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虫生真菌资源研究中,经常见到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大螟(Sesamia inferens)、棘禾草螟(Chilo hyrax)、芦螟(C.lute-llus)及高粱条螟(Proceras uenosata)等鳞翅目昆虫的蛹和幼虫被虫花(Isaria farino-sa)所寄生。虫花是鳞翅目螟虫类蛹和幼虫的一种重要虫生真菌,对越冬虫体侵染率很高。每年3~4月份在稻茬、芦杆中越冬的螟虫,尤其在半干湿的紫云英绿肥田稻茬中和潮湿的芦杆中常见被寄生。  相似文献   

2.
陈艳 《植物检疫》2003,17(4):223-225
杆草螟属 (Diatraea)属鳞翅目 (Lepi doptera)、螟蛾科 (Pyralidae)、杆草螟亚科(Crambinae)、Argyriini族。该属害虫中的西南玉米螟 (Diatraeagrandiosella)、南方玉米螟 (Diatraeacrambidoides)、小蔗螟 (Dia traeasaccharalis)在中美洲地区发生严重 ,危害玉米、甘蔗、高粱、水稻等的生产 ,是美洲地区玉米、甘蔗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小蔗螟、西南玉米螟和南方玉米螟分别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二类和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我国目前尚无该属害虫发生的记录。现把这 3种害虫的形态特征、幼虫鉴定特征的比较以及检疫处理方法介绍如下。1 小蔗螟…  相似文献   

3.
(1)在几种蔗螟(二点螟、条螟、黄螟)混合发生为害的蔗区.繁放赤眼蜂治螟时,把不同种蔗螟卵采得的赤眼蜂分别繁育后,再合理的搭配、混合散放,可取得较好的效果,除螟蛾发生量较高之年须放蜂三次以上外,一般只须在上半年第一、二代螟卵期间放蜂2—3次,即可控制其害,因为上半年适时散放足够的蜂量后,下半年螟卵的自然寄生率已高达80%以上,毋须再进行人为繁放.  相似文献   

4.
条螟寄主新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螟[Procerasvenosatum(Walker)]属螟蛾科,又称高粱条螟、甘蔗条螟。国内报道其寄主有高粱、甘蔗、玉米、粟、麻等[1]。近20a来,笔者在苏中地区还发现条螟的几种新寄主,特记录如下:1)番茄。幼虫钻食青果。2)柿。1农户将成熟玉米棒晒于树下,幼虫(与玉米螟幼虫一起)上树蛀食柿果  相似文献   

5.
甘蔗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甘蔗螟虫的危害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与质量。目前,针对甘蔗螟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易造成环境污染,且防治成本高,降低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推广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是实现甘蔗螟虫种群可持续治理的理想措施。文章综述了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jojer)、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ta (Snellen)、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台湾稻螟Chilo auricilius (Dudgeon)、甘蔗木蠹蛾Phragmataecia sp.、美洲条螟Diatraea saccharalis(Fabricius)8种主要螟虫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其44种寄生性天敌、9种捕食性天敌和9种病原微生物主要种类的应用现状及防效,其性诱剂有效组分、配比、应用现状及防效,RNAi技术的应用和防效;最后提出了甘蔗螟虫生物防治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相似文献   

6.
陈常铭 《植物保护》1964,2(4):160-161
一、分布 台湾稻螟的学名是Chilotraea auricilia(Dudgeon),属鳞翅目螟蛾科草螟亚科。由于它的幼虫形态与二化螟极相近似,许多地区以往都将它们混同起来,影响了稻螟测报数据的科学性。 台湾稻螟在东南亚(印度、缅甸、泰国、爪哇、菲律宾等地)早有记载。我国最先记载于台湾(饭岛鼎,1936),台南、新化一带有发生(新化约位于北纬23.1°)。赵善欢等(1956)报导广东粤中、海南、粤西、粤东和粤北有发生(最北在南雄,约位于  相似文献   

7.
粟灰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发生的轻重,除与虫源基数、气候条件、作物生长有关外,天敌也是一个因素。从1975年至1983年对粟灰螟的主要天敌——螟甲腹茧蜂(Chelonus munakatae Munakata)的寄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8.
棘禾草螟(Chilo hyrax)和芦螟(Chilo lutellus)是洞庭湖荻和芦苇的蛀茎性大害虫,尤以前者为害最大,荻、芦每年因此损失20%左右。释放赤眼蜂是防治这类害虫经济有效的方法,放蜂时期是影响田间寄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棘禾草螟在洞庭湖荻芦区年发生不完全3代,以幼虫越冬。各虫态发育进度参差不齐,第一代卵期拉得很长,从4月中旬至5月下旬均有螟卵,前后长达40余天。如此长的产卵期,足可利用前期在棘禾草螟卵中繁殖的成蜂,再寄生一部分末期螟卵。  相似文献   

9.
为了比较大螟性诱和灯诱监测效果,揭示大螟成虫种群数量的长期变化规律和季节性消长动态,对2013—2018年张家港市塘市镇河头村水稻基地性诱和灯诱的逐日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8年张家港市稻田中性诱和灯诱的大螟成虫种群总量有差异,以2015年最高;不同年度间大螟成虫种群数量的季节性消长动态基本一致,即越冬代蛾峰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此后成虫种群数量保持低位,直至终蛾期(10月中、下旬)。大螟逐日性诱蛾量(yS)与逐日灯诱蛾量(xL)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其线性回归模型为yS=0.051 8+1.135 6x1(R2=0.689 0,P=0.000)。说明性诱监测可在某种程度上替代灯诱监测,从而为大螟的准确监测和科学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水稻Oryza sativa(L.)是巴基斯坦换取外汇的主要谷类作物。在为害水稻的54种害虫中,以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IK),稻白螟Tryporyza innotata(WIK),大螟Sesamia inferens(WIK)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alis(WIK)四种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克隆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台湾稻螟(C.auricilius)、芦苞螟(C.luteellus)、甘蔗条螟(C.sacchariphagus)、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甘蔗红尾白螟(Scirpophaga excerptalis)、黄纹髓草螟(Calamotropha paludella)、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棘禾草螟(Chilo hyrax)和稻蛀茎夜蛾(Sesamia inferens)11种常见蛀茎害虫10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显示:该COⅠ基因片段长为709bp,序列都未发生缺失或插入现象,碱基颠换率(55.42%)高于转换率(44.58%);种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40(0.088~0.179),种内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04(0~0.015),两者之间没有重叠区域;聚类分析表明,不同种蛀茎害虫分别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分支自展值均为100%。研究结果表明该COⅠ基因序列具有适宜的变异信息,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变异显著,适用于蛀茎害虫的物种识别,并为开发蛀茎害虫DNA条形码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蔗白禾螟Scirpop-haga excerptalis(Walker)和大白禾螟Scirpphaga mag-nella de Joannis在外形上很相似,易混淆,现把它们的区别要点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克隆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台湾稻螟(Cauricilius)、芦苞螟(C.luteellus)、甘蔗条螟(C.sac-chariphagus)、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甘蔗红尾白螟(Scirpophaga ex-cerptalis)、黄纹髓草螟(Calamotrophapaludella)、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 eralis)、棘禾草螟(Chilo hyrax)和稻蛀茎夜蛾(Sesamia in.erens)11种常见蛀茎害虫10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显示:该COⅠ基因片段长为709 bp,序列都未发生缺失或插入现象,碱基颠换率(55.42%)高于转换率(44.58%);种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40(0.088~0.179),种内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04(0~0.015),两者之间没有重叠区域;聚类分析表明,不同种蛀茎害虫分别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分支自展值均为100%.研究结果表明该COⅠ基因序列具有适宜的变异信息,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变异显著,适用于蛀茎害虫的物种识别,并为开发蛀茎害虫DNA条形码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稻区螟害日趋严重,过去不常发生的种类大量出现,原来被控制不成灾的种类又上升为主要威胁,如稻纵卷叶野螟,在各稻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三化螟、二化螟的发生数量迅速回升;日本稻巢螟、台湾稻螟也都有上升趋势。稻螟是水稻螟虫的统称,除少数种类(如“大螟”、列星“大螟”、稻螟蛉等也称稻螟)属于夜蛾科外,多数种类均属螟蛾科害虫,在我国稻区就有二、三十种。为了避免混淆和误  相似文献   

15.
甘蔗螟虫(为害甘蔗的二点螟、条螟、白螟、黄螟和大螟的统称,下同)是来宾市甘蔗生产最重要的害虫,也是我国华南、西南等地蔗区的重要害虫。由于其具有世代重叠、发生时间长、危害范围广、生产损失大等特点,是甘蔗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对象。甘蔗螟虫在来宾市一年发生4~5代。苗期为害  相似文献   

16.
螟卵啮小蜂中间寄主——莎草螟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螟卵啮小蜂是防治水稻三化螟的一种寄生蜂。多年来,由于中间寄主未解决,还没有应用到大田生产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于1973年进行了螟卵啮小蜂自然寄主的调查,6月份在玉林县发现硕大莎草(Scirpus qrossus L.f.)上的硕大莎草螟(暂定名,待鉴定)卵有螟卵啮小蜂寄生。1974年在室外小池栽种的莎草上接种饲养获得成功,为人工繁殖螟卵啮小蜂防治水稻三化螟,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现将研究初步  相似文献   

17.
秆野螟属(Ostrinia)系统进化与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全球分布20种,寄主广泛,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由于该属地理分布广泛,形态特征复杂,寄主和生态区重叠严重,秆野螟属系统发育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尚未解决。本文综合中国秆野螟属分类概况,对目前应用于秆野螟属系统发育研究的各种性状,包括形态特征、性信息素(生殖隔离)以及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作了阐述,并针对秆野螟属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及其研究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陶娟  万华星  谢立群 《植物保护》2012,38(4):124-126
为探求诱导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 Butler)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及敏感虫态(期),在室内25℃和28℃下观察不同光周期对樟巢螟滞育的影响,并利用不同长光照和短光照组合对樟巢螟幼虫的不同龄期进行处理,掌握樟巢螟的敏感虫态(期)。结果表明光周期为L∥D=12.0h∥12.0h,L∥D=12.5h∥11.5h,L∥D=13.0h∥11.0h时,在25℃下,樟巢螟的滞育率分别为100%,94.80%和97.60%;在28℃下,滞育率分别为98.55%,99.05%和83.50%。当光周期为L∥D=13.5h∥10.5h,在25℃和28℃下,樟巢螟的滞育率分别为42.38%和34.05%。樟巢螟属长日照发育型昆虫,在25℃时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是13.565h,在28℃时是13.364h。25℃时樟巢螟对光照反应最敏感的时期是4~5龄期,1~3龄次之,卵期最不敏感。  相似文献   

19.
豆荚螟Eticlla Zinckenella(Treitschke)是多种豆科作物的主要害虫。1978年郑州姚桥公社有几十亩大豆,遭受豆荚螟幼虫为害,减产5成左右。过去记载第一代发生在5、6月,为害毛苕和春箭舌豌豆。据我们观察豆荚螟第一代发生在4月份,主要为害小叶金鸡耳。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赤眼蜂属(庞雄飞和陈泰鲁,1974,1978)中记述了分布于我国的12种赤眼蜂,其中个别种的学名仍有争议。此外,在过去的一些资料中曾记述过其他种名。不少读者来信询及这些问题,我们在这里提出简单的讨论。 1.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 Flanders et Guednau(1960)把该种列入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 Ashmead的异名,Doutt et Viggiani(1968)也没有列入该种。我们认为,把该种列为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 Ashmead的异名不一定恰当。Ishii(1941)在首次描述该种时,曾在附图中把这两种的雄性外生殖器特征作了比较,看来,螟黄赤眼蜂T.chilonis Ishii的雄性外生殖器比较特殊,应为独立的种。在Ishii的原描述中,记录了该种首次采于菲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