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基于历年统计数据和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了黄淮海地区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2007年黄淮海地区秸秆资源数量达到2.1亿t,秸秆N、P2O5、K2O、C养分资源产生量分别在189.8、60.0、298.2、8944.8万t.从秸秆资源利用来看,2006年秸秆还田比例较2000下降6.1%,其中河北省秸秆还田比例上升16.7%,河南和山东两省秸秆还田比例分别下降13.6%、12.6%.从主要作物秸秆还田比例分析,河北省秸秆还田比例中,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比例历年平均分别达到65.1%、53.0%;河南和山东分别为56.5%、57.1%,44.8%、18.1%.作物秸秆养分还田情况表明:各种秸秆养分中,N、C养分还田比例较低,只有不到50%,大量损失到环境中去;P2O5、K2O养分还田比例较高,平均在60%以上,这与假设的秸秆作燃料和饲料养分的还田率有关,估算中假设大部分畜禽排泄物和秸秆燃料的灰分能够及时还田.因此,加强畜禽粪便和灰分的管理,增加其还田比例,是提高养分循环利用率和减少秸秆养分利用过程中损失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张雪云 《河南农业》2013,(21):25-25
一、秸秆、粪便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现状从调研情况看,南阳市卧龙区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资源量为39.09万t,现被利用的有34.21万t,利用率为87.52%。其中秸秆肥料利用的占36.67%,主要为机械粉碎还田,主要作物为小麦和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23.78%,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花生、红薯;作为传统的秸秆能源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方法】实地调查钦州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农作物秸秆还田情况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结果】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主要为直接还田、作为饲料、作燃料、作原料及焚烧;秸秆综合利用特点:秸秆还田量占资源总量的72.4%,作饲料用量占13.9%,作燃料用量占7.6%,作原料用量占0.20%,焚烧及废弃占5.9%;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秸秆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70%,玉米占6%;水稻的秸秆的还田用量占74.2%,高于其他作物的还田量比例;秸秆的综合加工利用量占比很低;主要粮食作物秸秆焚烧及废弃量占比相对其他作物较低。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情况: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占69.3%,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占33.6%,其他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占41.6%。主要问题:部分农民思想观念难以转变;技术培训力度亟需加强;秸秆利用产业化规模较小;政策扶持力度小;宣传力度不够。【建议】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4.
采用数据统计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湖北省主要作物秸秆的种类、分布及处理方式。结果表明,水稻、油菜、小麦、玉米和油菜秸秆是湖北省最主要的秸秆资源,累计占全省总量的94%。2014年湖北省作物秸秆主要分布在荆州市、宜昌市、襄阳市、荆门市、孝感市和黄冈市6个地区,累计占全省总量的72%。实地调查结果表明,秸秆直接还田平均为32%,但不同作物之间差异显著,以水稻和小麦秸秆还田比例最高,分别达54%和43%;而焚烧和丢弃的比例仍然较高。同时,当前农业生产仍以小农经营和普遍施用化肥为主。因此,秸秆直接还田仍有较大的潜力,也是解决秸秆综合利用、提高土壤有机质最根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粮食作物秸秆可持续资源化利用方案,以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为研究对象,利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模型,分析玉米秸秆露天焚烧、还田等7种资源化利用方式产生的经济负荷,在构建我国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生命周期成本清单的基础上,分析有产品替代和无产品替代时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生命周期成本。结果表明:无产品替代时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生命周期成本为纤维素乙醇沼气发电还田饲料堆肥焚烧,有产品替代时成本降低幅度为还田发电堆肥纤维素乙醇饲料沼气焚烧;经敏感性分析,对焚烧、纤维素乙醇、直燃发电、沼气、饲料、还田和堆肥的生命周期成本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为柴油、酶、运输、添加剂和电力。  相似文献   

6.
<正>鹿泉区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2016年,被确定为秸秆全量化利用试点县。按照统筹规划,强化扶持,创新机制,多措并举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积极拓展秸秆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多种利用方式,加快构建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秸秆露天焚烧、弃置问题,促进秸秆资源有效利用、农业增产增收、生态环境改善。一、取得的工作成效1、秸秆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以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为主,全区共利用秸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27,自引:0,他引:127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 2 0 0 0年度土壤肥料专业统计数据 ,分析研究了中国秸秆资源数量、利用途径及养分去向。结果表明 ,2 0 0 0年全国秸秆资源总量达 5 .5 4 1× 10 8t,其中含有的N、P2 O5、K2 O分别为4 .939× 10 6t、15 6 7× 10 6t、9.82 5× 10 6t,总养分为 1.6 33× 10 7t;在作物秸秆资源中 ,以水稻、玉米和小麦为主 ,共占76 .1% ;秸秆利用中 ,肥料、燃料和饲料量分别占秸秆资源的 36 .6 %、2 3.7%和 2 2 .6 % ,其它如原料、焚烧和弃置乱堆共占 17% ;秸秆资源中的养分利用也是以肥料量最多 ,其次是燃料和饲料 ,原料、焚烧和弃置乱堆较少 ,N、P2O5和K2 O养分还田率分别为 4 7.3%、82 .9%和 84 .4 % ,每年有大量养分损失 ;不同作物和地区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湖北省秸秆综合利用情况,通过线上问卷和线下走访两种方式,对湖北省部分地区秸秆种类、数量和综合利用展开调查.湖北省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占农作物种植总量的60.39%,其次是小麦、玉米和油菜.2019年湖北省秸秆资源量初步预测为4613万t,水稻是秸秆的主要来源,占秸秆资源总量的53.47%.湖北省秸秆处置方式中,还田占比40.61%,焚烧占比25.10%,饲料化占比30.84%,燃料化占比3.45%,现阶段秸秆首选处置方式为还田.分析调查问卷发现,现阶段存在着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认识欠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以及技术设备不够充分等问题,结合调查结果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不同方式的秸秆还田处理,研究其对农田土壤线虫数量、属的种类、群落结构及相关生态学指数的影响。田间试验分为A(小麦秸秆全部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B(玉米秸秆全部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C(小麦玉米秸秆全部还田)、D(施肥但秸秆不还田)、E(小麦秸秆50%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F(玉米秸秆50%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G(秸秆不还田也不施肥)共7个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增加了总氮、总磷和有机质含量;在7个处理中共鉴定出36属线虫,其中食细菌类线虫15属,食真菌类线虫5属,植物寄生类线虫9属,杂食-捕食类线虫7属。与G组相比,秸秆还田增加了线虫总量和食真菌类线虫、捕食杂食类线虫种类,提高了线虫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瓦斯乐斯卡指数,其中以小麦秸秆50%还田的E组指数值最高。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有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可增加土壤线虫的数量和多样性,提高土壤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10.
作物秸秆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一种农业生产副产品。据报道 ,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达到 8亿t之多 ,是一个较大的饲料资源。但目前一多半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或焚烧后还田 ,还有一部分作为生活能源被烧掉 ,作为饲料的只占很少一部分。作为饲料的部分 ,也存在未加工秸秆利用率不高和适口性差的问题 ,为此 ,开发和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 ,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和营养价值势在必行。未经处理的秸秆消化率和能量利用率较低 ,主要是因为秸秆中的木质素与糖类结合在一起 ,使得瘤胃中的微生物和酶很难分解这样的糖类 ,此外 ,还因为秸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和其他…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长三角地区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采用草谷比法,评估长三角地区秸秆的资源量和秸秆资源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2000-2014年长三角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呈稳中上升趋势;秸秆分布地区格局差异显著;作物秸秆产量主要分布在粮食主产区的江苏省和安徽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则比较低,2000-2014年作物秸秆资源量为江苏安徽浙江上海;农作物秸秆主要类型为稻谷、小麦和油菜籽,以稻谷为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秸秆。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秸秆资源化能力的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河北省秸秆资源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对近5年河北省秸秆资源量进行计算,应用秸秆资源指标和秸秆资源消纳指标,采用熵权法对河北省各地区秸秆资源化能力进行评价,明确河北省秸秆资源分布情况和各地区秸秆资源化能力。结果表明,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秸秆资源量丰富,秸秆密度和强度较小,秸秆密度和强度最大的分别是廊坊和承德;廊坊、沧州、邯郸和邢台秸秆资源化能力最强,其次是石家庄、唐山、张家口和承德;保定和衡水秸秆资源化能力一般,秦皇岛最差。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各地区秸秆资源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对农户及企业秸秆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摸清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利用量、利用途径、地区分布,并对各地区秸秆利用潜力进行分析,为本省制定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总量为2564.01万t,利用率达74.58%,其中,燃料化利用总量1479.06万t,利用率43.02%。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分别为19.59%、11.70%和1.87%,基料化利用率最低,只占0.18%。长春市秸秆利用率最高,白城市、吉林市、通化市秸秆综合利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4.
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的预测是进行能源规划、大规模开发利用资源的基础.试验在综合2006~2010年发表的原创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从而估算出1990~2009年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的影响因素,通过计算各因素关联度大小.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农...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资源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南省2006-2010年的统计资料和数据,对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资源的蕴藏量、可利用量、能量密度等进行了定量测算,并对其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河南省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河南省的秸秆实物蕴藏量为8.97×1011t,秸秆生物质能实物总蕴藏潜力为1.34×1018J,理论可利用的量为1.14×1018J,主要分布在驻马店、周口、南阳、商丘和信阳;(2)依据各地区秸秆分布及其资源条件等具体情况,划分了重点开发利用区(驻马店、周口、南阳、商丘和信阳)、适度开发利用区(新乡、安阳、开封、许昌、洛阳、濮阳、平顶山、焦作、郑州、漯河)、不宜开发利用区(鹤壁、三门峡、济源),并对各区提出了不同的开发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SAS环境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陕西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进行预测。[方法]以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估算2005—2015年陕西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以农村就业人口、农作物播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影响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的4个主要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在SAS环境下,利用GM(1,1)灰色模型和基于GM(1,1)的多元回归模型对2016—2020年的陕西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进行预测,并对模型精度与误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基于GM(1,1)的多元回归模型预测精度高于GM(1,1)模型的精度,较准确预测了2016—2020年陕西农作物秸秆的可收集量。[结论]准确预测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可为政府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的现状分析,结合该地实际,针对贵池区东边318国道沿线、西边乌沙圩区、南部丘陵山区等不同区域特点,探索解决农作物秸秆大量、还田相对单一模式,逐步建立起以能源化利用为主,以饲料化、基料化利用为辅的综合利用新模式,从源头上解决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难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综合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安徽省常年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达3 535万t,稻草、麦秸和油菜秸三者占3/4以上,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各自特点。目前安徽省秸秆利用率仅为53.04%,还有近一半的秸秆未被利用,成为新的污染源。在现有的秸秆处理方式中,秸秆还田占28.2%,秸秆粗饲料占23.9%,秸秆资源化和工业原料化利用效率低。分析了安徽在现行技术、经济条件下应采取的秸秆利用策略,重点阐述了现阶段的综合利用可行途径,并设计了到2015年安徽省秸秆开发利用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评价及能源化利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生产与利用现状入手,针对吉林省秸秆能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状况,对吉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实物资源量为4 038.89万t,其中,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秆量达3 101.99万t,折合标准煤1 622.58万t;单位土地面积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秆量为7.97 t/hm2,其中:松原10.43 t/hm2、四平9.15 t/hm2、白城8.47 t/hm2、长春8.16 t/hm2;这些地区具有秸秆能源化利用的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指出吉林省秸秆能源化利用的产业化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吉林省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薯类、大豆、油料作物的产量,本文利用草谷比系数和可收集系数分区域估算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以未被利用的秸秆资源量为原料,计算秸秆资源的沼气利用潜力。结果表明,2020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6 522.51万t,可收集资源量为5 393.73万t,中部地区秸秆资源较多,东南地区较少,其中长春市秸秆资源最多。吉林省未被利用的玉米、水稻秸秆资源为1 291.29万t,折合标煤667.30万t,通过沼气工程处置,产沼气潜力为40.16亿~58.67亿m3,折合标煤343.52万~502.00万t,可以减排二氧化碳913.76万~1 335.32万t,能源转化率可达51.48%~75.24%;如果全部用于发电,发电潜力为72.27亿~129.08亿kW·h。产沼气潜力最大的地区是松原市,为8.83亿~12.96亿m3,发电潜力为15.89亿~28.51亿kW·h。通过分析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空间特征,估算不同地区农作物秸秆的沼气潜力,对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及沼气工程建设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