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县域土壤地力监测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农村种植业结构、农民投肥结构、农田栽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县域土壤地力监测工作难度逐步表现。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白云区土壤地力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广州市白云区 12种主要土壤类型进行了连续 3年定点监测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和氮属中上水平、速效磷丰富、速效钾缺乏至极缺乏、土壤呈酸性至弱酸性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 ,土壤有机质略有下降的趋势 ,全氮和有效钾变化不大 ;速效磷有大幅度的上升 ;土壤向 (酸化 )酸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4.
湖北省主要耕地土壤地力监测结果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应用5年耕地土壤定位监测所取得的数据,主要对几种不同耕作制度下的作物产量、肥料施用和土壤主要养分属性状况等进行分析。在常规习惯施肥与管理水平下,土壤地力退化的主要表现是土壤有机质、全氮、钾素含量下降和缺乏。因土壤地力退化,作物对肥料的依赖性增大。土壤养分含量下降主要是因为投肥结构不合理,有机肥与化肥养分施用比例仅为1∶4,化肥氮、磷、钾养分施用比例为1.00∶0.31∶0.31,氮肥投入过重,盈余氮在土壤中积累少,损失量大,钾肥投入严重不足,土壤钾素严重亏损,土壤钾素已成为作物产量的限制因子之一。必须合理平衡施肥,防止地力下降。  相似文献   

5.
我国土壤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及恢复地力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云 《吉林农业》2011,(10):78-78
全球性土壤退化是本世纪最被低估的挑战之一,土壤也需要休息,调养与呵护。由于人t:/的压力,养地和用地的矛盾始终很尖锐。种地不养地或重用轻养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在农业生产中,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主要是从土壤中获取,土壤的肥力决定着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所以一定要确保土壤养分充足。土壤培肥是一项科学性较强的技术,因为土壤的自身状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受雨量、气温、耕作方式及作物种类等因素影响,肥力情况千差万别,如何合理、科学地进行土壤培肥,既不浪费又能充分保证作物的营养所需,是每个农业工作者都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重点从合理施用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测土配方施肥3个方面论述了土壤肥料的施用,为培肥土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力监测结果表明,通过加灌项目工程的实施,中低产土壤得到改造,实行综合治理,沟渠配套,降低了地下水位,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加速了土壤潜在养分的转化率,提高了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增加了作物产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通过地力监测,探索了土壤养分年分间、土种间变化差异,找出了中低产易涝农田长期渍水的障碍因子。针对障碍问题提出了培肥改土措施。  相似文献   

8.
地力监测结果表明,通过加灌项目工程的实施,中低产土壤得到改造,实行综合治理,沟渠配套,降低了地下水位,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加速了土壤潜在养分的转化率,提高了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增加了作物产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通过地力监测,探索了土壤养分年分间、土种间变化差异,找出了中低产易涝农田长期渍水的障碍因子.针对障碍问题提出了培肥改土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稻田土壤基础地力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明1988年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稻田土壤基础地力的差异与时空演变特征,为地力提升和实现水稻的稳产高产提供科学的施肥依据。【方法】结合水稻土实际情况,并参考生产力模型、土壤质量系数模型等修正得出土壤生产力指数模型(PI)和土壤基础地力指数模型(BPI)的计算公式并验证,同时以全国水稻土监测数据资料为基础,将统计所得的各肥力指标和权重因子采用数值归一化处理,运用土壤生产力指数模型和土壤基础地力指数模型方法综合分析;并进一步与产量和基础地力贡献率相结合验证,从而定量地分析出中国粮食主产区间稻田土壤基础地力的高低差异和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988-2012年间,长江中下游、东北、西南以及华南4个区域稻田土壤基础地力BPI值(P<0.05)与土壤生产力PI值(P<0.01)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长江中下游区的BPI值增幅最大,从0.031上升至0.108,增幅为248.4%,其次为华南区,从0.127上升至0.289,增幅为128.0%,东北区的BPI值到2012年为止,增幅为71.7%,西南区BPI值从0.028上升至0.046,增幅为65.8%;而长江中下游区、东北区、西南区和华南区土壤生产力水平(PI值)平均每年分别升高0.0015、0.0042、0.0022和0.0113。各大区稻田土壤基础地力(BPI值)与相对应的施肥区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即各施肥区水稻产量随着稻田土壤基础地力的提升而呈增加趋势,即土壤基础地力的提升可以实现土壤生产力的提高。25年来4大区稻田土壤基础地力水平(BSPI值)以长江中下游区为最高,华南区土壤基础地力最低,而西南区略高于华南区,但二者差异较小;而最近10年(2003-2012年)间,长江中下游区的BSPI值也明显高于其他3区,西南区土壤基础地力水平最低,东北区与华南区无明显差异;并且区域间BSPI值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基础地力产量的变化趋势相吻合。【结论】近25年来中国粮食主产区稻田土壤基础地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稻田土壤基础地力和稻田土壤生产力均随时间不断提升,长江中下游、东北、西南和华南4区稻田土壤基础地力BPI值与相对应的施肥区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基础地力的提升还可以实现土壤生产力的提高。提出了全国尺度上土壤基础地力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近10年来(2003-2012年)农民习惯性耕作施肥管理水平下,各区域土壤基础地力的高低顺序为:长江中下游区>东北区≥华南区>西南区;而在全国尺度上,稻田BSPI值越高,无肥区产量也越高,基础地力贡献率也越高;反之,基础地力越低,水稻产量也就越低,基础地力贡献率也越低。  相似文献   

10.
王盛茂  刘鸿章  梁栋 《现代农业科技》2012,(13):248-249,253
选取信宜市6个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地力监测点,对其2002—2011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进行了统计研究,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难以提高的原因,并提出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措施,以期促进该市地力条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旱作种植条件下基础地力贡献率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耕地基础地力是其生产潜能的重要指标.探究耕地基础地力区域差异、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耕地地力提升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国家级长期定位监测点试验平台,按照种植区域、监测年限、土壤类型和土壤理化性状分别进行分组,分析小麦和玉米季基础地力贡献率特征,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和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探究...  相似文献   

12.
农田土壤含水量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峰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4):88-89,137
介绍了土壤含水量2种监测方法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型的时域反射仪(TDR)法在监测土壤含水量精度上符合要求,可以替代传统的称重法并进一步推广应用,为实现土壤监测数据信息的实时快捷和准确传输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沈德元 《云南农业》2014,(12):62-63
耕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场所,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受耕作制度、种植结构、作物品种、使用肥料农药的变化而影响地力。通过近30年对墨江山区旱地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得出墨江山区旱地土壤地力有明显下降趋势,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分析云南省中低产田现状和中低产田改造后植烟土壤环境状况入手,提出中低产田改造后土壤地力恢复的综合治理对策,达到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在我国对于土壤肥料的应用重视度不断提高,以求更大程度上来应对农耕面积减少的问题,实现粮食的安全供给。本文结合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对土壤肥料实施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范畴内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持续农业、旱作农业的重大措施。是节本增效、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手段。农作物收获后产出大量秸秆,正好还人农田,补充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养分,有机质,为明年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连续三年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2%~0.4%,增产5%~15%。  相似文献   

17.
叶汪萍  周建武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2):2519-2520
2019年通过对3个耕地土壤长期地力定位监测点的试验、监测,系统分析永嘉县的耕地土壤地力状况。结果显示,测土配方施肥处理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的稳定;空白区的土壤肥力有所下降;测土配方+有机肥处理土壤地力能维持常规施肥的水平,产量最高;小麦的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低于水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双季稻种植制度下,连续3年施肥与不施肥对不同肥力土壤基础地力产量、基础地力贡献率、土壤氮磷钾表观平衡和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为不同肥力土壤基础地力培育及土壤肥力维持和提升提供参考。【方法】从32年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定位试验的不施任何肥料(CK)、施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肥配施稻草(NPKS)处理采取土壤,分别代表3种不同肥力水平,设置连续3年施肥与不施肥处理的盆栽试验,监测双季水稻产量、土壤基础地力产量、基础地力贡献率和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变化。【结果】在试验期间,不同肥力土壤的早晚稻基础地力产量、基础地力贡献率均表现为:NPKS处理土壤NPK处理土壤CK处理土壤,且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不同肥力土壤之间的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到试验第3年,不同肥力土壤之间的差异变得不显著。无论施肥或不施肥,初始肥力越高的土壤经3年6季水稻种植,由作物收获带走的氮、磷、钾养分越多。不同肥力土壤在连续施肥条件或不施肥条件下,肥力养分变化规律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与水稻种植体系中养分输入-输出平衡状况有一定关系。【结论】初始肥力越高的土壤如果连续不施肥,其基础地力下降得越快。因此,对于地力水平较低的土壤应注重合理施肥,培育和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和基础地力;地力水平较高的土壤也应注意高效合理补充养分,以维持土壤较高的肥力水平和持续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但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特别是在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思想影响下,使得我国农业生产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土壤也受到了严重污染.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必须要尽快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土壤和肥料问题,并采取加强化肥使用管理、构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机制、积极...  相似文献   

20.
凉城县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及培肥地力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凉城县耕地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是继第二次土壤普查后,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发展,急需查清耕地生产能力和耕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采样、测试、分析、评价,准确掌握全县耕地地力状况,为今后因地制宜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指导种植业结构调整,科学合理施肥,无公害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