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物杂志》1985,1(2):18
1978年,江西萍乡市农科所在研究杂交水稻无花粉型不育材料杂交组合中,发现两个典败变异株。当代即与父本回交,在第二年的观察中,育性发生了分离,不育株与可育株呈……  相似文献   

2.
胡萝卜雄性不育株的发现及其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田间发现的胡萝卜雄性不育株作了调查与观察,并与可育株作了形态特征比较。结果表明:(1)胡萝卜雄性不育株占群体总株数的0.786%。(2)不育花花瓣为绿色,雄蕊为绿色瓣花型,不完全花瓣状,无花丝,花粉;花柱,柱头及子房完全被花瓣状结构所包裹,不易被发现。可育花花瓣为白色,花丝细长,白色,白色花药肥厚,布满花粉;花柱、柱头及子房明显。(3)观察至不育株育性对温度具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谷子(Setaria italica)显性雄性不育基因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8年我们在“澳大利亚谷×吐鲁番谷”的杂交后代中,得到1份雄性不育材料,经7个遗传世代的研究发现,其不育株测交和回交,后代育性始终按1∶1分离,自交后代育性分离为3(不育)∶1(可育);其可育株育性不分离。它的不育性是受核内的显性雄性不育基因控制的。这是在谷子中的首次发现。它在理论研究、杂种优势利用和谷子育种中都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育种(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明尉 《作物学报》1979,5(4):51-56
<正> 在“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育种”这篇综述中,第一部分论述亚麻、洋葱、甜菜、玉米、高粱的杂优育种与有关遗传问题,第二部分重点讨论小麦与水稻的杂优育种与遗传。1、亚麻在作物中最先发现可遗传雄性不育现象的是亚麻。1921年贝特森报道说,他用  相似文献   

5.
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育种(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明尉 《作物学报》1980,6(1):57-62
<正> 1951年日本遗传学家木原均为了探讨小麦的起源与亲缘关系,研究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了与小麦属近缘的物种——山羊草属中的尾状山羊草(Aegilopscaudata)作为试材,开展了研究。木原均用它作母本,以六倍体普通小麦(Triticum vulgare)作轮回亲本,通过连续回交完成了核置换,育成了一批具有前者细  相似文献   

6.
杂种优势利用是20世纪植物育种工作的重要成就之一,它的增产效应已被国内外的生产实践所证实。最早在大面积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作物是玉米,因为属于雌雄同株异花授粉作物,花器又大,人工去雄方便,易于达到父母本杂交的目的。但是,对于水稻、小麦、高粱、棉花、油菜、大豆等雌雄同花  相似文献   

7.
5 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及其基本原理 5.1 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杂种优势是一种非常普遍而又极为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关于杂种优势的起源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都承认最先是在动物方面利用,尤其应首推马与驴的远缘杂交成功——骡子的出现。根据有关的文献资料考证研究,公元前16世纪前后的夏商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的狩猎经济已经  相似文献   

8.
3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基本原理在育种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在我国“三系”育种开展初期,大多数科技人员对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的基本原理了解不多,因此在育种实践中曾经走过了一些弯路。例如,提出了“保持系×恢复系”的后代是恢复的,“恢复系×保持系”的后代是保持的。也就是说,杂交后代的育性决定于杂交双亲中的父本。现在看来,这种提法显然  相似文献   

9.
杂交油菜雄性不育株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江苏省南京市种子站(210017)钱卫红,梁春英近几年来,甘蓝型杂交油菜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在推广应用中发现,许多杂交组合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育性分离现象,不育株(包括...  相似文献   

10.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谷子雄性不育基因M_s~(ch)的遗传机制,从而进一步在细胞遗传学水平上确认谷子雄性不育复等位基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温敏核雄性不育玉米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温敏核雄性不育玉米的发现及初步研究赫忠友,李元秉,谭树义,林力,洪德开(海南省农科院海口571100)1992年春,前名作者在玉米自交系留种田中,发现一株天然雄花闭颖雄性不育变异株。经3年8造,6个世代的观察研究,发现它是在高温条件下不育,低温条件下...  相似文献   

12.
结球甘蓝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类型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高代回交转育获得的6个不育率和不育度均达100%且遗传稳定的结球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通过对orf138与orf222基因的特异扩增发现,所鉴定的24个株系64个单株结球甘蓝CMS植株中59个单株既含有orf138基因,也有orf222基因.两种基因共存的结果暗示,该类CMS可能是ogura和nap两种类型的杂合体.进一步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6个结球甘蓝CMS中所扩增获得的orf138基因与来自萝卜CMS的orf138基因序列完全相同;而除Bo134-2 CMS的orf222基因与甘蓝型油菜CMS orf222基因相比对有2个核苷酸差异外,其余5个CMS的orf222基因与甘蓝型油菜nap CMS orf222基因的相似性均为100%.其中,Bo134-2 CMS的orf222基因第191 bp的变异导致第64位氨基酸由精氨酸(R)突变成了赖氨酸(K).  相似文献   

13.
水稻两用核雄性不育种质材料是进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基础.通过在试验田亲本圃、杂交选育圃发现雄性不育株,然后进行不育度、不育稳定性、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可繁性及测交恢复力鉴定,鉴定出两份不育度彻底、育性稳定、起点温度低、可繁性好的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具有生产实用价值的两用核雄性不育材料早25 S、美香851 S.  相似文献   

14.
中国首例燕麦雄性不育的发现及遗传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崔林  范银燕 《作物学报》1999,25(3):296-300
对1994年发现的我国首例燕麦雄性不育材料进行了特征特性的观察和细胞学鉴定、以及不育性遗传的研究,结果表明:(1)该材料不育度为100%,属“无花粉型”的雄性不育,不育株小抱子败育发生在四分体形成后期到花粉粒形成早期阶段。(2)不育株与不同品种测交的F1代,6个组合表现育性恢复,2个组合出现一些完全不育株;恢复育性的植  相似文献   

15.
高羊茅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观察寻找,于1998年在本地高羊茅群体中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系,进行了初步鉴定,为牧草及草坪草的杂交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在套袋繁殖产生的滇Ⅰ型不育系合系42A群体中发现的可育株、及其与不育系杂交产生的F1和可育株自交S1代的育性和核恢复基因位点分析,发现不育系合系42A中出现的大约0.11%可育株包括两种类型。一类细胞质正常可育,核无恢复基因,基因型为N(rf/rf),类似保持系,认为是保持系混杂所致。另一类可育株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核有恢复基因,其恢复基因位于水稻Rf-1基因区域,基因型为S(Rf/rf)。这类可育株不可能来自异品种或保持系串粉,可能是细胞核携带的育性相关基因发生育性自然回复突变导致。本研究将这类可育株简称为“育性回复株”。  相似文献   

17.
杂交油菜雄性不育株与花而不实症的预防江苏省南京市种子站(210017)梁春英钱卫红近几年来,甘蓝型杂交油菜在我市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其中,秦油2号油菜已成为我市主栽品种,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在推广应用中发现,影响杂交油菜产量有...  相似文献   

18.
玉米雄性不育基因(ms30)的RFLP作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姊妹交第5代群体(SIB5)和回交一代群体(BC1)为作图群体, 对经细胞学初步定位于玉米第4染色体上的雄性不育基因(ms30)进行了RFLP作图。 选用玉米第4染色体上的探针18个, 用集团分离分析(bulked segregatant analysis, BSA)进行标记筛选, 用JoinMap作图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SIB5 群体的RFLP分析表明, ms30基因与玉米第4染  相似文献   

19.
玉米雄性不育基因(ms30)的RFLP作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姊妹交第5代群体(SIB5)和回效一代群体(BC1)为作图群体,对经细胞学初步定位于玉米第4染色体上的雄性不育基因(ms30)进行了RFLP作图。选用玉米第4染色体上的探针18个,用集团分离分析(bulked segregatant analysis,BSA)进行标记筛选 ,用JoinMap作图软件进行统计分析。SIB5群体的RFLP分析表明,ms30基因与玉米第4染色体长臂上的两个探针位点um  相似文献   

20.
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雄性不育的研究对于开发优质种质资源和杂种优势的进一步利用具有推进作用,在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中具有现实意义。本综述总结了大豆的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并对未来的研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首先介绍了大豆雄性不育的类型;第二,以雄性不育研究的典型代表植物水稻和拟南芥为对象对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及控制基因按照雄性生殖器官发育过程进行了总结归纳;最后概述了大豆雄性不育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不育基因的遗传及在染色体上的定位,概述了大豆的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进展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