膜穴播大豆比对照增产 31 .3% ,增收 1 8.9%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 .1 6kg/ (mm-1·hm-2 ;膜际条播大豆比对照增产 2 3.3% ,增收 1 5 .0 %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0 .92kg/ (mm-1·hm-2 )。  相似文献   

12.
在甘肃东部旱作区开展陇黄1号、陇黄2号和陇黄3号大豆新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3个大豆新品种株高、底荚高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而有效分枝、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呈现下降趋势,荚粒数和百粒重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在种植密度12万~27万株/hm~2的范围内,大豆产量随种植密度变化可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表达,陇黄1号、陇黄2号和陇黄3号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14.5万株/hm~2、20.8万株/hm~2和18.1万株/hm~2;种植密度对大豆田间耗水量无明显影响,适宜种植密度能显著提高旱作区大豆产量和田间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不同浓度外源酚酸对分枝期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盆栽大豆生长发育几种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香草酸外,苯甲酸和肉桂酸处理均显著抑制了分枝期大豆株高的生长。3种酚酸处理均显著抑制了分枝期大豆叶面积的增加。酚酸浓度为0.01 g/kg时,3种酚酸处理促进分枝期大豆根瘤数的增加;当酚酸浓度大于或等于0.1 g/kg时,3种酚酸处理对大豆根瘤数增加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3种酚酸处理对分枝期盆栽大豆根冠比影响不同,但是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曹帅  刘鹏 《中国种业》2018,(9):64-67
为鉴定分枝期不同大豆品种的耐旱性,以2个杂交大豆品种和2个常规品种大豆为材料,以高分子聚乙二醇6000(PEG6000)作为水分胁迫渗透剂,通过测量叶片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探讨不同PEG浓度(0、5%、10%、15%)对分枝期(30d苗龄)大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4个品种大豆叶片丙二醛含量上升、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下降;吉育72和杂交豆2号叶绿素含量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均下降,其余2个品种表现出相反趋势。根据干旱胁迫后4个品种大豆的表型特征和对上述5种生理指标的综合反应,可知分枝期杂交豆5号和吉育88比杂交豆2号和吉育72表现出更强的耐干旱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5.
大豆新种质合丰39号综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 ,常年大豆播种面积 2 33万 hm2 ,占全国大豆播种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自 1984年合丰 2 5号大豆推广以后 ,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的生态类型发生了变化 ,主茎型、亚有限结荚类型代替了无限结荚、多分枝类型。根据生产上的需求 ,合江农科所确定了选育亚有限结荚、主茎型、高产、稳产大豆新品种的育种目标。 1989年以亚有限结荚 ,植株高大 ,三、四粒荚多的合交 87- 10 0 4为母本 ,以早熟 ,亚有限结荚 ,株高较矮 ,节间短 ,结荚较密 ,秆强不倒 ,三、四粒荚较多的合交 87- 19为父本 ,配制杂交组合合交 8983。经过南繁北育…  相似文献   

16.
间作对大豆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及适宜品种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11个大豆品种与同一玉米品种间作,研究间作对大豆叶绿素含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间作大豆叶绿素相对含量比净作平均降低7.20%,品种间差异显著。(2)间作使多数品种株高增加,平均增加13.28%,少数品种株高下降;分枝数平均减少36.99%;株荚数、百粒重和株粒重减少。(3)以单株产量为标准,善选1号、凉豆和南豆12号3个品种最适合与玉米间作种植。  相似文献   

17.
通过铁肥在大豆上的基施效果研究表明,铁肥可促进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增加株高,降低结荚高度,增加有效分枝、单株荚数、粒数,减少秕粒数,但对大豆百粒重的增加有抑制作用,对大豆的抗逆性、外观品质和生育期没有影响。增产增收效果较好,以4kg/667m2净增益和产投比最高,2kg/667m2净增收益和产投比次之。  相似文献   

18.
黄淮海夏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探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大豆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黄淮海地区16 个品种12 点试验进行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分析,从而为黄淮海地区大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是单株粒重>分枝数>株高>生育日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节数>底荚高度>百粒重。可见,对大豆新品种选育时,应优先考虑单株粒重,分枝数,株高和生育日数。  相似文献   

19.
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大豆M3、M4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50Gy60Co-γ射线对大豆品种的干种子加以辐照处理,对其M3及M4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1) M3及M4变异系数最大的分别是:有效分枝始节、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2) 相关分析表明:百粒重与荚长、荚宽、单株产量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与主茎节数、结荚高度、单株粒数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3) 对M3及M4遗传力平均值的分析,遗传力最大的分别是株高、主茎分枝数、结荚高度、单株粒数.  相似文献   

20.
利用150Gy60Co-γ射线对大豆品种的干种子加以辐照处理,对其M3及M4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1) M3及M4变异系数最大的分别是:有效分枝始节、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2) 相关分析表明:百粒重与荚长、荚宽、单株产量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与主茎节数、结荚高度、单株粒数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3) 对M3及M4遗传力平均值的分析,遗传力最大的分别是株高、主茎分枝数、结荚高度、单株粒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