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为主要驱动变量对森林演替进行模拟预测的数学方法,将土壤演替与树木演变结合起来,采用随机过程模拟气候波动及单木生长、死亡的不确定性,实现了西南山区森林个体与群落的动态仿真。在野外调查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筛选出了西南山地森林40个代表性树种,确定了各树种的17个特征参数,进行了参数估计。在贡嘎山、色季拉山和高黎贡山3个重点林区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准确地再现贡嘎山泥石流迹地森林原生演替的过程;模型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贡嘎山、色季拉山和高黎贡山不同海拔的森林树种组成;在3个地点的模拟结果都与当地顶级森林的垂直分布规律相一致。SFSM模型取得了较好的验证结果,对于我国西南山区天然林更新与保护,提供了关键的评价理论与预测技术。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长白山杨桦次生林演替过程及其林分结构特征,提出杨桦次生林健康诊断评价技术和健康经营关键技术,构建自适应经营模式.采用定性判断与定量化、模型化相结合,野外调查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等系统整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系统的长白山杨桦次生林健康经营模式研究.通过对杨桦次生林健康经营目标、原则、模式、调整步骤以及调整技术进行整合研究,提出了易于操作的动态的杨桦次生林健康经营模式,并对杨桦次生林的各演替阶段,分别提出了具体的经营目标体系,为杨桦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北京松山森林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改进的林隙模型ZELIG,对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动态进行模拟和验证.结果如下:①模型能够合理地模拟华北暖温带阔叶林区森林的演替过程;群落先锋树种以山杨、白桦为主,100年后可达到相对稳定;建群种包括蒙古栎和油松,这两个种互为消长,栎类优势更显著.②模型较准确地量化模拟出树种组成和生物量,其中,建群种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值基本一致;先锋种模拟结果总体优于单个树种的模拟.③对松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演替趋势进行预测:不同的初始状态对森林组成和生物量有较大影响,但系统都有回复到同一状态的趋势,且起始于蒙古栎林比起始于油松林回复速度快;有林地中的伴生种受压状态明显;起始于蒙古栎林时生物量均值最大,而起始于油松林时最稳定.   相似文献   

4.
该文目的在于揭示长白山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的演替规律 ,以便为科学地保护和经营管理森林与湿地过渡带生物资源提供依据 .选择本区典型的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为研究对象 .采用定量观测和建立经验回归模型的方法 ,研究群落建群种白桦生长过程和斑块动态、蒸腾排水作用的相关规律 ,预测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演替进程 .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群落建群种白桦生长加快、年龄不断增大 ,林分个体着生的微域斑块呈现三次式函数曲线增大 ,林分蒸腾排水作用按幂函数曲线增强 .随着群落的发育 ,斑块不断扩大和生物排水作用的增强 ,白桦沼泽交错群落在 5 0~ 6 0a内将会使交错带生境趋于中生化 ,并演替为森林  相似文献   

5.
采用SPACE模型对20世纪50年代的皆伐地,现已形成次生白桦林进行动态模拟。结果表明任其自然演替,可在70a后逐渐形成红松占优势的林分;而经过动态采伐,可诱导在40a后形成稳定的混交林状态,并提出了相应的次生林可持续经营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受20世纪50年代砍伐影响的热带天然林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变化趋势,以海南中部山区山地雨林原始林、低地雨林次生林、山地雨林次生林、云雾林次生林4个森林动态样地为对象,基于2012—2020年2次植被调查,从物种组成、区系组成、群落外貌特征等方面分析群落动态特点。结果表明:2012—2020年,(1)山地雨林原始林S?rensen群落相似度为0.960,物种组成最稳定;低地雨林次生林为0.921;山地雨林次生林为0.889;云雾林次生林为0.794,物种更替最明显。随着短期演替进行,各群落间S?rensen群落相似度升高,多年来有更多相同的物种。(2)各群落排名第1的优势种重要值均降低,云雾林次生林优势种重要值下降明显,向更为混合的多优势种群落发展。(3)随着短期演替进行,群落郁闭度增加,喜阳的前中期树种逐渐被耐荫的演替中后期种替代,分布区窄的海南特有种作为补员树种进入群落。(4)各群落均以热带区分布为绝对优势,并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为主。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呈现出热带性减弱、温带性加强的特点。8年间,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更加复杂。(5)叶性质呈现出以中型...  相似文献   

7.
林火对森林演替动态的影响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因子,但中等强度的林火干扰又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建设因子.林火与森林演替动态的关系密切相关.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林火与森林演替之间相互关系的资料,阐述了林火对森林演替动态的影响,分析了林火与原生演替、次生演替、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的相互关系.列举了林火在维持偏途演替顶极群落和火顶极群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天然白桦林的特点与经营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白桦林样地调查,对白桦林进行了径级分析、死亡木分析和经营分析。结果表明,白桦林是一个不稳定的次生林型。在大片次生林中的白桦林天然更新非常好。现在硬阔已进入演替层;死亡木用“一边竞争”的模型进行预测效果较好。根据分析提出对白桦林进行上层疏伐的经营方法。  相似文献   

9.
运用SPSS19.0软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构建了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预警指标体系,并将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与森林健康理论相结合,构建森林健康预警模型。应用森林健康预警模型对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100个小班进行了森林健康预警。结果表明: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大部分处于绿色警戒和蓝色警戒,健康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0.
森林群落同期发生演替的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森林群落发生同期演替时各种状态转移情况下进行植被种类的趋势预测 .主要针对演替过程中出现分段或非线性演替时如何预测出植被中的顶极树种种类 .其具体方法是通过吸收演替过程中各种状态下树种的先验分布和条件分布从而得到后验分布的信息处理办法预测出森林群落的演替结果  相似文献   

11.
对黑龙江省帽儿山自然保护区次生林植被区系成分分析表明,帽儿山次生林植被主要有种子植物87科328属751种,其中包括裸子植物1科4属7种,被子植物86科324属744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69科249属572种,单子叶植物17科75属172种.对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类型的分析表明,帽儿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植物区系科、属的分布区类型较为丰富,在科级水平上有6个分布类型5个变型,在属级水平上有13个分布类型9个变型.天然次生林植物区系呈温带性质,各类温带分布类型194属,占整个帽儿山天然次生林总属数328属的59.15%,帽儿山次生林区系特有现象明显,与东亚及日本植物区系联系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12.
老山生态实验站森林资源的消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IS技术对黑龙江省帽儿山林场老山生态实验站1983年和1999年的森林资源消长状况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老山生态实验站16年间森林覆盖率降低;天然次生林分布范围缩小,人工林栽培面积增加;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所占比例加大,幼龄林比例减少;主要优势树种樟子松、落叶松、红松、柞树的分布差异显著,落叶松分布面积缩小而红松分布范围扩大;胸径大于10cm的优势树种,1999年的分布范围比1983年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碳吸存潜力,选取演替时间为15a(演替初期)、47a(演替中期)、110a(演替后期)3个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析了各演替阶段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碳(DOC)和微生物熵(SMQ)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演替中、后期不同土层的土壤SOC、MBC、DOC含量和SMQ均显著高于演替初期(P<0.05);与演替中期相比,演替后期土壤MBC、DOC含量有所降低,SOC含量和SMQ无显著差异。土壤SOC、MBC和DOC含量随土层加深而显著性降低(演替初、中期DOC除外),并随演替进行逐渐向腐殖质层富集。不同演替阶段MBC、DOC和SMQ均有显著季节变化,最低值出现在秋季,最高值随演替进程由冬季逐步转向夏季。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且土壤活性有机碳(MBC、DOC)和SMQ对土壤碳库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以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6个具有速生优势的白桦种源为研究对象,选择天然次生林白桦种源为对照,通过传统的制浆造纸研究方法,探讨了各速生白桦种源之间以及速生种源与对照种源在成浆特性上的差异。成浆性能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各速生种源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速生种源与对照种源间无显著性差异。速生种源白桦中的六盘山、帽儿山优良种源完全可以用于生产商品漂白硫酸盐阔叶木浆。  相似文献   

15.
云南松原始林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植物群落学的调查方法,对云南省永仁县白马河林场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原始林的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原始林以云南松纯林为主,林下层次结构复杂,物种丰富。高位芽植物在云南松原始林内分布最多(46.1%),其后依次为地上芽植物(25.9%),地面芽植物(14.0%),隐芽植物(13.3%)和一年生植物(0.7%)。生活型谱反映了云南松原始林在其生长季节处于温热多湿的环境。云南松林木株数在径级分布上及在不同年龄段上均表现为中间多,两边少,趋向于对称性概率分布,表明了云南松原始林在演替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云南松原始林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n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Jsi分别是云南松次生林的4.6,3.7,3.9和4.6倍,表明云南松原始林具有更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图2表2参15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样线调查法对40~80 a不同林龄次生林繁殖鸟类群落结构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次生林繁殖鸟类群落组成有显著差异,不同林龄次生林的优势种不同。不同林龄鸟类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差异极显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二者均呈现早期上升、中期下降、后期增加并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 Pielou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40 a次生林与50 a次生林的繁殖鸟类共有种最少,相似性系数最低,70 a次生林与80 a次生林的繁殖鸟类共有种最多,相似性系数最高。  相似文献   

17.
空间生态位的分析方法在森林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选择黑龙江省东部典型天然次生林和接近原始阔叶红松林两个区域的森林类型,采用空间生态位理论的分析方法,对组成这两个森林群落类型的主要种群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和地理矩进行了定量测定。并对森林资源进行了空间生态位的划分。从而反映出森林群落的演替动态及趋势。结果表明:在帽儿山次生林区,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色木械,榆树,水曲柳和黄波罗等硬阔叶树种,白桦,山杨等软阔叶树种的生态位宽度正在缩小。森林群落进入了以硬  相似文献   

18.
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和相似学原理,将退化喀斯特森林演替系列各群落中所有的种划分为5个适应等级种组,并把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划分为6个演替阶段.通过考察不同适应等级种组在不同恢复阶段的变化过程,得出群落动态演替中种组替代规律,并通过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3个评价指标对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进行评价.在这些机理基础之上,基于GIS开发出一套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生态仿真系统,应用于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恢复对策及其变化的研究,制定相应的经营措施,加速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为对象,通过对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特征状态的综合评价确定林分类型的最优树种组成,为构建该区合理的森林经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帽儿山实验林场2004和2016年共53块固定样地数据为基础,从林分结构特征、林分活力和树种多样性3个方面共选取12项指标: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直径分布、林分密度、林分蓄积生长量、蓄积量、平均高、天然更新密度、林分潜在疏密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在熵值-AHP法基础上采用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法探讨不同软硬阔混交比例对软阔混交林(硬软阔比:0:10、1:9、2:8、3:7)、软硬阔混交林(硬软阔比:4:6、5:5、6:4)和硬阔混交林(硬软阔比:7:3、8:2)林分结构的综合影响。结果3种林型中,除树种混交程度整体相对较高外(0.62 ~ 0.69),林木水平分布格局(0.53 ~ 0.56)、林木大小分化程度(0.47 ~ 0.51)、径阶分布q值(1.09 ~ 1.19)和更新数量(368 ~ 571 株/hm2)均相对较差;各项指标权重值最大为林分蓄积生长量(0.191),最小为大小比数(0.021);软阔混交林、软硬阔混交林、硬阔混交林3种林型中,综合评价值最大的硬软阔树种组成比例分别对应为2:8、6:4、8:2。结论帽儿山天然次生林的最优树种组成在不同林型内差异显著,软阔混交林、软硬阔混交林、硬阔混交林的最优树种组成比例分别对应为2硬8软、6硬4软、8硬2软,为该区阔叶次生林树种组成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