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害虫抗药性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着的一个问题,并已成为农业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加强害虫抗药性治理已成为害虫防治工作者十分关注的课题。 一、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害虫抗药性与耐药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耐药性是昆虫天然存在的对杀虫剂的耐受能力,而抗药性则是指一个昆虫种群的个体对杀虫剂的耐受能力发展到超过天然存在的最高耐受能力;目前约定成俗的标准是发展形成的耐  相似文献   

2.
<正>一种杀虫剂,开始使用时,效果往往很好,但随着用量的不断增加和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害虫抗药性上升的案例不断出现。其实,自然界害虫种群中本来就存在对农药敏感程度不同的个体。杀虫剂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杀虫剂对昆虫种群起选择作用的过程。每使用一次杀虫剂,就会留下相对抗药的个体,杀死相对敏感的个体,这也就使  相似文献   

3.
<正>一种杀虫剂,开始使用时,效果往往很好,但随着用量的不断增加和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害虫抗药性上升的案例不断出现。其实,自然界害虫种群中本来就存在对农药敏感程度不同的个体。杀虫剂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杀虫剂对昆虫种群起选择作用的过程。每使用一次杀虫剂,就会留下相对抗药的个体,杀死相对敏感的个体,这也就使  相似文献   

4.
昆虫的抗药性是一种遗传性状。昆虫对杀虫剂发生抗药性是由于大量反复使用杀虫剂,逐渐把抗药力弱的个体淘汰,使具有抗药力强的个体比例逐渐增加,因而群体对杀虫剂的抗性明显增高。通过这种选择作用,使个体中的不定向变异逐渐成为群体遗传结构的定向变异。因此,选择作用和抗性稳定性是研究抗药性机制、预测抗性发展和进行抗性治理的工作基础。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已有80多个国家报道了该虫的为害,并且可能在所有十字花科植物的地区均有分布,对小菜蛾的防治一开始就依赖于使用有机杀虫剂。由于小菜蛾生活能力强、…  相似文献   

5.
杀虫剂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由于长期连续使用后,害虫抗药性日趋严重。据报道,目前世界上至少有14个目500种以上的昆虫和螨类产生了抗药性,涉及到几乎所有的杀虫剂,害虫抗药性已成为杀虫剂应用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抗药性是因杀虫剂连续大量应用而产生的,是一种“瞬间进化”现象(Oppenoorth,1985),要终止其发展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只要合理地施用杀虫剂,降低抗性发展速率及防治抗性害虫还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吡虫啉是第一个新烟碱类杀虫剂,于1991年面市。吡虫啉对防治同翅目害虫(蚜虫、粉虱、飞虱)和部分鞘翅目害虫(甲虫)及其抗性种群有特效。但随着吡虫啉的大量应用,很多害虫产生了抗药性问题。就同翅目害虫对吡虫啉的抗性发生概况、交互抗性、抗性机理以及抗性治理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小菜蛾抗药性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将“诊断剂量”技术原理与简易生物测定方法相结合,可监测小菜蛾对昆虫生长调节剂定虫隆抗性个体频率的发展动态。主要采用浸叶法测定了上海地区小菜蛾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以及对4类新型杀虫剂的交互抗性。采用以田间抗性监测与治理有机结合为特点的小菜蛾抗药性治理对策,交替施用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虫剂,可有效地控制抗性小菜蛾种群的危害,并延缓对新型杀虫剂的抗性发展。将药剂田间推荐浓度作为抗药性监测的区分浓度,可为抗药性治理的决策和效果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 棉花害虫的抗药性是害虫对特定范围的杀虫剂表现非常低的药剂敏感性,而且这种敏感性具有遗传性。只要有杀虫剂的使用,就有药剂的选择作用,选择压越大,抗性形成越快,反之则慢。所以说抗性的形成,实质上是昆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过程。Jeppson(1960,1962)确认叶螨对内吸磷和三氯杀螨砜只要经过3~5次处理即能产生抗性,对三氯杀螨醇经7~12次,杀虫醚经14次即可产生抗性,但杀螨特经19次处理,叶  相似文献   

9.
诊断剂量法在黄曲条跳甲抗性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诊断剂量法测定的毒死蜱、丁硫克百威、氯氰菊酯3种杀虫剂的敏感个体与抗性个体诊断剂量分别为40和600mg.L-1、50和800 mg.L-1、63和1000 mg.L-1.根据诊断剂量,利用滤纸药膜法测定4个菜区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抗性个体频率,并与点滴法、浸叶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诊断剂量法确定的平坡诊断剂量监测田间种群的药剂敏感性,基本上能够反映黄曲条跳甲田间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因此,诊断剂量法也是一种可供选用的害虫抗性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1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1.1有的昆虫对某种农药有天然抗性,如敌百虫对蚜虫无效. 1.2生活史短、每年繁殖世代多的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 1.3使用药剂的浓度越高,抗药性形成越快. 1.4连续使用单一药剂,敏感的个体被杀死了,抗性强的个体保留了下来,经过若干代的自然选择,使昆虫的抗性逐步发展并趋于稳定,最后形成抗药性的品系或生理小种.这种抗药性称为获得抗性.  相似文献   

11.
回顾害虫抗药性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抗性的产生和扩张与各类杀虫剂应用的发展密切相关。害虫抗性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杀虫剂的历史发展,50年代中期DDT和其它有机氯剂广泛使用,致使抗性害虫种类开始猛增(Harnish,1982)。70—80年代,由于品种更新,有机磷剂及氨基甲酸酯类药剂的抗性问题发展加快,开始在农业上推广使用不久的拟除虫菊酯也以较高速度发展着(Georghiou,1981)。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抗药性的出现和发展,除昆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遗传学的因素外,主要是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由于连续大量使用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使害虫不断增加抗药性,而其中一些害虫如小菜蛾(吊丝虫)、红蜘蛛、茶黄螨、蚧壳虫等的抗性已发展列失控程度。这种现象不仅在世界各地相当普遍,在我国亦相当严重。使用生物性杀虫剂如苏云金杆菌、杀虫植物提取物等,虽  相似文献   

13.
武之新  武婷 《农家顾问》2008,(10):30-33
总体来说,杀菌剂、杀虫剂药效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病虫害生物产生了抗药性。抵御外界恶劣环境,是生物的一种本能,害虫和病原体在不断受到农药袭击后,也会逐渐产生抗药性,尤其是在同一种农药的连续袭击下,这种抗性反应更为强烈。另外.一种农药喷施到同一种病原体或害虫上,敏感的个体容易死亡.而不敏感的个体就有针对性地存活下来并继续繁殖下一代。这些不敏感的个体所产生的下一代,也是不敏感的。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不同桃蚜种群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明确北京地区蔬菜主要害虫桃蚜的抗药性水平。【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检测北京地区6个田间种群和1个室内敏感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用双向等位特异PCR技术检测击倒抗性水平,并检测桃蚜体内2种抗性相关酶的活力。【结果】结果表明通州、顺义、大兴、海淀、延庆和门头沟6个田间种群和1个敏感种群桃蚜均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除延庆和门头沟外,抗性纯合子比例均在90%以上。门头沟、通州和延庆种群的桃蚜对毒死蜱和吡虫啉抗性倍数分别在2.05—4.24和32.03—41.27倍之间。除大兴种群对阿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分别为3.45和2.82),海淀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有所降低外(抗性倍数为2.66),其它种群桃蚜对这2种药剂仍处于较敏感状态(抗性倍数在0.19—1.44)。羧酸酯酶活力与桃蚜对毒死蜱和吡虫啉的抗性倍数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与此2种杀虫剂的抗性倍数成负相关性。【结论】北京地区不同种群的桃蚜几乎对5种常用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防治中应当停止使用高效氯氰菊酯,避免使用毒死蜱,部分地区可以交替使用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吡虫啉。  相似文献   

15.
<正>烟粉虱和温室粉虱均是世界性害虫。两种粉虱形态相似,体被白色蜡粉,极难区分,有许多共同的寄主,常混合发生。常规防治粉虱多采用化学农药,而粉虱种群繁殖速度快,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化学农药的长期、过量使用,导致粉虱已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北京地区的温室粉虱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是最低的,抗性倍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加上不少农民朋友缺乏农药使用基本常识,用药不当,导致有抗药性的害虫种类越来越多,且抗性程度越来越高。为此,可采用以下方法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一、轮换用药不要长期单一使用某种农药防治某种害虫,这样就可以切断害虫抗药性种群的形成过程。轮换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有可能受到害虫的危害,而随着耕作栽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害虫种群数量的控制又有更高的要求.作为主要防治措施之一的化学防治,由于使用方便、击倒力强、效率高、适应范围广、价格便宜等特点而深受农民的欢迎.但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的使用日益广泛,害虫抗药性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害虫产生抗药性,使害虫的防治变得更加困难,农民则常常采用加大用药量和增加用药次数来达到有效防治害虫的目的,这又加速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从而使害虫的防治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下面就害虫的抗药性、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影响害虫抗药性发展的因素及如何克服和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几个问题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18.
水稻三化螟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广州市郊、翁源、汕头市郊、四会、花都和始兴等地水稻三化螟对敌百虫、乐果、杀虫双、杀虫单和巴丹等杀虫剂的抗药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的三化螟幼虫对上述杀虫剂抗性水平都不高,但不同地区的水稻三化螟种群对同一种药剂反应有较明显差异,且抗药性的发展与当地施药水平有密切关系,耐药性的增长在年度间也有递增的趋势,翁源县的三化螟对乐果、巴丹、杀虫双尚处于敏感阶段,而其它地区则存在种群对杀虫剂的异质性,翁  相似文献   

19.
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害虫的抗药性是害虫防治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对害虫抗药性产生、发展过程进行监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一。文章阐述了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这些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指出害虫抗药性监测方法的选择是害虫抗性监测的重点。提出建立生物测定结果与分子生物检测结果之间的数学模型的方法,使群体监测与个体监测相统一,据此制定最切合实际的害虫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20.
同翅目害虫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多种同翅目害虫已对不同化学杀虫剂(包括新推广药剂)产生明显抗性,且交互抗性与多抗现象较为普遍。化学药剂的大理不合理使用以及同翅目害虫抗性机制的多样性,是导致该类害虫产生严重抗药性的主要原因。同翅目害虫的抗性机制主要包括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其中前者在分子水平上多涉及酯酶基因扩增。对同翅目害虫的抗性治理应包括抗性监测、新型药剂使用、杀虫剂轮用与混用、抗药性天敌培育与释放以及抗虫作物推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