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间作绿肥对幼龄茶园土壤锌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茶园间作绿肥对幼龄茶园土壤有效锌及养分含量的变化影响。[方法]采用花生、黄豆、绿豆和茶肥1号4种绿肥进行幼龄茶园田间间作试验,调查分析了间作绿肥对土壤pH、有机质、有效锌、氮、磷、钾等养分状况,茶树株高、树幅等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间作绿肥有利于幼龄茶园土壤有效锌含量的提高,且在埋青后1个月提高效果明显,依次为绿豆>黄豆>茶肥1号>花生;间作绿肥提高了幼龄茶园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锌含量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相关系数分别为-0.888**、-0.941**)呈极显著负相关。4种绿肥均提高了茶树株高、树幅、枝干粗和存活率,间作花生效果最为明显。[结论]该试验筛选出绿豆和花生2种绿肥适宜在幼龄茶园中间作,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强茶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植茶年龄的茶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pH值随着植茶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种养分因子为根际土壤多于非根际土壤,20年生茶园土壤养分含量最高,4年生次之,38年生较低;茶园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为根际土壤高于非根际土壤,且与土壤pH、有机质密切相关,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总数量以20年生茶园>4年生茶园>38年生茶园;茶园土壤酶活性为根际>非根际,且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比值随茶树种植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土壤酶活性对分析土壤肥力状况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茶树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茶树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可以提高茶叶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咖啡碱含量,降低了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有效改善了茶叶品质。间作茶树土壤的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单作茶树,改善了土壤生态质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茶叶的营养品质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以及放线菌的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说明茶园间作豆科植物对于茶园土壤环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效改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4.
分析目前常宁幼龄茶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常宁茶园地貌、茶树品质特性等,从幼龄茶园管理过程的茶树修剪、锄草施肥、间作绿肥、查苗补苗等环节,介绍幼龄茶园的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和措施,为常宁幼龄粗嘎原快速成园、投产、丰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不同前茬对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烤烟‘K326’为材料,在石林和寻甸2个不同气候生态烟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1年2熟条件下油菜、小麦、大麦、绿肥和冬闲5种前茬对植烟土壤根际微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个生态区不同前茬对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各不相同;前茬绿肥、小麦能增加烤烟根际土壤中后期细菌、放线菌数量,降低根际真菌量;大麦、冬闲前茬到烟株打顶时,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明显大于油菜、小麦及绿肥前茬;在2个生态气候区,前茬种植油菜对烟田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影响不明显,大麦与绿肥前茬下植烟土壤根际微生物量明显大于其他几种前茬类型,其中又以绿肥好于大麦。  相似文献   

6.
明确不同间作模式下碧螺春茶园高产优质协同的肥料运筹方式,为苏州洞庭碧螺春茶园“精准施肥”和“配方施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田间试验,以30年茶树龄的纯茶园和茶-枇杷间作茶园碧螺春茶树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水平以及无机、有机肥配施对碧螺春百芽重及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量处理间百芽重比较,2种种植模式茶园茶树均以450 kg/hm2处理时最高,继续增施氮肥百芽重不再增加,纯茶园不升反降;茶-枇杷间作园在有机:无机比例为6:4时产量最高。(2)茶-枇杷间作碧螺春茶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比纯茶园含量高;碧螺春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施肥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同施氮量下,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碧螺春茶游离氨基酸及咖啡碱含量,降低酚氨比,其中游离氨基酸在茶果间作茶园效应大于纯茶园,咖啡碱的含量在纯茶园和茶-枇杷间作茶园中均以纯菜籽饼肥处理最高,与相同施氮量的无机肥处理比较则分别提高了41.9%和51.7%。茶-枇杷间作和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改善碧螺春茶叶品质;30年树龄茶园适宜的施氮量为450 kg/hm2,因茶园不同种植模式构建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可实现茶叶高产优质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7.
为茶园氮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4个不同氮素营养水平(N0、N1、N2、N3)下茶树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变化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不施氮(N0)处理相比,适宜施用氮肥可以增加茶树根际土壤的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以及微生物总量,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改善;亦提高了茶树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并且均在N1或者N2处理时达到最大值。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氮素水平下茶树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各养分含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合理施用氮肥对于茶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群落中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与土壤中有效态养分含量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文发 《茶业通报》2001,23(2):33-33
沿江丘陵茶园所产茶叶品质低下 ,产量徘徊不前 ,主要原因是土壤粘重 ,通气不良 ,有机质含量低 ,同时植被少 ,温湿条件差 ,不利茶树生长。茶树和泡桐间作后 ,由于受泡桐生物特性等有利因素影响 ,改善了低山丘陵茶园生态小环境 ,使茶园温湿度得到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的调节 ,同时泡桐 (叶、花 )凋落物改善了茶园的营养状况 ,使各季节 (特别是夏、秋 )茶树代谢旺盛 ,茶叶干物质积累和有利茶叶品质物质大幅度提高 ,对沿江丘陵茶园茶叶品质和产量形成十分有利。1 调节茶园夏秋季光照泡桐盛叶期在 5月 1 5日左右 ,此时春茶已近尾声 ,不影响春茶对…  相似文献   

9.
幼龄茶树根际铺草的效果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伯荣 《茶业通报》1999,21(1):23-24
为确保幼龄茶园较高的成活率和良好的生长势,为今后丰产优质打下基础,优良的茶园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着重对幼龄茶树根际铺草的效果作一浅析。1铺草效果及浅析幼龄茶树种植后,由于茶苗与土壤密接程度尚差,扎根浅且尚不稳固,极易受旱受冻,往往成活率不高。采用...  相似文献   

10.
解子桂 《茶业通报》1995,17(3):11-12
桐茶间作与梨茶间作解子桂(铜陵市农经委)为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资源,铜陵市七十年代初千亩茶园间作栽植了梨树,部分茶园栽上了桃树、杉木。七十年代末又开展了泡桐与茶树间作试验。根据多年的实践及试验,调查情况认为:桐茶间作有利无弊,梨茶间作有利有弊。一、间作...  相似文献   

11.
正原理与效果3-5月为鼠茅草旺长期,通过竞争生长,控制杂草。6月中、下旬,鼠茅草枯萎、倒伏,通过覆盖,控制杂草。防草效果为50-80%,且生态友好、田间管理简单。使用方法行间播种。幼龄茶园还可与防草布连用。即茶树基部两侧覆盖防草布,行间种植鼠茅草。10月中旬播种。播种前,浅耕施基肥。每亩1千克种子。种子与细沙按1:10混匀后,行间撒播,覆薄土、压实。第二年春天追施氮肥,每亩5千克。联系专家:李叶云联系方式:18949816004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不同海拔高度的幼龄茶园中花生,大豆,马铃薯3种间作作物对茶苗生长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大区对比试验方法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海拔550 m,740 m和860 m左右的一年生茶园间作花生对茶苗的生长促进作用最明显,其次为马铃薯;经济效益以间作马铃薯的最好,间作花生次之。因此,在3种不同海拔地区,茶园可选择马铃薯或花生与茶树的间作种植,促进茶树生长的同时增加茶农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3.
根据茶树的生长特性提出了生态茶园的建设策略,并对生态茶园建设的关键技术开展简要分析和探讨。生态茶园建设应遵循谨慎再造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循序发展原则,做到合理选择发展区域、严格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实施茶园间作套种、科学合理施用肥料、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等。  相似文献   

14.
李述经 《茶业通报》1992,14(3):27-29
茶园土壤是茶树的生长基地,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茶树的生长发育和茶叶的产量质量。新垦茶园由于红黄壤的土质酸瘦粘重板结,有机质缺乏,合氮量低,缺磷少钾,极不利于幼龄茶树的成长。因此利用幼龄茶园,树冠覆盖度低,行间土地空旷时期,进行绿肥间作用以压青,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氮、磷、钾肥分;由于有机物质的积累,能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使土质疏松,增强渗透性,提高土壤的透气、吸水蓄水和  相似文献   

15.
茶园灾难性气候的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全省主产茶区茶园模式和管理对灾难性气候调控调查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建立人工生态群落,利用高大乔木的遮挡作用,减少冰雹和水害对茶园危害以及干旱、高温的胁迫;提倡茶园铺草,减少干旱、高温对茶树的危害;重施有机肥加速茶园土壤团粒化的发展,促进茶园土壤物理性状的良性发展,提高茶园土壤抗性。  相似文献   

16.
甘蔗/花生间作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甘蔗/花生间作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花生和甘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华南地区甘蔗/花生间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甘蔗和花生单作相比,甘蔗/花生间作系统能够显著提高甘蔗和花生根际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改善根际土壤脉酶和磷酸酶活性,不同程度提高整个间作系统作物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以及速效钾的含量,可见,甘蔗/花生间作可以明显地改善两种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7.
分析甘蔗间作西瓜对甘蔗产量、总经济效益、根际土壤生态及理化性质的影响,旨在探究甘蔗间作西瓜模式的生态效应,为进一步推广及应用甘蔗间作西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基于传统和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间作和单作甘蔗产量、总经济效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甘蔗单作(CK)相比,甘蔗间作西瓜(TM)具有提高甘蔗产量和总经济效益的效果;对甘蔗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影响;同时,甘蔗间作西瓜对甘蔗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亦无显著影响。另一方面,门分类水平,甘蔗间作西瓜虽然增加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其他(others)门类优势细菌的相对丰度占比,但亦缺失了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门类优势细菌的富集;属分类水平,热酸菌属(Acidothermu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norank_o__SC-I-84、Bryobacter、链霉菌属(Streptomyces)、norank_f__DA111、Candidatus_Soliba...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根际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方法测定茶树根际和根围土细菌群落丰富度,结合土壤pH和C/N分析影响因子,并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特异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最后利用比色法对茶树根系生长素(IAA)含量进行定量检测,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茶树根际和根围土细菌的群落的变化以及对茶树根系生长的促进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能明显增加土壤C/N,C/N与细菌丰富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93(P<0.05);有机肥与化肥(7:3)的处理,根际细菌多样性最高,有机肥与化肥(95:5)的处理,根围土中的细菌多样性最高;化肥和有机肥会影响特异菌种的定殖效率;茶树根生长素(IAA)定量测定发现,根际细菌多样性最高的处理,根系IAA的含量也最高。研究表明有机肥施用能提高节土壤C/N和微生物区系多样性但对土壤pH的提升有限;C/N与茶树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夷陵区茶园土壤肥力及茶树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夷陵区茶园产量、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促进茶园良性发展,首先必需明确夷陵区茶园土壤养分和茶树营养状况。通过对夷陵区茶园土壤、茶树叶片和枝条的进行调查取样,并对其土壤肥力状况和茶树营养状况进行分析评定。结果表明,夷陵区茶园土壤肥力状况较差,土壤酸碱度适宜茶树生长的茶园数量不到总量的一半。土壤碱溶性有机质含量偏低,低于临界值的茶园占63%。土壤速效氮中等偏上,90%的茶园土壤速效氮含量在中、高水平。土壤速效磷和钾缺乏严重,低于临界值的比例分别为63%和81.5%。茶树叶片和枝条均未出现缺素状况。在养分含量上,叶片、枝条和土壤三者相关性不高,其相关性的顺序为枝条与叶片>叶片与土壤>枝条与土壤。三者之间不同营养元素相关性的趋势是:N>P>K。茶树叶片养分含量较为稳定,不受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一年生‘舒茶早’和‘龙井43’盆栽扦插苗为材料,根际和叶面分别施入亚硒酸钠,测定不同叶位硒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结果表明:‘舒茶早’第1、2叶总硒含量根施比清水对照高5.2倍,叶施比对照高482倍;‘龙井43’根施比对照高13.68倍,叶施高706.5倍。总硒含量不同叶位差异显著,1—2叶>第3—4叶>第5—6叶>第7—8叶>第9—10叶。根施和叶施两种施硒方式均可提高茶树叶片中SOD、POD、CAT、APX活性。根际施硒后‘舒茶早’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比清水对照高20.20%、17.73%、22.99%,叶施后高29.48%、29.78%、32.53%。‘龙井43’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根施分别比对照高1.18%、2.17%、0.86%,叶施比对照降低19.44%、19.15%、13.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