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资源是内陆河流域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但由于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农业用水挤占工业和城乡生活用水,形成水资源分散、高耗、低效利用的格局,导致资源型缺水和结构性缺水的双重矛盾。在工业化的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处于十分活跃的时期,本文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在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农村劳动力多层次转移的"产业移人"模式实现其"水资源利用—劳动力占用—产业效益"的良性循环,得出农村劳动力只有在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移的情况下,才能够最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又进—步加大了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力度,特别对人地关系紧张、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甘肃贫困地区而言,更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文中以甘肃省为数据样本建立空间权重矩阵,并分别基于空间自回归模型和空间Durbin模型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影响甘肃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在2003-2009年和2010-2013年之间具有明显差别,而且2010-2013年期间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水平明显提高.地区经济规模、城乡绝对收入差距、期望的城市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城乡绝对收入差距、城市化率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宅基地退出试点区安徽省金寨县626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系统考察宅基地退出是否加剧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结果表明:宅基地退出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处理效应模型纠正选择性偏误后,所得结果依然稳健;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分析表明,宅基地退出通过提高农业经营成本、增加家庭负债和提升外出务工...  相似文献   

4.
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评价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改进后刘纪远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分别从总体评价、地域分异规律研究、时间序列研究等3个方面对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进行全面评价。结果显示:总体而言,2007年全市及其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方面,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出纬度和垂直分异规律,没有呈现出明显的经度分异规律,且随...  相似文献   

5.
地域民族传统文化与西部开发中技术转移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民族传统文化与技术转移的关系密切,地域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还对技术转移存在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有时还会阻碍技术转移的进一步实施与实现。西部大开发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转移,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某些文化的滞后性和封闭性,使西部开发中技术转移与其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摩擦,超越传统文化,克服陈旧意识,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创新,营造先进的文化环境,为技术转移培育强劲的民族文化内动力,是消除技术转移与传统民族文化摩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流动、农业发展和中国土地流转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这样一个疑问:明显的农业增长是否因为农村劳动力迁移而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变革空间?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劳动力流动却没有促进农户的土地流转。这说明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没有内生的影响到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需要以外部推动来健全。最后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探讨土地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路径,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自由转移及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的农村土地改革提供现实参考.在Logistic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土地因素对农户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农户农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劳动力数、劳均年龄、收入相对贫困和劳均农地面积平方对劳动力转移具有直接影响,同时前三者还通过农地转出行为对其产生间接影响;需照料人口比例、劳均农地面积、块均农地面积、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及所在村对外交通状况仅通过影响农户农地转出行为而间接影响劳动力转移决策.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应从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两方面进行相应的政策设计和制度改革,进而推动两者的同步协调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海外游客在我国的旅游活动空间布局仍体现出以少数几个大型入境口岸为据点,向全国其它地区辐射扩散的态势。这种旅游流的扩散转移将对促进省域之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具有极大的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省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增强又会吸引和促使更多的入境游客向目的地转移。本文以上海入境旅游流向陕西的转移为例,分析了旅游流转移对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效应,得出结论入境旅游流转移对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促进作用是短期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全面分析陕西省农村实际情况后,提出了陕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及实施这些基本方针的发展方向与步骤。  相似文献   

10.
贫困地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涉及两个关键且相互关联的问题,即贫穷与生态恶化。从系统的角度讲,就是经济循环和生态循环的问题。本文从贫困地区生态循环与经济循环特点分析入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农村贫困地区的生态循环与经济循环及其内在协调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障碍和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途径,为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延安市经济发展对城市化驱动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本质是经济发展。本文首先从3个方面探讨了1952年以来延安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延安城市化水平现状以及造成的原因,研究表明:延安城市化水平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即将迈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滞后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城市化拉力不足、推力较小,使得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拉力和推力失衡,制约了城市化发展水平。最后,提出了加快延安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的4项对策。不仅对于加快延安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推动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延安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状况及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5年来延安城市化发展大体经历了快速增长、波动、徘徊停滞和稳步上升四个时期;延安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对数呈正相关性。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针对延安市目前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现状,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可大大带动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转型与乡村发展阶段的划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乡村地域功能是乡村地域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所承担的职能,它与城市地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广义上的"地域分工"。乡村地域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下,不同功能的相对价值则有差异,文中在对乡村地域功能进行定义的基础上,对其各功能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同时在钱纳里一般标准工业化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了在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地域功能与乡村地域功能的转型轨迹,并以此将乡村发展阶段划分为维持生计型,产业驱动型与多功能主导型三个阶段。按照新修订一般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2009年中国总体上处于产业驱动型乡村发展阶段,若干大都市区的郊区已进入了多功能主导型乡村发展阶段,也有一些省区乡村仍将长时间的处于产业驱动型乡村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从相对资源承载力角度探讨延安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 ,计算分析了 1 95 2~ 2 0 0 1年延安市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 :1延安市的土地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经济资源 ,是延安市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2延安市的综合承载力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阶段 ,并且保持着下降的趋势。3延安市的自然资源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 ,经济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4针对上述问题 ,应采取调控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资源、控制人口增长等对策 ,以推进延安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延安市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作者以往对延安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基础上,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采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进一步定量分析了延安市自1952年以来区域经济差异演变与空间变化特征;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延安市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延安区域经济总差异在过去50年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但在不同时期差异变化的幅度不同。根据国际上对基尼系数的警示通行标准,延安区域经济差异已经超过警戒状态。2)延安市区域经济差异是区间差异和区内差异均不断扩大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区间差异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延安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主要驱动力。3)区域分离系数计算表明延安区域逐渐分离趋异。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的空间变化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县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区域发散或收敛,从而整体上推动了延安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通过GIS软件作出延安市各地貌类型区城镇聚落图和人口密度分布图,划分出聚落分布等级和人口空间分布等级。并以3个指标,即相对高差、主要坡度和沟谷密度作为地貌地势评判因子,经相关性分析发现,人口密度与地势的相关性比与城镇分布的相关性更为明显。进而拟定本地区人口的粮食消费和经济发展压力指标,计算出延安各地貌类型区人口压力状况,并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河谷阶地人口压力最大,而黄土梁涧人口压力最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对西北半干旱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脆弱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测度西北半干旱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并以典型地区甘肃省榆中县中连川乡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8.
西部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的产生,有其自身生态系统脆弱和自然条件恶劣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是人为经济活动的影响、破坏所导致。长期以来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西部地区出现严重生态恶化和经济贫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口数量超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解决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有计划地实施生态转移战略,降低这些地区的人口压力,逐步把西部人口降低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以内,在此基础上,转交生产经营方式,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