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尺蛾科多中小型,体细长而翅宽大,静止时四翅平展。头部毛隆发达,触角一般比前翅短,有线状、纤毛状、锯状、栉状或双栉状等,喙多发达,少数退化,下唇须发达,前伸或向上。前翅M2居中或近M1,无1A,2A多具基叉,R4、R5共柄,多数有径付室;后翅Sc+R1与Rs在中室中部以内接近或并接,M2居中或退化,无1A、3A微弱或欠缺,翅缰发达,少数退化。足细长,后足胫距1或2对。腹部有鼓膜听器位于腹基部气门下方。有的雌蛾翅退化或无。尺蛾科是一个大科,世界上已知约一万二千种,我国记载约一千二百多种。我所馆藏的  相似文献   

2.
带蛾科为中至大型种,喙退化或欠缺,下唇须发达,触角双栉状,无单眼。翅宽大被厚鳞,多有带状纹,前后翅均缺1A,中室小,M2的基部远离M3。前翅R一般仅4支(缺R2);后翅Sc+R1与R5分离,或近基部有横脉与R1相连,有翅缰。带蛾科约300种,我国仅知17种,我所已知4种。  相似文献   

3.
成虫为中小型,个别有大型。体粗壮,密被绒毛和厚鳞。触角线状,雄蛾多为锯状或栉状等;喙退化,下唇须发达,有时很长,前伸或上弯。翅短阔,前翅外缘弧弯,中室内有M干,M2接近M3,R3、4、5多共柄,臀脉2条,有1A,2A具基叉;后翅有翅缰,Sc+R1与Rs分开或以横脉(R1)相连或有部分合并,中室内有M干,A脉3条。足密被长鳞毛,胫节有距。  相似文献   

4.
凤蛾科为大型蛾类,体黑色,喙发达,下唇须短小,触角双栉状。前翅臀脉A单一无基叉;后翅有尾突,由Rs、M1至M2脉部分延伸形成。幼虫体壁密布蜡腺,能排出白色蜡粉。凤蛾科为旧北区(包括东洋区)特有种,种类很少,全世界约10种,我国约6种,我所馆藏仅2种。  相似文献   

5.
成虫为中至大型蛾类,体粗壮多毛,无单眼,口器退化,下唇须短小;触角栉齿状或羽毛状,尤以雄蛾发达;足多毛,休止时前足常伸向前方,有鼓膜听器。前翅广,R2与R5共柄,有一个副室,M1外观如R脉的分枝,M2近手M3,臀脉1条,中室后缘翅脉4分枝;后翅Sc脉位於基部稍远的地方与R脉一度结合(夜蛾科结合点近于翅基),M1形成R分枝,中室后缘4分枝,臀脉两条;有的雌翅退化,雌蛾腹端有毛束,用以覆盖卵块。  相似文献   

6.
钩蛾科为中小型蛾类,多为中型,喙多短小退化,下唇须不发达,触角不超过翅长之半,为线状,锯状,栉状等;前翅顶角一般呈钩状,但也有的甚至顶角略圆并不尖突,中室较长,M2靠近M3脉,缺1A,R分5支,R1出自中室或与R2共柄,R2与R3共柄,R4与R5共柄;后翅Sc+R1在中室外与R5接近,一般有翅缰,有时缺少。  相似文献   

7.
中至大型蛾类。体粗壮状多毛,灰褐色或黄褐色,复眼上多有毛,触角为双栉状,单眼和喙退化,后翅无翅缰,肩叶发达,有1至多根肩横脉(h),有的种类后翅外缘呈波状,休止时露于前翅两侧,形似枯叶,由此得名。翅脉M2近M3,前翅R脉5支,R2-R4多共柄,无副室,无1A,Sc+R1与R5在中室基部并接或以横脉相连,A脉2支。成虫雌雄常异型,翅脉和雄性外生殖器结构是鉴定其种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型蛾类,体粗状,体翅色较暗。头小,被毛,触角双栉齿状,雌雄相似;喙发达,下唇须中长,斜向上伸;中足胫节有一对距,后足胫节有2对距。翅宽大,上面有许多箩筐状条纹和波状纹,中室很小,M2近中室中央或近M1;前翅R分5支,R2-5共柄,2A有基叉;后翅无翅缰,Sc+R1与R5接近或在中室前缘由横脉相连,A脉2根。  相似文献   

9.
蝙蝠蛾为中至大型的原始蛾类。触角短小,一般为线状,雄虫有的呈栉状;口器退化不取食,下唇须分2-3节或退化。胸部发达,腹部较长。前后翅宽大,脉序相似,R分5支,M基干完整,有1A但多未达翅缘,翅基部有肩横脉(h);前翅Sc有时分支,有突伸的轭叶与后翅连锁。足较短,胫节无距。  相似文献   

10.
成虫大多中型,褐色或灰褐色,夜间活动,口器不发达,喙细或退化,无单眼,触角较短,雄蛾多为双栉齿状或锯状,雌蛾线状。体粗壮,胸部背面常有毛簇,胸腹面有鼓膜听器,足较短,胫节有毛束,后足胫节有1-2对距。前翅后缘常有齿形毛簇,M2位于中室  相似文献   

11.
卷蛾科为小型蛾子,少数为中型。体色大多为黄、褐、灰、棕等色。触角多为丝状,有纤毛或刚毛,下腭须退化或消失,下唇须下垂、前伸或向上弯曲,复眼有鳞或毛;前翅约呈长方形,外缘较直,翅顶一般突出,静止时合垄成屋脊状或钟罩状,前翅斑纹分基斑、中带和端纹;后翅呈四边形或宽卵圆形,一般为褐色,无斑纹。  相似文献   

12.
中型蛾类,形似蛱蝶。触角丝状,无单眼,喙发达很长且光裸,下腭须退化,下唇须发达。翅宽大而中室短小,M2近M3,无1A,2A无基叉,R2、3、4共柄,翅褐色或棕色,翅上有一锚形纹或一斜带或隐约;后翅有翅缰,肩角发达,无鼓膜听器,缺翅脉;前翅横脉较弱或缺。  相似文献   

13.
潜蛾科体微小至小型,喙不发达,下唇须短或消失,触角基节阔,能盖着部分复眼形成眼罩,缺单眼。前翅披针形,顶角尖,脉序不完全,中室细长,R、M,Cu各脉均集中于翅端,其分支大多减少;后翅细长而尖,脉更少,Sc脉短,Rs脉直达翅顶,中室消失,缘毛很长。幼虫体筒形或平扁,有胸足和腹足,趾钩单行环或二横带。幼虫潜入植物叶片上下表皮  相似文献   

14.
花棒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又名灰斑古毒蛾、沙枣古毒蛾,宁夏、内蒙古、甘肃、山西等省区均有发生。近年来我区西部的阿拉善左旗飞播种植了大面积花棒,因花棒毒蛾的危害,树木生长不良. 形态特征成虫:雌蛾体长10—17毫米,翅退化。雄蛾体长10—12厘米,翅展24—30厘米.雄蛾体黄褐色,触角干黄色,栉齿黄褐色.前翅赭褐色,内线褐色、宽,中部向外微弯,中区前宽后窄色暗,前缘有一近三角形紫灰色斑,横脉纹赭褐色,新月形,周围紫灰色,外线褐色,锯齿形,亚端线褐色,不  相似文献   

15.
1分布区域和危害白杨透翅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成虫体长11~21mm,翅展22~39mm,外形类似胡蜂,青黑色,头部和胸部之间有橙黄色鳞片环绕。腹部圆形,有5条橙黄色环带,触角近棍棒状,端部稍弯曲。触角上的栉齿雌雄不同,雌蛾触角栉齿不显著,表面呈黄褐色;雄蛾触角具有青黑色栉齿2列。前翅覆盖赭色鳞片,缘毛灰褐色;后翅透明,缘毛灰褐色。幼虫黄白色。  相似文献   

16.
夜蛾科为鳞翅目中最大的一科,一般中型或大型蛾子,少数小型,形态变化很大,大多在夜间活动,体通常为灰色、灰褐色等,少数体鲜艳。成虫头部大多具有发达的口器、喙多发达,静止时喙卷缩,少数喙短小;下唇须普遍存在,向前或向上伸,少数向上弯至后胸;复眼大,半球形,少数呈肾形,大多具有单眼;额骨化很强、额突起的形状有许多变化;触角丝状或双栉状。胸部有毛或鳞毛,中足胫节有一对距,后足胫节有二对距;翅的斑纹丰  相似文献   

17.
白杨透翅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在干旱草原杨柳林中危害严重,幼虫钻蛀枝干,使被害处形成瘤状虫瘿,易造成风折或感染腐烂病而使树木死亡。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21毫米,翅展20—28毫米,头部半球形,雌蛾触角栉齿不明显,端部稍弯曲。雄蛾触角有青黑色栉齿两列,端部栉齿较少。前翅狭长,覆以赭色鳞片,后翅透明。胸部青黑色。腹部圆筒形。1—5节各有一条橙黄色带。卵:黑色,椭圆形。幼虫:老熟幼虫黄白色,圆  相似文献   

18.
大型蛾类,头部无单眼及毛隆;喙发达,长的可数倍于体长,少数退化且无功能;下唇须发达,触角较粗,尖端呈钩状。雄蛾多具纤毛,体粗状,多呈棱形。腹节背面在后缘多有  相似文献   

19.
毒隐翅虫是属于鞘翅目隐翅虫科毒隐翅虫属森林昆虫,是我国常见捕食叶蝉、蛾类幼虫等森林害虫的天敌昆虫.现已知有毒隐翅虫250种,在我国已知记载有19种,因成虫体内含有毒素,接触人体皮肤常易引起皮炎,出现红斑丘疹,患处有痒及烧灼感肿痛,可涂以20%氨水等碱性溶液或肥皂清洗消除.但是在医学上  相似文献   

20.
综合防治毛白杨蚜虫文/刘秀英毛白杨蚜虫是危害毛白杨的主要害虫。在华北地区普遍发生为害的有两种,一种是白杨毛蚜,另一种是白毛蚜,均属同翅目、毛蚜科。白杨毛蚜的无翅孤雌蚜,体卵圆形,长2.2毫米、宽1.3毫米,水绿色,有黑绿不规则形大斑,腹管截断状,尾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