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猪“马口穴”,又称“锁口疔”,是我县农民治猪不饱食的经验穴位,至今仍为基层兽医人员和老农所掌握运用,普遍反映其疗效较好。但查阅古今中兽医文献及有关杂志,未见对此穴的记载和报道。1989年笔者在本县青萍乡进行了调查,并临床治疗不饱食病猪308头,治愈299头,治愈率达97.08%,深受农民欢迎,现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一)穴位位于猪口角内侧后上方最后2、3对臼齿间隙所对的颊部圆锥状乳头  相似文献   

2.
笔者近20年的兽医临床,运用中西兽医结合疗法,依照穴位针炙原理,对猪后海穴采用水针疗法,探索治疗危急,疑难病症取得明显效果,现介绍如下:l后海穴体位及用法猪的后海穴又称交巢穴,位于猪尾根下方,肛门上方凹陷处。可采用穴位针炙、埋线、水针疗法(即药物穴位注射法),临床上本法运用广泛。ZIN床运用与疗法2.l治疗仔猪黄、白痢等细菌性肠炎,选择黄连素、庆大、氯霉素等药物,进行后海穴注射,可取得比该药肌注快速显著的治疗效果。2.2对于热性病康复缓慢,慢性胃肠道疾病及一些病后食欲严重不良的患猪进行VitB;后海穴注射,…  相似文献   

3.
穴位注射治疗猪顽固性腹泻刘茂泰付景良(宝清县畜牧兽医总站·155600)猪患腹泻,原因较多,死亡率较高。近年笔者采用双黄连后海穴注射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1症状本病多发生在秋季、冬初之季节,以50kg以下猪多发。病初患猪体温稍高,少食、便稀,便色灰黄...  相似文献   

4.
后海穴是针刺治疗胃肠炎的特效穴位。笔者运用水针注射后海穴治疗猪胃肠炎92例,效果令人满意。症状:患猪食欲减退,逐渐消瘦,被毛粗乱,粪便稀薄,肛门松弛,腰弓尾曳。治疗:穴位注射庆大霉素,剂量同肌注量相同。注  相似文献   

5.
猪半口食症是由于猪消化功能紊乱而呈现出的欲食不食、吃不饱食的症状。该病症在喂食一般健胃药、助消化药后,疗效不甚理想,给养猪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笔者经多年摸索,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猪半口食症是由于猪消化功能紊乱而呈现出的欲食不食、吃不饱食的症状.该病症在喂食一般健胃药、助消化药后,疗效不甚理想,给养猪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笔者经多年摸索,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猪半口食症是由于猪消化功能紊乱而呈现的欲食不食、吃不饱食的病症。这种病症给予一般健胃药、助消化药,疗效不甚理想,给养猪户造成饲料浪费,经济损失。笔者经多年摸索,采用中西结合方式治疗这种病猪,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猪的高烧不退是猪的最常见病症,且其引起原因复杂,治疗难度较大,多年来,笔者反复探索得出用后海穴注射解热剂及激素等治疗猪高烧不退(除猪瘟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于后。   用安基比林或柴胡、安乃近注射液5~10ml,地塞米松注射液2~5mg,一次注射于猪后海穴内,一日一次,连用3次左右,同时可肌肉注射抗生素,如青霉素、氯霉素,磺胺嘧啶,一日2次。   后海穴在猪尾根与肛门间的凹窝处,注射时,户主将猪侧卧保定,一助手将猪尾巴与猪脊平直,然后用4~6cm左右的长12号针头在尾根处的凹窝中刺入,针体与脊柱平行插完针头,尔后将药液推完,最后消毒针孔,轻柔注射部位半分钟。注意进行时,针体不要朝下,也不要朝上,朝下药液可注入直肠,朝上针尖顶于脊柱无法注入药液。   病例:1998年冬,中湾村张某的猪场,先后有3头40kg左右的猪高烧不食,曾用青霉素、安基比林、地塞米松、鱼腥草等数日肌肉大量连续注射,并静脉注射葡萄糖、维生素等均无效,患猪体温一直在41℃左右,不食,排粪干,笔者遂用柴胡注射液10ml,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先后给3头均行后海穴注射,一日一次,连用3次,同时肌肉配合注射氯霉素,用一次后体温即开始下降,三次后体温降至39℃左右,尔后开食病愈。  相似文献   

9.
跛痛症是猪的常见病之一,为了探索针刺穴位对跛痛的治疗效果,笔者从1995-2000年采用注射针头针刺(含水针)相关穴位,医治猪的跛痛症106头,其中43头针刺1次治愈;52头针刺穴位配合注射药3~5次治愈;7头无效;4头针刺后术部感染、肿胀,经用药治疗后治愈。1穴位主穴为寸子、涌泉、八字;配穴有百会、耳尖、抢风、后三里。2针法针刺患肢寸子(两侧)、涌泉、八字(两侧),以针刺出血为度。前肢加刺抢风,后肢加刺后三里。①风湿跛痛:针刺上述相应穴位后再用30%安乃近2~6mL(按猪大小定量)注入百会穴,每3天1次;②热毒跛痛(含菌毒性的,如链球菌、猪丹毒等)…  相似文献   

10.
1986年以来,笔者根据组织疗法与穴位注射原理,先后对10例僵猪采取“增食穴”注射蛋清并结合驱虫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笔者用蓝墨水治疗猪亚硝酸盐中毒23例(架子猪17头、育肥猪6头),均获良效。 (一)病因患猪多是吃了用铁锅煮熟的甜菜叶而发病,有些是吃了煮后久置缸内的甜菜叶发病的。 (二)症状常在食后半小时左右发病。病猪发抖,痉挛,呼吸困难,口吐白沫,走路摇晃,有的倒地不起;个别猪下  相似文献   

12.
天鼎穴(TianDingLI17)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第17个穴位。天,“颠也”,指天人地三部之上部也;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此穴位于颈部胸锁乳突肌后缘,而胸锁乳突肌特征为一肌三头(一头附着于乳突,其他二头,分别附着胸、锁二骨)似三足鼎立,故名。  相似文献   

13.
眉刀挑穴疗法具有治病广泛、疗效迅速、经过安全、节省药品、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易学易用,便于推广等优点,采用眉刀挑穴放血,对猪的感冒、中暑、风湿症、久泻不止、食盐中毒、前后肢麻痹症、消化不良、癫痫、高热等病证的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且经济效益高,同时结合穴位注射麻黄素,治疗顽固性白痢,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治疗对象猪感冒376例,中暑86例,风湿症165头,僵猪34头,高热133例,久泻不止198例,食盐中毒69头,前后肢麻痹症24头,消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我处在给猪肌肉注射过程中,拔针就死现象时有发生。武侠小说常提及十大死穴,风门穴是其中之一,但也没为此指点迷津。我这次遇到一例感冒病猪,多少吃点食,两个人保定才打的针,二十来分钟,猪就死了,这次教训,迫使我研究其原因,然而,同时治疗的四头猪、同病、同药、同时治疗,其他三头都好了。该死亡的猪体重50多千克,"奇快"、"热克",各用一支,药物对症,剂量合理。死因是什么?我带着疑惑,查找资料,最终发现,针炙穴位的风门,是解剖学的枕骨大孔,那是神经中枢的神经束。  相似文献   

15.
后躯瘫痪,为本地生猪的常见病之一,笔者18年中共接诊该病患猪127例,其中34例为高热、废食;93例无高热且食欲正常.经用杜仲腊排骨汤治疗,无高热、食欲正常的患猪均获治愈,但对高热、废食的患猪治疗无效果.方剂:杜仲40 g,腊排骨300 g,煎汤给药,每天2次,连续治疗3d.病例1:2008年11月,通甸村和某家1头架子猪发病前来要求出诊诊治.患猪体重约38 kg,毛色光亮,鼻镜湿润,体温正常,前肢站立,后躯拖地,食欲正常.经用杜仲腊排骨汤治疗2d后病愈.  相似文献   

16.
疥螨病又称疥癣、癞、民间称“骚” ,是一种接触性寄生虫病 ,笔者于 2 0 0 1年 9月在某猪场治疗过程中发现 ,部分猪开始以剧痒为特征 ,患猪坐立不安。1 症状该猪场是 3月份从四川荣昌引进的仔猪 ,数量为6 0头左右 ,该猪场饲喂到 9月份 ,猪群中开始少量发病 ,患猪剧痒、不安 ,经两天 ,同群猪全部发病 ,表现为口、鼻、眼圈、颊部、耳后皮肤增厚 ,龟裂 ,全身皮肤发红或呈现粟粒大结节 ,瘙痒剧烈 ,常在舍墙、木柱、隔网处摩擦 ,一些患猪病灶因擦伤而出血 ,结痂 ,食欲减少严重影响生长发育。2 实验诊断对患猪 2 0头 ,采取病料经镜检 2 0头猪均…  相似文献   

17.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2 0 0 1年 4月 1 6日 ,德保县扶平乡扶平街黄某和陆某分别养的 9头和 8头 4月龄架子猪突然患了猪丹毒 ,死亡 1头 ,其余病猪经及时治疗全部康复 ,现将情况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黄某养的 9头猪 ,于 4月 1 6日晚发现不食 ,认为是潲水发酸引起的 ,未采取措施 ,1 7日早晨有 1头死亡。邻居陆某的 8头猪 ,1 6日晚也同时发现不食 ,便用青霉素进行治疗 ,1 7日早喂给潲水仍不食 ,有两头皮肤出现红斑。于是他们找笔者诊治 ,经初步诊断为猪丹毒。立即采取治疗措施 ,到 4月 1 9日 1 6头猪全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1959年5月以来,我镇曾先后发现猪喘气病54头,死亡率达37%。曾用磺胺类药,青霉素,麻黄素及某些中药制剂治疗无效。9月14日某油厂有2头母猪和1头200多斤重的约克夏杂种猪患喘气病,用中药制刑“五黄素”进行试治,其用量是:200多斤的肉猪肌注45毫升;2头母猪各肌注25~40毫升,24小时一次。当天下午猪精神就有好转,喘气减轻,15日开食时,全部吃食。10月份我场有4头母猪,患喘气病,采用“五黄素”  相似文献   

19.
试用硝酸士的年“锁口穴”注射治疗颜面神经麻痹患畜一例效果良好,简介于下:畜主:兴化人民公社管理区第三队,母马,免灰色,5岁,于1959年7月21日来院治疗。主诉:于当日发现有病患畜左侧咀角肿,不吃草。症状:生病的耳朵(左耳)下垂,上唇及鼻端歪向健侧,下唇弛缓不收,其  相似文献   

20.
风池穴的蜂针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池(GB20)穴位于头的后枕部,属足少阳胆经的经穴,为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阳维脉之会,据《难经》曰又为阳跷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出自《灵枢.热病》篇,别名热府,该穴在头项侧,头枕后下陷处,凹陷如“池”,是风邪易侵之处,也是治疗风证之要穴,故名。1经穴定位风池穴在后头项部,当头枕骨下,平风府穴(入后发际正中上1寸),在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即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相当于耳垂齐平处。另一取法:在头后枕内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隆起外侧缘凹陷处,对称两边,发际上一横指,脊椎外侧,手指揉捏易有酸胀与疼痛感。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