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植物性物质防治储粮害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付昌斌  张兴 《粮食储藏》1996,25(5):6-12
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植物性物质防治储粮害虫的历史及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并对该类物质在储粮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3.
4.
放射线辐照防治储粮害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章对我国主要储粮害虫锯谷盗、米象、谷蠹、赤拟谷盗等的辐照感应性及致死剂量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各种储粮害虫对辐照的感应性有差异,其中锯谷盗耐受性最差,其次为谷蠹、米象,赤拟谷盗的耐受性最强。用0.15 ̄0.3KGY辐照,锯谷盗成虫经过2周全部死亡,米象和谷蠹经3周全部死亡,赤拟谷盗经4周全部死亡;虫卵经0.1KGY辐照后不能孵化,成虫经0.1KGY辐照后不能生育。用〈1.0KGY的剂量辐照,小麦  相似文献   

5.
6.
2.3幼虫试验幼虫期是虫子发育周期中的第二个阶段,经生态试验观察.不同虫种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幼虫期各不相同,28℃时,米象、玉米象、谷合幼虫期为10d,拟谷盗为15d.32℃时,米象、玉米象、谷蠹为7d,拟谷盗为6~7d。经接种后的作品置于28℃或32℃养虫室(箱)内,当发现幼  相似文献   

7.
几种植物性物质防治储粮害虫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应用5种植物粉剂和5种食用植物油分别对两种重要储粮害虫谷蠹(Rhizophertha dominica Fab.)和长角扁谷盗(Crplolestes pusillus (Schonherr))进行了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菜籽油和大豆油以4.0mL/kg拌和稻谷对这两种害虫的防效在3周内均达到90%以上,而以10mL/kg剂量在10天即可达97.5%~100%;2.0mL/L的大豆油和玉米油对谷蠹的熏杀效果在72小时内均达98.6%,对长角扁谷盗可达100%。2.0‰w/w的胡椒粉、五香粉和辣椒粉对长角扁谷盗的防效分别为84.6%,92.5%和100%。  相似文献   

8.
9.
文中介绍了一种新开发的防虫磷颗粒新剂型。防虫磷颗粒剂按0.05%的施药比,30ppm有效剂量其防虫有效期达12个月。储粮中残留低于国家规定的8ppm的残留标准,具有储藏稳定,残效期长,残留低,使用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24峭试验结果蛹期是储粮害虫发育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对一般虫种都比较短,仅3d左右,但长的可达sd。不同虫种在不同温度下蛹期也不相同。因此,若通气太早,杀死的不一定是蛹而为幼虫,通气迟了,则有的蛹已羽化为成虫,因此必须准确控制蛹期。供试虫种接种后,置于32C,70%  相似文献   

11.
五种储粮害虫11个品系的磷化氢抗性测定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曹阳  刘梅  郑彦昌 《粮食储藏》2003,32(2):9-11,25
本文运用FAO(1975)推荐的测定储粮害虫磷化氢抗性的方法,对米象、谷蠹、赤拟谷盗、平米象和锯谷盗五种储粮害虫的11个品系进行毒力测定,得出它们的LC50值,米象的LS2和GDSo,玉米象HNZZSz—l和GDGZSz—l,谷蠢的QQRd和Rd一7,赤拟谷盗的QQTc-4、SDQHTc—l和HNSQTc—l以及锯谷盗VOs48和HNNYOs—1等11个品系的磷化氢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0088和1.3006,0.0057和0.0058,0.0042和1.3779,0.0047、2.1009和0.9926以及0.0073和0.00090mg/L。其中磷化氢敏感品系为LS2、QQRd、QQTc—4、HNZZSz—l、GDGZSz—l、VOs48和HNNYOs—1;抗性品系为GDSo、RD-7、SDQHTc-l和HNSQTc—l,抗性系数Rf分别为148、327、449和212倍,抗性非常严重。测定结果为今后的磷化氢抗性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棉花群体冠层PAR与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陆地棉品种徐州553三种密度群体冠层PAR的分布规律、PAR与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棉田冠层PAR随密度增加而递减;冠层PAR值的高低随生育期变化的顺序是初花期>盛花期>吐絮期>盛铃期。(2)棉田封行后,冠层PAR的垂直分布符合Y=axe~(bx)曲线变化规律。(3)PAR对结果系数、NAR、果枝与主茎夹角、单株果枝数、单铃重和成铃率的直接效应为较大正值,对主茎节距、第一果枝高度、总果节数为较大负值。(4)PAR与皮棉产量(Y)的关系可由Y=a十bx+cx~2拟合,且曲线拟合的理论值与实际值差异小于1%。这些结果丰富了棉花光能利用的理论研究,也为合理密植、改善棉田光能分布以增加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