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薛勇 《农技服务》2004,(12):38-38
稻田养鱼是以稻鱼共生为基础的,因此,选好鱼种和最佳的放养密度是成功高产的关键。据研究和实践表明,鱼种应选择体质健康、无病无伤的鲤鱼科或鲫鱼科为最好。放养密度为:水深30厘米左右,鱼苗体重为75-100克/尾时,每公顷稻田放150-500尾;  相似文献   

2.
稻田养鱼鱼苗规格和密度效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冬片密度、冬片规格和夏花密度试验,以探究山区稻田养鱼的最佳放养密度及鱼苗规格。结果显示,冬片密度4 500尾·hm-2,初始投放鱼苗种重为50 g时为最优放养组合,其水稻及田鱼产量相对较高;夏花最佳密度为33 750尾·hm-2。  相似文献   

3.
采用活性氨基酸肥水法,细鳞鲴鱼苗每667 m~2放养密度控制在25万尾,经30-40 d培育,可获得全长3.5-4.0 cm的细鳞鲴夏花鱼种,成活率在70%左右;夏花鱼种经分稀后转入冬片鱼种培育,每667 m~2放养密度控制在3 000-5 000尾,并每667 m~2混养夏花鱼种白鲢4 000-6 000尾、鲫鱼4 000-6 000尾、草鱼1 500-2 500尾、团头鲂1 000-2 000尾。经5个月养殖,可获得平均规格达全长15 cm左右、体重80尾/kg的细鳞鲴冬片鱼种,成活率达90%左右。  相似文献   

4.
稻田大鳞鲃鱼种养殖试验,在5亩、8亩、10亩、15亩4块稻田中进行,投放全长3 ~4cm鱼种进行养殖,亩投放密度500尾、600尾,经过近4个月的养殖,用浮性膨化颗粒饲料,蛋白含量分别是35.2 %、28.8 %,粒径分别是0.5 mm、1 mm,补充天然饵料不足,用微生态制剂-光合细菌调节水质、预防疾病,收获时,大鳞鲃全长9.0~17.0cm,平均尾重52g,成活率87.6~89.4%,亩产量22.7~24.1kg。稻田养鱼,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提高了水稻的品质,稻渔双收,亩综合增收6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5.
在面积分别为0.87hm2、0.73hm2的两口池塘中,采用相同的方法饲养团头鲂商品鱼,单位放养密度为33000尾/hm2,平均放养规格分别为230g/尾、175g/尾,饲养118~156d。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和鱼种规格的增大,养殖产量和效益显著增加,但最佳养殖密度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6.
双季连作稻田引入萍,鱼,螺组成一定的群落食物链后,稻田的系统生产力显著提高。对稻田绿萍的消长因素和萍-鱼食物链行为进行计算模拟的结果表明:在纯稻田的稻-萍-鱼系统放养草鱼夏花的数量以45000尾/hm ̄2为宜。田塘式稻-萍─鱼夏花草鱼苗可放养75000尾/hm ̄2.稻田组建群落食物链对水稻生长无明显不利影响,且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奥尼罗非鱼池塘当年养成达出口规格的模式,进行池塘养殖当年繁殖的奥尼罗非鱼苗种达出口规格的试验。在0.18hm^2池塘中投放全长为3-4cm的奥尼罗非鱼鱼苗2860尾,经178d养殖达到出口规格。奥尼罗非鱼平均体重为0.75kg/尾,最大为1.1kg/尾。平均体长为26.1cm,最大为29.5cm。总产量为1750kg.平均产量为9720kg/hm^2.养殖成活率为81.6%。  相似文献   

8.
稻田群落食物链结构优化与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季连作稻田引入萍,鱼,螺组成一定的群落食物链后,稻田的系统生产力显著提高。对稻田绿萍的消长因素和萍-鱼食物链行为进行计算模拟的结果表明:在纯稻田的稻-萍-鱼系统放养草鱼夏花的数量以45000尾/hm^2为宜。田塘式稻-萍-鱼夏花草鱼苗可放养75000尾/hm^2。稻田组建群落食物链对水稻生长无明显不利影响,且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乌兹别克斯坦引进体质量20~40g的野生大鳞鱼巴(Barbus capito)鱼种,经5年人工培育性腺已发育成熟,2008年5月筛选8尾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注射催产药物LHRH-A2、HCG和DOM可促使亲鱼产卵和排精,催产的尾雌鱼中有3尾成功产卵,获得受精卵4.8万粒,孵出鱼苗3万尾,其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分别为75%,72.3%67.1%。水温20~23℃时,从受精卵到孵出鱼苗需要约70 h,到仔鱼上浮开口需要约6 d。在哈尔滨地区池塘人工培育大鳞鱼巴鱼苗,1龄鱼体质量可达(40.06±1.19)g,体长(14.34±0.15)cm。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稻田养鱼与水稻种植的相互促进作用并同时确定稻田养殖鱼类的最适放养密度,用禾花鲤为试验鱼开展了为期130 d稻田养殖试验。设计了水稻单作组和3个不同放养密度(1.50万、2.25万、3.00万尾/hm2)的稻鱼共作组,通过对比分析种养前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组成的差异,以此来评价鱼类养殖对水稻种植的有益效果;并通过平均规格、特定生长率、成活率、饵料系数和微生物多样性等指标来确定稻田养殖禾花鲤的最佳放养密度。结果表明,1.50万尾/hm2密度组的禾花鲤成活率最高、饵料系数最低、鱼的生长速度最快。水稻单作组的稻谷产量显著高于稻鱼共作组,但收益显著低于稻鱼共作组。种植前后,水稻单作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明显低于稻鱼共作组,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幅显著高于稻鱼共作组,而土壤总氮、磷、钾含量变幅又无显著性差异。在种养周期前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均相对于种养前期有所增加,且稻鱼共作组增幅显著高于水稻单作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Latescibacteria...  相似文献   

11.
黄颡鱼健康养殖放养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黄颡鱼池塘养殖进行不同放养密度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普通养鱼池塘,放养平均规格22.7g/尾的黄颡鱼冬片鱼种,放养密度以4.5万尾/hm2为宜,此时,黄颡鱼养殖成活率80%以上,平均出池规格150g/尾以上,池塘养殖平均产量4 500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一、正确引进鱼种 养殖户购买鲫鱼鱼种时,应根据鲫鱼的生物学特征,正确分辨鱼种的优劣,避免上当受骗. 二、鱼种放养密度 为了降低养殖成本,最好自己培育大规格鱼种.采用池塘培育鲫鱼鱼种,每667平方米(1亩)水面放养鲫鱼苗0.8万~1 2万尾,可以达到养成尾重50~ 60克大规格鱼种的目的. 进行成鱼养殖时,鱼种规格为50~ 60克,每667平方米水面放养鲫鱼鱼种1500~ 1800尾最为理想,养成商品鱼规格可达350~400克.  相似文献   

13.
记述了蓝鳃太阳鱼 (Lepomismacrochirus)的繁殖行为、卵子性状、有效繁殖力和培育鱼苗鱼种的结果。蓝鳃太阳鱼由雄性作巢并护巢。卵粒小 ,沉性、粘性 ,胚胎发育积温为70 0~ 80 0℃·h。生产的鱼苗全年累计每 1 0 0g体重雌鱼可获得鱼苗 640 1尾。鱼苗培育成活率 72 .2 % ,鱼种培育成活率 93.8%。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芒市地区适宜的稻鱼共作模式,文章对芒市地区6种不同稻鱼共作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6种稻鱼共作模式的稻谷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均高于对照。投喂饵料有利于提高鱼的增产率,但是增加了生产成本。Y2模式(投放225 g·尾-1鱼苗600 kg·hm-2,不投喂鱼食)和Y4模式(投放375 g·尾-1鱼苗600 kg·hm-2,投喂鱼食)模式的综合经济效益较好;与对照相比,Y2模式稻谷增产29.15%,经济效益增收93.34%,Y4模式稻谷增产16.12%、经济效益增收64.91%。这2种稻鱼共作模式适合当地推广应用,可提高稻田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5.
蒙古鲌大规格鱼种生态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淀山湖渔业资源和助推上海市淡水养殖业发展,进行了蒙古鲌大规格鱼种生态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活性氨基酸肥水法,放养蒙古鲌鱼苗20万尾/667m2,经38d培育,可获得全长4.0cm的蒙古鲌夏花鱼种,成活率达76.8%,折合平均单产15.36万尾/667m2。蒙古鲌夏花鱼种经分稀后转入冬片鱼种培育,放养密度控制在1.5万尾/667m2,并适当套养白鲢、花鱼骨。夏花鱼种开展生态培育,经5个月养殖,可获得平均全长16.2cm、体重14.2g的蒙古鲌大规格鱼种,成活率达88.2%。  相似文献   

16.
通过216d的池塘高效健康主养黄颡鱼试验,结果表明:池塘主养黄颡鱼在科学管理的前提下,合理放养和安全健康生产,可提高产量和效益。放养规格为18.5g/尾的黄颡鱼种9万~15万尾/hm2,搭养规格为80g/尾鲢鱼种3000尾/hm2、100g/尾鳙鱼种900尾/hm2、6g/尾泥鳅鱼种4500尾/hm2,试验获得较好的效益。通过主养鱼不同放养密度以及搭养鱼类相同的比例,均达到总体养殖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唇[鱼骨]与花[鱼骨]网箱养殖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唇[鱼骨]和花[鱼骨]进行了池塘网箱养殖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分别放养平均规格38.7g/尾和39.1吕/尾的一冬龄唇[鱼骨]和花[鱼骨]冬片鱼种,放养密度0.98kg/m^2,投喂饲料粗蛋白38%-40%的配合饲料,经240d养殖期,唇[鱼骨]平均规格达到226.8吕/尾、花[鱼骨]平均规格219.8g/尾;试验结果经两样本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t=2.23〉to.05=2.02,唇[鱼骨]与花[鱼骨]的体重增长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稻田养鸭密度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具有除草、治虫、减病和增产增收的效果,但与养鸭密度有密切相关。平均稻谷产量和纯收入与养鸭密度成极显著负相关;鸭子纯收入随着养鸭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其产投比相应下降;稻鸭合计的纯收入在养鸭密度225只/hm^2以内,比不养鸭对照增42.5%~70.9%,300只/hm^2以上时,虽然纯收入的增幅仍达66.5%~73.0%,但饲料成本增加,产投比下降,比放养225只/h卉的降低0.03~0.12。用养鸭密度与稻谷产量及产投比的回归方程求其最大理论值,得出养鸭密度分别为216和250只/hm^2。为此,最佳养鸭密度为216~250只/hm^2。  相似文献   

19.
唐春 《广西农业科学》2004,35(2):150-152
2000~2001年全州县实施“稻田养殖禾花鱼高产技术”项目,面积13987.5hm^2,推广深沟养殖技术,投放大规格鱼种,实行三级放养,适时转移、轮捕。项目实施2年来,总产商品鱼1151.9万kg,商品鱼年均产量823.5kg/hm^2;年均新增纯收入1735.5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1.69。  相似文献   

20.
<正> 1.池塘条件 塘口面积6亩,水深1.5米,淤泥厚30~40厘米。放养前,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彻底清塘。池塘无进排水系统,基本上算作死水塘,周围均为常规鱼养殖池塘。 2.鱼种放养 瓦氏黄颡鱼鱼种来源为从外地购得鱼种,规格80~100尾/千克,共放鱼种96千克。下池前用3%食盐水浸泡15分钟。放养时间为2002年2月20日,干法运输半个小时,成活率100%,鱼池共放8000尾瓦氏黄颡鱼,并于3月底投放了200尾黄白鲢,规格0.6千克/尾,青草鱼20尾,规格1.5~2.5千克/尾,计35千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