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蜜蜂在越冬期间,因饲养管理不善,会发生大量死蜂现象,给养蜂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蜜蜂越冬死亡有哪些原因、又怎样进行防治呢? 一是工蜂的正常老死。工蜂的正常老死,约占工蜂总数的20%左右。为了清除这些老死的工蜂,可在蜜蜂入室后的第一和第二两个月内,从蜂箱中各掏一次死蜂。掏时要防止振动蜂群。 二是老鼠将蜜蜂咬死。凡被老鼠咬死的蜜蜂,  相似文献   

2.
在越冬期间若管理不善,常导致不必要的蜜蜂死亡.因此我们要弄清死亡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杜绝越冬期间蜜蜂不必要的死亡,是越冬蜂群的管理要点之一. 1 分清蜜蜂的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 在长期的越冬过程中,总有一部分老年工蜂衰老死亡,这部分死亡工蜂占蜂群总数的20%,属于正常死亡.若工蜂死亡率出现异常,则要查找原因.要防止死蜂堵死巢门,定期掏通,做这项工作时要防止震动蜂箱.  相似文献   

3.
成春到 《蜜蜂杂志》2005,25(12):20-20
1蜜蜂越冬死亡的原因及防治蜜蜂在越冬期间,因饲养管理不善,会发生大量死蜂现象,给养蜂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蜜蜂越冬死亡有哪些原因,又怎样进行防治呢?一是工蜂的正常老死工蜂的正常老死,约占工蜂总数的20%左右。为了清除这些老死的工蜂,可在蜜蜂入室后的第一和第二两个月内,从蜂箱中各掏一次死蜂。掏时要防止振动蜂群。二是老鼠将蜜蜂咬死凡被老鼠咬死的蜜蜂,一般都缺头。如果一发现蜂箱内外有缺头蜜蜂,就要用灭鼠药诱杀,或用鼠笼、鼠夹等捕杀老鼠,尽快将老鼠消灭。三是蜂群缺饲料饿死因蜂群饲料短缺而饿死的蜜蜂,往往在蜂巢的一侧特别…  相似文献   

4.
蜜蜂在越冬期间 ,因饲养管理不善 ,会发生大量死蜂现象 ,给养蜂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蜜蜂越冬死亡有哪些原因 ,又怎样进行防治呢 ?一是工蜂的正常老死。工蜂的正常老死 ,约占工蜂总数的 2 0 %左右。为了消除这些老死的工蜂 ,可在蜜蜂入室后的前两个月内 ,从蜂箱中各掏一次死蜂。掏时要防止震动蜂群。二是老鼠将蜜蜂咬死。凡被老鼠咬死的蜜蜂 ,一般都缺头。如果一发现蜂箱内外有缺头蜜蜂 ,就要用磷化锌等灭鼠药诱杀 ,或用鼠笼、鼠夹等捕杀老鼠 ,尽快将老鼠消灭。三是蜂群缺饲料饿死。因蜂群短缺饲料而饿死的蜜蜂 ,往往在蜂巢的一侧特别多。…  相似文献   

5.
蜜蜂在越冬期间,因饲养管理不善,会发生大量死蜂现象,给养蜂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蜜蜂越冬死亡有哪些原因、又怎样进行防治呢?一是工蜂的正常老死。工蜂的正常老死,约占工蜂总数的20 %左右。为了清除这些老死的工蜂,可在蜜蜂入室后的第一和第二两个月内,从蜂箱中各掏一次死蜂。掏时要防止振动蜂群。二是老鼠将蜜蜂咬死。凡被老鼠咬死的蜜蜂,一般都缺头。如果一发现蜂箱内外有缺头蜜蜂,就要用磷化锌等灭鼠药诱杀,或用鼠笼、鼠夹等捕杀老鼠,尽快将老鼠消灭。三是蜂群缺饲料饿死。因蜂群短缺饲料而饿死的蜜蜂,往往在蜂巢的一…  相似文献   

6.
(一)工蜂的正常老死 工蜂的正常老死,约占工蜂总数的20%左右.为了清除这些老死的工蜂,可在蜜蜂入室后的第一和第二两个月内,从蜂箱中各掏一次死蜂.掏时要防止振动蜂群.  相似文献   

7.
(一)工蜂的正常老死 工蜂的正常老死,约占工蜂总数的20%左右.为了清除这些老死的工蜂,可在蜜蜂入室后的第一和第二两个月内,从蜂箱中各掏一次死蜂.掏时要防止振动蜂群.  相似文献   

8.
正蜂群在越冬期间,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开箱检查。根据蜂群的活动,蜂群的声音和蜂尸情况等现象,判断蜂群越冬是否正常。一、正常情况室外越冬包装的蜂群,蜜蜂停止巢外活动。越冬初期和后期,个别日子气温升高到5~8℃以上,有少量蜜蜂出巢活动。蜂群发出轻微的嗡嗡声,侧耳靠近巢门或用听诊器才能听到。蜂尸少,每半个月掏一次死蜂不超过30只蜂尸,蜂尸干燥,不结冻,不发霉。早春蜜蜂出巢排泄飞翔时,飞翔活跃,粪便是黄色条状。  相似文献   

9.
蜜峰在越冬期间。因饲养管理会发生大量死蜂现象,给养蜂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蜜蜂越冬死亡有哪些原因,又怎样进行防预呢? 一是工蜂的正常老死。工蜂的正常老死,约占工蜂总数的20%左右。为了清除这些老死的工蜂,可在蜜蜂入  相似文献   

10.
蜜蜂越冬是蜂群饲养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近些年发现蜜蜂越冬等待期工蜂出巢空飞对蜂群能否安全越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越冬蜂日龄大、巢温高、补喂越冬饲料延时、蜂螨寄生严重、蜂王产卵、饲料质量以及外界植物开花等导致蜜蜂越冬等待期工蜂出巢空飞死亡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预防在蜜蜂越冬等待期工蜂出巢空飞死亡。  相似文献   

11.
越冬前期,气温不太寒冷,贮备蜜充足,中蜂群一般不会发生严重情况.可到越冬后期,即冬春交替期,蜂群极易发生下列问题. 一、死蜂堆积 蜂群到了越冬后期,总有部分老龄工蜂相继死亡.如果管理不善,贮蜜质量差或不足,天气恶劣,那么,死亡的就不只是老弱工蜂了,青年蜂也会冻饿死亡,甚至全群覆没.  相似文献   

12.
据我所知,中原地区有不少蜂群经过越冬后出现剥皮死现象,轻的有10~20%的蜜蜂死亡,严重的死蜂达1/3。群势越弱,这种现象越严重,致使春衰,蜂群发展缓慢,痛失春季油菜和洋槐蜜源,尤其对定地和小转地养蜂影响较大。要想防止蜂群越冬剥皮死现象,首先要弄清蜜蜂死亡原因。我观察发现,造成越冬剥皮死的原因有四:1.秋季繁蜂没有用新王,老王秋繁出的新蜂不如新王繁殖出的蜂体质健壮,体质弱的蜜蜂耐寒及抗病虫害能力差,遇寒冷气候,蜜蜂头部扎到蜂房里,如蜂团收  相似文献   

13.
葛平 《养蜂科技》2003,(5):15-16
蜂群安全越冬是来年丰产丰收的重要环节。因管理不善常发生蜂王死亡、鼠害、缺蜜等现象。现谈谈笔者多年越冬管理中所采取的补助措施供蜂友参考。1 .检查越冬蜂群。通常情况下越冬室保持通风、黑暗、安静、温、湿度正常 ,蜂群能安全越冬 ,但在 1— 3月份 ,越冬蜂群有可能发生下列情况。1 .1丢失蜂王 :在稳定的 0℃— 4℃时 ,有个别蜂群不安静 ,时有喧嚷声 ,有时有个别蜜蜂冲击蜂箱 ,蜜蜂散团 ,这种情况往往是丢失了蜂王。1 .2鼠害 :如有老鼠潜入蜂箱 ,当检查蜂群时蜜蜂尸体腹和胸分开 ,死蜂一段段的或有啐巢脾现象。则无疑有老鼠危害蜂群。1…  相似文献   

14.
<正>一、适时排泄越冬正常的蜂群应在当地蜜源出现前2030天进行排泄(下痢蜂群排泄时间应提前)。要选西北有自然或人为防风屏障、向阳干燥处,气温在7℃以上、风力在2级以下,室内越冬蜂群,上午10点以后将蜂群搬到排泄场地,各箱间隔0.5 m,前后6 m,以防蜜蜂偏集。蜂群搬到场地20分钟以后再打开巢门放蜂排泄。此时注意工蜂体色暗淡,飞翔差,有下痢,死蜂多,巢门口有过多工蜂惊慌振翅的蜂群,要进行检查。室外越冬的蜂群适  相似文献   

15.
生物离开水就不能生存,蜜蜂也不例外。蜜蜂不仅活动的季节离不开水,越冬期如果饲料不良(结晶的蜜、甘露蜜、没经过工蜂酝酿成熟“变硬”的糖浆),也能够引起蜜蜂“口喝”,严重时蜂群散团或全场蜂群死亡,过去曾多次受过这样的损失。蜂群越冬末期蜂王开始产卵以后,哺育蜂用水将蜜和花粉制成蜂粮饲喂幼虫。这时  相似文献   

16.
吕纪增 《蜜蜂杂志》2006,26(12):15-16
蜂群安全越冬是来年丰产丰收的重要环节,但常因管理不善发生蜂王死亡、鼠害、缺蜜等现象。现笔者谈谈在多年越冬管理中所采取的补救措施供蜂友参考。1检查越冬蜂群通常情况下越冬室保持通风、黑暗、安静、温湿度正常,蜂群则能安全越冬。但在每年的1~3月份,越冬蜂群有可能发生下列情况。1)丢失蜂王:气温0~4℃时,有个别蜂群不安静,时有喧嚷声,有时个别蜜蜂冲击蜂箱,蜜蜂散团,这种情况往往是丢失了蜂王。2)鼠害:当检查蜂群时,发现蜜蜂尸体腹和胸分开,死蜂一段段的或有碎巢脾,则无疑有老鼠危害蜂群。3)缺水:在正常温度下,越冬蜂群若发现有嗡嗡…  相似文献   

17.
①试析越冬蜂群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晚秋天气渐寒,蜜源缺乏,蜂王产卵率降低,卵圈渐渐缩小。工蜂为了哺育幼虫,就要继续分泌王浆,制造蜂粮,这样的工蜂寿命就要减短,这些工蜂,有的越冬前死亡,有的越冬期死亡。在正常情况下,健壮的蜂群经过越冬,也要死亡百分之三十至四十。  相似文献   

18.
<正>爬蜂病,在黑龙江地区春季普遍发生,它使蜂群由强变弱,失去生产能力,应引起重视。一、爬蜂的种类1.痢疾引起的爬蜂越冬饲料不佳,蜜脾封盖面积小;室内越冬湿度大,室外越冬冷热不均。久而久之蜜蜂得不到排泄,腹部膨大,蜂群骚动不安,活动量增加,蜜蜂散团,导致食量加大最后发生下痢,工蜂在越冬后期将稀粪便排泄在巢脾及箱壁上。其实只要蜜蜂下痢,在越冬期已经出现爬蜂现象,只不过大部分死于箱底,少部分爬出箱  相似文献   

19.
正人们对蜂群越冬的温度非常重视,而对蜂群越冬空间往往是忽视的,通过这两年的观察发现,蜂群越冬期空间的大小对蜜蜂寿命影响很大。在丹东地区,越冬期间一般是4~5脾蜂的蜂群,死亡蜜蜂数量比较少,强壮蜂群死亡的数量偏多。我一直以为蜂群小,非适龄越冬蜂的数量少;蜂群大,非适龄越冬蜂的数量也多,所以在越冬期,强群的死亡蜂数量  相似文献   

20.
1月 1月节气有:小寒、大寒。本月气温最低,天气寒冷。根据箱内声音,箱外死蜂和蜜蜂排泄物等,判断蜜蜂越冬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经常清扫巢门口,勤掏箱底,清除死蜂;下雪后要及时清扫积雪,保持外包装物干燥,注意防火,防止鼠害,避免震动蜂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